如何成为孩子成长最好的心理专家

时间:2023-07-03 16:50:29 晓丽 成长心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成为孩子成长最好的心理专家

  身为家长,你知道应该如何成为孩子成长最好的心理专家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如何成为孩子成长最好的心理专家,欢迎大家阅读。  

如何成为孩子成长最好的心理专家

  (1)随时随地的爱语浇灌

  想要孩子心理健全,家长就要常和孩子沟通,与孩子培养亲密的关系。不管是吃饭、洗澡还是换尿片的时候,都要跟孩子说话、讲故事。不要因为换尿片臭死了就赶紧换,或者带孩子上厕所赶紧完事就解脱了。其实无论是换尿片还是上厕所,都是你跟孩子交流的好机会。你告诉孩子你在帮他干什么,为什么要给宝宝擦干净,请宝宝配合妈妈把脚分开,你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每一个指令,都是在教导、安慰孩子。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建立安全感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父母的参与和关怀

  心理成长的需要其实和身体成长有很多相似之处,都需要父母的参与和关怀。比如孩子学走路,虽然我们当时不会马上看出问题,但从孩子的肌肉发育上,还是可以明显看到某些外在的迹象。如果一个孩子到了一岁或者一岁半该走路的时候,也应该走得很不错了,但你还整天抱着他,要不就把他放在带有护栏的婴儿床里,或绑在幼儿安全椅上,限制了他行动的机会和自由,长此以往,孩子的肌肉就会萎缩,导致腿脚没有力气。

  特别是在美国,孩子出生后,父母就把孩子放在幼儿安全椅上,出门时把安全椅搬进搬出十分方便,孩子若不吵闹,就可以让他一直躺在椅子里。有一位妈妈,为了省事,孩子都一岁多了还很少训练他运动。结果孩子两岁了走路还比较困难、迟钝,后来不得不去看医生,于是才密集地训练孩子走路。与其等问题出现了才加强训练,何不从一开始就多多尝试。

  如果孩子小的时候你没有好好陪伴他,和他的交流沟通不多,等上了中学,你希望和孩子之间能有好的关系,那是不太可能的。

  用爱的眼睛看世界

  那么,父母该怎样和孩子沟通交流呢?那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都用充满爱意的语言去表达和解释给孩子听,从小就让孩子沉浸在一种其乐融融、情趣盎然的生活环境中。走在路上,蓝天、白云、树木、花草、虫鱼,以及扑面而来的闪烁迷离的霓虹灯、美轮美奂的创意广告……把上帝创造的世界和事物的美好及时与孩子分享,培养孩子用爱、欣赏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从小就养成积极思考和正面表达的习惯。

  一天早上,我和两个孩子散步时,发现一些小麻雀正在很笨拙地练习飞行,大概有五六只,不过尾巴都还没长全,应该刚出生不久,所以飞不了两步就“啪”地一声掉到地上。孩子们特别兴奋,跑过去捡起小麻雀玩了好一会,才恋恋不舍地把它们放回树丛中。

  我们继续散步,于是很自然地就这个难得的经历展开了讨论,孩子们就问:“鸟的定义是什么呢?鸡是不是鸟?企鹅也是鸟吗?所有的鸟是不是都会飞?到底能飞多高呢?”我们平常和孩子讨论的时候,就应该这样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想象力。

  同样,在课堂上,老师也应该多提一些孩子感兴趣的问题,让孩子们自由讨论,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丰富他们的词汇,扩展他们的知识领域。通过讨论,孩子对知识、对自然万物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烈,学习就不仅仅只是为了考试了。

  (2)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软硬件教育投资

  寄宿:父母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

  现在有很多寄宿学校,孩子难得见父母一面,只有周末两天在家里,有的孩子周末还得参加补习班,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真是少得可怜。这样就很容易落入以下两种关系陷阱当中。一种是孩子对父母说的,你们都一周没见我了,怎么一见面就管我、骂我,于是家长就反过来拼命讨好孩子。另一种是,家长觉得好不容易和孩子过个周末,于是就尽量避免冲突,采取睁一眼闭一眼的态度。父母没有时间与子女培养感情,于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父母和孩子的距离会越来越远。

  寄宿:不利于建立安全感

  孩子住校其实是个很大的问题,有的孩子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住校。对父母来说,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或学校,当然省了很多麻烦,但对孩子来说,你期望他用一种健康的心态与周围的人甚至父母发展一种亲密的关系非常困难,因为他从小就欠缺这样的环境和训练机会。这样的经历也会不利于孩子建立安全感,会降低孩子对人的信任度。很多人认为学校或幼儿园的住宿条件非常好,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软硬件非常完备,住宿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理和自立性,但是你却没有认真衡量过其中的利弊大小。

  殊不知,父母的陪伴对孩子来说,是比任何看得见的软硬件都好的投资。许多孩子从小就离家住校,这些孩子往往会有很强的防御心理。他不容易信任别人,因为他在心智还没有成熟到足以应对的程度时,就被“空降”到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环境里,必须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躲不掉的竞争,他才能存活。这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世界是很残酷的事情,宿舍的管理员很难像父母一样关爱、接纳他们,很难真的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一个老师面对那么多的学生,根本就顾不过来,只求孩子不给他添麻烦就谢天谢地了,所以指望生活老师能像父母一样关注孩子的需要不太可能,尤其是关注孩子内心情感的需要更是不切实际。

  (3)肢体语言:永不嫌多的有温度的语言

  肢体接触:改变妈妈的情绪

  沟通不一定非得用有声的语言,肢体语言也非常重要。当一个人生气的时候,他谁都不想接触,只想自己独自安静一会儿。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虽然你正在生孩子的气,但还是说服自己把手放在孩子的肩膀上,轻抚安慰一下他时,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情绪改变了,因为你感受到了孩子的需要,心里升起一股对孩子的爱意,享受到一种关爱的关系。你会想,我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呢?人的心情会在肢体接触的同时发生奇妙的变化。

  但在学校就不一样了。由于老师不能打孩子,导致现在学校里的规矩越来越多,老师不能随便触碰孩子。所以,一般情况下,老师管教完学生后,如果想安慰一下学生还得再三斟酌才行,什么样的身体接触既能起到安抚作用又是合法的,如摸摸他的头等,这对老师来说是一大挑战。

  我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就有这种体会。管教完之后,我会把孩子拉到身边,把手搭在他的肩上,然后心平气和地和他谈心。孩子小的时候,我会抱着他。大多数时候,孩子受到惩罚后,心里觉得不公平而充满怨气,而善意的肢体接触和安慰能帮助孩子消除怨气。

  肢体接触:特别而温暖的爱

  肢体的接触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当家长跟孩子有很多肢体上的接触,能很自然地勾肩搭背时,孩子才会感受到特别而又温暖的爱。大多数时候,当你问孩子“你怎么知道爸妈是爱你的?”大多数孩子的回答是“爸妈给我买好多好多我喜欢的东西”、“陪我玩”等等,这就是孩子心目中爸爸妈妈的爱。孩子的认知和价值观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但很多父母告诉孩子的是:“你看到没有,我买这么多东西给你,不爱你是什么?”“我这么辛苦地工作、打拼,还不都是为了爱你……”这多半是在情感上绑架要挟孩子。

  爱很简单:无条件的接纳

  大多数父母忽略了一件事反而把爱变得很复杂,其实父母的爱很简单,就是照着孩子的本来样子爱他们,无条件地接纳、拥抱他们,不会视孩子的表现好坏而随之变化。轻拍下小脸,摸摸头,一个笑脸,夸张或自然地拥抱一下,这就是爱——一种完全接纳的爱。如果你讨厌一个人,根本就不愿意和他在一起,更别说拥抱了。一个微笑的拥抱,就表示对孩子的认可、肯定,就能够纾解孩子的情绪,这种情感上的交流胜过任何物质上的给予。

  一位努力帮助孩子戒除网瘾的母亲懊悔地说:“没想到,自己大多数时候都在忽略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原来孩子迷恋上网,是由于心里长期压抑,情感上得不到慰籍的缘故,而自己在孩子的心中也早已失去了位置。

  这位母亲回忆说,有一次,孩子的舅舅管教孩子,孩子没有听从,舅舅就踹了孩子一脚。孩子很生气,就还击,妈妈当时和舅舅一起管教了孩子,事后和孩子也没有进行很好的交流。孩子当时的感受是,虽然自己还击舅舅不对,但首先是舅舅不应该用脚踹他,自己更没感受到妈妈的接纳,心里怨懑情绪很大。

  最后在心理专家的辅导下,这个孩子在写作文时写道:“这件事让我感受到,妈妈根本不爱我,因为她竟然跟外人一起来欺负我。”虽然舅舅也是很近的亲人,但在孩子的心中首先是爸爸妈妈,甚至只有爸爸妈妈。所以孩子的心中有种被妈妈背叛的感觉。如果这位妈妈在管教完孩子之后,把孩子揽进怀里,即使孩子还不能释怀,但妈妈的拥抱就是有温度的语言,此时无声胜有声,对孩子来说那就是极大的安慰。因为舅舅的行为本身就不合宜,用脚踹人是不尊重人、伤自尊的表现。

  孩子需要表达、理解和倾听

  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表达、理解和倾听,尤其是父母的接纳,即使是做错事情的时候。很多时候,孩子做错了事情不敢告诉父母,害怕父母会生气或嘲笑,就是因为孩子在父母那里得不到接纳、安慰的缘故。

  例如,外面骄阳似火,地面被晒得很烫。父母警告孩子不要光脚出去,但孩子还是光着脚跑出去了,然后马上又跑回来,说:“我的脚烫伤了,好疼啊!”大多数父母的反应是:“谁叫你不听话,我不是早告诉你了吗?自己找的。”如果我们赶紧把孩子抱起来,温柔地说:“让妈妈看看,有没有烫伤,妈妈吹一吹就不疼了。”妈妈吹一吹肯定不能止疼,但妈妈的拥抱和吹气的动作,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因为妈妈的关爱就不在乎疼痛了。

  这时,妈妈再认真地告诉孩子,为什么要顺服妈妈,因为顺服可以让宝贝远离危险和伤害,顺服也是爱妈妈的表示。这种爱的语言能够进到孩子的心里。而没有语言的抚慰和令人向往的拥抱,只有指责埋怨和幸灾乐祸时,则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其实孩子的心里知道错了,只是当父母加上那句没有温度的“点评”时,就把孩子推开了。

  因此,孩子总是小心翼翼,尤其是害怕做错事情时会被父母“修理”。时间一长,家长跟孩子的关系就会变得很紧张,而家长还继续唠叨:“我不爱你,就不说你了。”

  (4)最好的教育是从父母的膝盖和被窝开始的

  其实爱是通过生活的细节来传递和表达的,其中亲子共读是非常有效的选择。在我们家,孩子三个月大的时候,我就开始读书给他听,有时候我自己读,他在那儿看。其实孩子小的时候还不知道什么是读书,但他喜欢拿着书翻来覆去地折腾,还以为自己在读书。此时的关键,是孩子享受到了父母的爱。特别是在阅读的时候,父母把孩子抱在膝盖上,让孩子将美好的故事与父母的膝盖联系在一起,孩子会自然而然的感受到父母的爱和接纳,与父母的关系也会更亲密。当我家老四出生后,全家人都是他的读书伙伴。现在我的每一个孩子都爱读书,因为他们从小就享受到了读书的美好感觉。

  在美国,父母睡觉以前和孩子抱在一块讲故事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现象。为什么会如此重视呢?因为这是建立亲子关系的最好机会。在很温馨的时刻,把正确的价值观、伦理观通过故事传达给孩子,没有威胁,没有说教,父母和孩子都很享受这个过程。如此潜移默化的熏陶,远胜于等孩子做错事时,你扳起面孔的说教。

  换位思考,如果今天你犯了错误,不管是谁说:“我不是早告诉你了吗,你怎么记不住呢?”数落你一番之后,再告诉你正确的方法,这时你的感受如何呢,你会欣然接受吗?不会,对不对!就是再好的建议,你也不愿意接受。孩子也是一样,他觉得父母肯花时间和自己一起玩,就是爱他。孩子的自信心就是从父母的爱里培养起来的。如果父母忙得永远没有时间陪孩子,孩子会很自然地认为自己不重要。

  如何成为孩子成长最好的心理专家

  1、善于发现孩子的心理偏差,家长要主动了解孩子存在心理偏差的原因,消除孩子的某种心理偏差。给孩子提供发泄情绪的机会.

  2、赞美孩子,可以通过口头语言或者一定的表情,如微笑,赞美的目光等。如果孩子需要赞美的时候,以他能接受的方式去赞美,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3、尊重孩子,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的苗头时,要以平等的态度与孩子沟通,试着用孩子的眼光去看这个事情,给孩子发言权,给孩子提供自我尝试的机会.

  4、提出合理的期望,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自身的发展状况,在充分了解孩子能力、兴趣的基础上,设定一种适合孩子积极发展的期望值.

  如何成为孩子成长最好的心理专家

  大家经常问这样的问题: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区别是什么?如何改革中国教育?中美教育区别可能很多,但大家都忽视了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家庭教育缺失。

  大家对教育不满,主要体现在哪里?

  无非是孩子们出了问题,即现在的学生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动辄离家出走,或者轻生;只知道做题,创造力差,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太自私,团结协作能力不足,等等……这些,归根结底还是做人的问题。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但目前中国家长在这方面是严重缺失的。

  家教是什么?是家长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往往体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比如感恩、尊重别人、基本的规矩等等,其实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某种程度上,首先取决于父母。

  但遗憾的是,家长们对此几乎没有太多的重视,更谈不上正确的教育理念、人才观念

  一谈到家教,就变成了花钱请老师教文化课,而不是家长的身体力行。

  中国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很舍得花钱,不惜砸锅卖铁,却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与付出。

  更有甚者,一些权贵和富有人群,用金钱换责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花巨资让孩子一个人出国留学,表面上为孩子做出贡献,实则是不负责任。

  一旦孩子出现问题,我们经常是指责学校、社会,而不是反思自己。

  当我们控诉应试教育的时候,我们是否反思自己也是一个积极的推动者?是否逼迫孩子报了很多的辅导班?当我们指责社会无序时,我们是否给孩子做出了表率?

  如果不是从事专门研究工作,那么,在学校学的知识大部分都会遗忘,但是,协作、感恩、创造力、想象力、忍耐力、反省能力等等,最终会沉淀下来,而在这些教育方面,家长可以也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美国的教育制度与理念并不完美,在美国,因为教育理念原因,家长不满意,有大约260万学生是在家上学的。在美国前10名大学中,有7%来自此类学生。家长们在以自己的力量去做调整,修正对美国教育的不满。

  世界上没有一种教育制度与理念是完美的,美国也同样。

  大家觉得,中国教育目前问题很多,政府、社会舆论都在反省、检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很多中国专家动辄讲美国教育如何如何好。的确,美国的教育在理念上、方法上,都有其先进的东西,有值得汲取的地方。

  但是,我觉得,在借鉴美国经验的同时,中国家长应当首先补上家庭教育这一课。教育改革,首先应当从改变家长入手,让家长们明白自己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真正懂得如何引导孩子成长成才。

  从世界角度来说,对于培养一个优秀的人,理念、做法其实没有本质的差别,比如付出,比如严格的规范与要求,待人友善、懂得感恩等等。

  因此,我们不需要动辄讲美国,而是应当先把本民族优秀的教育观念继承下来,把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发扬光大。

  家长到位,正确的理念到位,中国的教育问题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七种情况,造成家长对家庭教育不上心:

  1、认为孩子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与自己教育不教育关系不大。

  2、认为自己忙,身心憔悴,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心力不足。

  3、认为家庭教育是空洞理论,是听起来好听,用起来不管用。

  4、认为树大自然直,对孩子放任自流,顺其自然,过问不多。

  5、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学习的教育,学习的教育就是做作业,上补习班。

  6、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让孩子们上各种辅导班,音乐、美术、弹钢琴等。

  7、认为家庭教育就是提要求,至于怎么学习,不知道,也不愿意探究。

  其实,家庭教育就是孩子生命成长的教育,就是让孩子们萌生会学习,善于学习,会生活,善于生活,会相处,善于相处的意识,并乐于去实践和探究。

  家庭教育,就是对“根”的教育,“心灵”的教育,只有“根壮”“心灵好”,状态好,才能“枝粗叶肥”,这恰是“庄稼养根,育人养心”啊!

  育儿路上,你是哪种家长?

  处于今天的信息时代,我们的家长不学习,很难教育好孩子。因为身处急功近利的时代,很多人心浮气躁,跟着社会思潮走,被大众化思潮裹挟,缺乏理性思考,和长远点眼光。那么怎样做一名优秀的家长呢?首先请针对以下,看看自己是什么样的家长?

  第一层次:舍得给孩子花钱。

  第二层次:舍得为孩子花时间。

  第三层次:家长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

  第四层次: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第五层次:父母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对号入座一下,是不是觉得自己该学习了,该提高了?

  家长如何做好孩子的朋友和心理医生?

  面对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心理需要和困惑,做家长的应该怎么办呢?

  最重要的是,学习和掌握家庭教育的技巧,既做孩子的朋友,又做孩子的心理医生,帮助他们拨开心灵的迷雾。

  1.家长首先必须了解孩子,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理解他们,才能帮助他们

  了解,就必须善于聆听他们的心声,善于和他们沟通。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讲出内心的喜怒哀乐,耐心地听取他们对周围事物或发生的事件的评判。在他们讲述的过程中尽可能不要去打断,不要急于批评或评价。

  当他们讲完后,你再用十分简练的语言对他的话做一个概述,帮他理清思路。这是他不但获得了尊重,也有利于他们搞清自己的思路,在互相理解与交流中增强地家长的尊重与信任。

  在人际沟通基础上,家长还应培养孩子学会自己与自己沟通,心理学上称为内在性的沟通,即鼓励孩子时常和自己对话(脑海中的对话),也就是跳出自己的角色,以另一种角度来看自己,激励自己。

  从目前的家庭情况看,不少家长还不善于亲子间的沟通,现在孩子不喜欢家长唠叨,已成为普遍现象。

  家长出于好意,不断重复简单的语言,老一套的问话,比如作业做了没有,考试成绩怎样等等,从小学到高中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以为这样才算尽到家长的责任,其实往往事与愿违。

  这种单调的刺激、说教的方法,使孩子易于造成厌烦和反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在表现形式上往往可能呈现对抗性质。

  家长要了解孩子,指导帮助孩子,首先要认真学习家教知识提高家教艺术;对孩子说话,要理智思考不要责怪埋怨;叮嘱虽然重要,但要讲到点子上;要放心孩子,放心让孩子去做,做错了,吸取教训,无非花点“学费”;该管的要提出具体思路和要求,做后检查,肯定成绩,纠正不足。

  2.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这也是帮助孩子消除困惑的方法之一。现代的孩子过多地享用和获取,他们只能接受爱,对父母的一句稍重的言辞,就感到受不了,就生闷气,就发脾气,于是家长就不敢再流露自己的不满情绪。其实这样并不能培养出成功的人才。

  成功人才的心理基础可以用公式表述如下:

  成功人才=认知能力×情绪能力×行为能力

  这其中情绪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如果孩子只能听赞扬的话,只能捧着、抱着,那是很难成功的。

  大家要知道爱迪生的成功与他妈妈南希的教育分不开。但南希并不是只给他关照,给他爱,她也有生气的时候。爱迪生从小思维就极其活跃,他看到能飞上天空,看到气球也能上天,就弄来了解能产生气体的药粉,和小朋友米杰利偷偷做“实验”。

  结果,米杰利吃了药粉不久,肚子就痛得要命,幸而抢救得快才免于一死。这件事使南希十分生气。正是她的生气,使爱迪生懂得了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精神。

  在表达情感时,要对孩子多鼓励,而不要替代。常常听到家长痛苦地说:孩子现在已经读高中了,过去他不会的功课,我还能教教他,现在这么多课,我再行也不能全包了它。请家教也请不起那么多呀!

  于是,家长在学习这方面不能帮忙了,就在其他方面尽一切可能“帮助他们”。“去、去、去、去做你的功课,这些事不要你做。”这是高中生家长常说的一句话,似乎这就是“爱”。

  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只会压抑孩子的发展,只会使孩子感到人生的枯燥、乏味,使他们失去行为的动力,成天处于一种消沉、烦闷之中。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应该也是个会生活的人,如果他只能读书,不会生活,他又如何立足于社会呢?

  3.在做孩子朋友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了你还是孩子的父母,是他们生活、学习的榜样

  这个界限千万不可模糊!美国一个青年期研究会的会长约翰.柯尔曼博士认为,孩子有很多行为都是与成人的行为变化有关。他说,成人对自己的习惯、情感和忧虑表现的日益开放,孩子常常效仿大人,大人与孩子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了。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孩子为什么产生不良行为。

  要做孩子的老师和心理医生,家长要重视自身榜样的作用,要自律。我们常常看到有的父母要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从不学习,甚至到要晋升考试时,还作弊;父母要孩子诚实,自己却经常撒谎;父母要孩子讲究卫生,自己却不讲卫生。

  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经常发现孩子的困惑很多来自家长的行为,他们会十分困惑地问:为什么大人那么“假”?为了减少孩子的这类困惑,家长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

  4.要帮助孩子学会交往

  心理学对交往的研究提出了一个相互作用分析的理论,称作PAC分析理论。它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个性是由三种心理状态构成的,这就是:“父母”、“成人”、“儿童”状态。“父母”状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以训斥人的、权威的口气和行为与人交往。他们说起话来总是“你应该……”“你不能……”“你必须……”。

  成人状态表现了客观的理智,这种人的行为表现是待人接物冷静,深思明断,尊重别人。这种人说起话来只是:“我个人想法是……”

  “儿童”状态像孩子似的冲动,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这种人说起话来总是“我猜想……”“我不知道……”。

  而和孩子交往的理想状态是“成人刺激”和“成人反应”。这就是说我们与孩子对话时应该冷静点,都应该尽可能理智些,应该相互尊重,这样对话才能进行下去。

  5.要教会孩子欣赏自己,悦纳自己

  人没有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一无是处的。我们常常发现,同一群人欣赏一副画,有的人赞不绝口,有的人却认为一钱不值。其原因只是人的看法、想法不同而已,这副画并没改变。我们人更是如此,同一个人,有的人会说你好,有人也会说你不好,如因别人一句褒贬之词,就把自己搞的情绪振荡不已,那么,你就会被情绪所驱使,就会陷入“情感的旋涡”。

  我们要做情感的主人。要以我们的榜样和对孩子的真切鼓舞,帮助他们在情绪上逐渐学会独立,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悠悠自得品味人生,都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对于不足有信心赶上,对自己的优势要敢于展现。要相信自己一定是个有价值的人,是个成功的人。

  6.要帮助孩子学会宣泄

  当孩子有了不良情绪时,应该帮助他学会宣泄,或是让他到操场去跑一跑,或是放声唱一唱,或者与他信任的人谈一谈,这一切都必须让孩子明确宣泄要选择一个合适的环境,合适的人选。

  今天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幸运的时代,这个时代比他们的先辈生活的时代有更多的机遇,更好的学习环境,更安定富足的生活。

  可是,这个时代又对他们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他们不仅面临着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挑战,而且面临着自我心理能力的挑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要经的起竞争和挫折的考验。

【如何成为孩子成长最好的心理专家】相关文章:

如何给孩子写成长寄语好句11-04

如何成为合格的男模07-30

如何成为优秀的企业领导10-11

如何成为职场交际的高手08-09

如何成为网站站长09-27

如何成为好的多重职业者09-24

如何快速成为职场精英03-06

如何成为出色的创业企业家08-17

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职场女性03-31

如何成为一名品酒师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