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群体闹事的原因

时间:2020-11-07 13:49:44 成长心理 我要投稿

青少年群体闹事的原因

  青少年十分容易出现群体闹事,那么这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青少年群体闹事的原因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青少年群体闹事的原因

  社会群体性事件的三大成因

  任何一起社会群体性事件都会经历前期酝酿、导火索和爆发维持三个阶段。在酝酿期,负面情绪的长期累积、群体效能感和群体认同是形成社会群体性事件的三大成因。

  比如,在多起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中,大部分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愤怒的大学毕业生或数量庞大的失业青年。由于这几年全球经济不景气和行业竞争加剧,年轻一代虽然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却面临毕业后失业的严酷考验,生活水平和发展机会反而比不上父辈。这种心理落差导致青年人对社会的强烈不满,他们举行示威游行,甚至走上对抗、暴力骚乱的道路以发泄郁积已久的情绪。

  当参与到群体性事件中时,人群的数量越庞大,参与者的效能感就越高,即参与者可以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并相信能够通过集体的共同努力而改变目前自己所处的不利地位。比如在中东和非洲一些专制政体的国家,一旦民众感受到集体的力量,这股力量甚至可以强大到影响国家政权,引起政局的动荡。

  此外,在青年人群体中,群体认同这一因素非常显著,因为该群体具有共同的问题诉求、共同的生理年龄特点以及共同的社会身份地位,这形成了一股无形的凝聚力,会吸引更多的旁观者参与,也会让参与社会群体性事件的人做出更加一致的行为。

  当民众内心具备了负面情绪积累、效能感和认同感三大心理要素时,大规模的社会群体性事件可以说一触即发。但是,人们将某种行为意愿最终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往往还需要一个导火索,通常是一件初看起来并不起眼的社会事件。比如中东突尼斯一名失业男青年的自焚事件、英国伦敦一名青年男子与警察交火的中枪事件等。首先,在导火索事件中,冲突双方的互动方式决定了群体性事件爆发与否。当警方倾向于将所有参与者都视为“暴徒”时,参与者就更容易采取极端和冲动的手段。即高压措施如果运用不当,会反过来促使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后来“回报”真正的“暴徒行为”。

  再加上青年人群体本身具有情绪易激怒、叛逆、行为易冲动等心理特点,很容易演化为大规模的社会群体性事件。因此,从社会群体性事件的类型来看,青年人主要参与以具体利益为诉求的社会性事件和以情绪感染为特征的情绪冲动型事件两类。

  如何预防和疏导

  预防是指在事件尚未发生时,及时洞察和分析社会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加强信息的公开、透明和权威发布,是避免事态恶化的关键。传统的那种信息封锁和压制在网络信息社会不仅不能奏效,反而会起到反作用。信息不透明和以讹传讹容易造成谣言,而谣言的'传播是以宣泄、焦虑和愤怒等不良情绪反应为基础的。国内最近几年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都与大量谣言流传有关。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选择科学的信息发布形式和方法,避免被谣言左右的民众作出草率判断。

  要加强对群聚场所的管理。社会群体性事件在发生的过程中,会通过情绪感染和行为模仿的社会心理学机制进一步演化。这些机制发生作用需要有一定的场所。一旦群体性事件发生之后,要想通过警力驱散群众,效果非常有限。单靠从外部施压,这会导致群体的进一步团结;也不能依靠以暴制暴,这会导致恶性循环、冲突升级。比较好的办法是加强对群聚场所的管理,要采取果断的措施让旁观者离开群体,并打消其加入群体的念头。

  最后,在社会层面提倡积极的群体活动。青年人刚走过澎湃的青春期,处在强烈的自立愿望与社会经验相对缺乏的心理准备状态,参与社会群体活动可以使他们更容易发展出群体意识,从而完成向成人发展的过渡。因此,要在国家和社会各个层面提倡适合青年人特点的集体活动,以满足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1.渴望独处而又害怕孤独

  2.渴望被理解而又不主动理解他人

  3.敏感、情绪化、叛逆

  4.渴望独立而又离不开父母照顾

  5.时常感到渺茫,想找他人倾诉又怕他人看穿自己

  拒绝家教中不良“心理效应”

  1.禁果效应:禁止孩子做什么,孩子反而想做什么。

  2.超限效应:刺激过多,过强,刺激时间过长,会使人极不耐烦或产生逆反心理。

  3.手表效应:一只手表,可以知道时间,二只时间不同手表反而不知道准确时间,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否则孩子无所适从。

  4.光环效应:所谓光环效应就是人特出的特征象光环一样给人留下清晰印象,其他特征模糊被人忽视了。在家庭教育中要全面评价孩子,多元评价孩子潜能,不能用成绩一维评价。

  5.花盆效应:花盆的花,离开人工舒适的环境,花儿难以生长。过度溺爱,娇生惯养孩子,无疑亲手开掘温柔陷阱。

  家教方略

  1.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家长。

  2.放弃所谓的面子问题,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3.随时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表达信息要恰当。

  4.给予孩子信任感,平时以鼓励、引导为主。

  5.赞赏为主,翘拇指赞赏,不伸食指指责。

  6.家长有目的地学习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学会“容、纳、导”

  容:容纳、接受孩子

  忍:控制情绪,视孩子情况教育

  导:顺着天性引导

  7.叛逆应对

  平等发言权:耐心听,不要随意职责,草率评价,作积极反应

  批评莫伤自尊心:分清场合,对事不对人,适当的冷处理

【青少年群体闹事的原因】相关文章: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网瘾的影响研究09-09

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11-12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论文06-24

青少年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有哪些09-04

诱发青少年抑郁症的几大原因09-03

审美群体的审美要求研究10-23

企业总裁如何融入群体08-16

浅析游戏受众群体分类09-29

青少年的形体训练11-05

不同的购房群体心理特征分析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