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谈恋爱的两大危害

时间:2022-11-18 12:34:36 成长心理 我要投稿

中学生谈恋爱的两大危害

  中学生谈恋爱的两大危害是什么,父母发觉孩子已经早恋了,怎么办?因为每个孩子的性格脾气,与父母的沟通程度不一样,我们很难拿出一个办法来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型,找出解决的规律,父母需要动脑子分析,然后根据自己孩子的状况,找到适合的方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学生谈恋爱的两大危害,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学生谈恋爱的两大危害

  1、影响生理发育:对其身心发展及学业的影响弊远远大于利,中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旺盛期,并未完全成熟。中学生恋爱常把握不住自己的情感,起伏波动大。易产生些莫名的烦恼,导致精神不佳,心悸、头痛、失眠等,从而影响身体健康发育。如果有越轨行为,会直接伤害身体,正如在成长的果子上划了一刀,会留下创痕。

  2、青春期心理发展最旺盛又最脆弱,这时期想象力加速发展,性激素产生和加强,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得到加强,因此情绪容易激动,对自己喜爱的对象和活动表现出狂热,但缺乏冷静思考,又容易受伤害。自己稚嫩的心灵都常因风云突变而不堪重负,怎有余力承受感情的悲欢离合。因此中学生的恋爱极不稳定,常以失败而告终。他们恋爱时或乐不可支,或痛不欲生。一遇风吹草动就心事重重,愁眉难展,食不甘味,夜不成眠。有的处于欲罢不能,欲罢不忍的境地,结果越陷越深。对彼此造成更大的伤害。甚至出现人格障碍,给以后的婚姻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中学生恋爱还可能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因为爱情是自私的,尤其是中学生对爱情的理解尚不全面,自制力差,一旦与某人建立了恋爱关系,可能就觉得对方只能与我一个人交往,当看到与别人交往时,甚至有时感到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就血往上涌,控制不住情绪,易做出伤害对方及他人之事,自己也受到极大伤害。还有的同学一遇到点委曲就求救于对方,尤其是女生,而此时的男生常要表现出“英雄救美”的气概,不问事情的来龙去脉。这些实际上是划地为牢,使双方都失去了许多真诚的朋友和纯洁的友谊。

  除了上面的两大危害之外,小编认为中学生谈恋爱带来的最大危害还是影响学习。有很多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在谈恋爱之后成绩一落千丈,这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所以说,全社会都应该帮助孩子们走出早恋的阴霾,要帮助他们拒绝谈恋爱。

  中学生恋爱的8种类型,找准根源再下手

  第一种,爱慕型

  即青少年之间由于爱慕对方而产生的早恋现象。根据爱慕对象的不同,又可分为:仪表型,由于爱慕对方外在的仪表而产生的早恋;专长型,由于爱慕对方的能力而产生的早恋;品性型,由于爱慕对方的优秀品性而产生的早恋。

  第二种,好奇型

  即由于对异性的好奇而产生的早恋现象。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是青少年随着性意识的萌发而自然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青少年由于生理发育和成熟,很容易产生性冲动,对异性变得很敏感,渴望了解异性的生理和心理,了解异性对自己的态度。为了满足这种好奇心,就想结交异性朋友,建立恋爱关系。

  第三种,模仿型

  即因为模仿别人的行为而产生的早恋现象。模仿的对象主要来自社会生活、影视作品和报刊书籍。

  第四种,从众型

  即迫于周围人的压力产生的早恋现象。周围人是指所处的同龄群体。

  第五种,愉悦型

  即为了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的早恋现象。青春期男女之间的密切交往,往往会给双方带来愉快的体验,这种愉快的体验会进一步促进青少年之间的密切交往,逐渐转变为早恋。

  第六种,补偿型

  即为了获得感情补偿和排解受挫的情绪而产生的早恋现象。感情补偿是指青少年在学业上或感情方面受到挫折时,出于争强好胜的心理,或者为了摆脱感情创伤,想用早恋的方式排遣受挫的情绪,从异性那里获得情感补偿。

  第七种,逆反型

  即由于青少年在两性交往中受到别人不恰当的干预所产生的早恋现象。最典型的心理就是“你们不许我这样做,我偏要这样做”。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正常的异性交往会迅速向早恋关系发展。

  第八种,病理型

  即由于病理原因而产生的早恋现象。由于营养过剩,一些食品中含有性激素导致性早熟,发生早恋。或者生理上的疾病、家庭遗传等原因,造成一些青少年身体早熟,身体外观像成年人,或者心理早熟,或者性变态心理等,这些都会诱发青少年早恋。

  家长可以通过对孩子恋爱类型的观察,找到适当的切入点来进行说服教育。比如说,如果是补偿型早恋,可能是因为缺少母爱或者父爱做出的早恋选择,则要给予孩子抚慰。找到说服孩子中止早恋的理由后,可以教给孩子分手的技巧。在孩子承受痛苦的时候,家长要与孩子一起分担,并告诉孩子,痛苦是必须承受的并且在人生中微不足道。

  所以,针对早恋问题,父母要与孩子共同理解和感受这份情感,并且帮助孩子抽身而出。这样可以让孩子明白,一,你尊重他的这份情感;二,这份情感确实有不妥之处,于人生裨益无多;三,在方法上慢慢淡化,变成普通朋友,而不至于把事情搞得一团糟,甚至闹出人命。总之,将这份情感变成美好回忆而不是一场噩梦。

  拓展:如何对待中学生谈恋爱

  我们关注的不是允不允许“恋爱”,而是关注恋爱对当事人的建设性、成长性意义,并将恋爱带来的破坏性、阻滞性负面影响最小化。面对中学生恋爱问题:禁止并非良策;默许是种失职;善待“中学生恋爱”,教学生把握成长才是良策。禁止并非良策面对中学生恋爱,成年人众口一词:坚决禁止!理由也很充分:孩子们生理正处发育,心理还不成熟,学业没有结束,职业没有选定,经济也没有独立,尚不具备组建家庭生儿育女的条件。多年实践证明:禁而不绝!中学生恋爱的发生率继续在攀升,而且在一些城市出现普遍化、低龄化倾向,在一些中学甚至出现公开化苗头。在我们成年人思想深处,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确理解不深,对人的差异性的确尊重不够,执行“禁止”政策时,的确存在扩大化的错误。要知道,中学生性生理发育进入高峰,性心理发展迅猛,他们随着成人感、独立意识的增强,纵向人际关系(与父母师长)逐渐松懈,横向人际关系(与同学)逐渐加强,他们在开展同性同学交往的同时,也就开始了与异性同学交往的尝试。

  异性交往并不等于恋爱,但异性交往是动态,可能从友谊就发展到一种比友谊浓比爱情淡的朦胧状况,在过密的交往中进入恋爱阶段,这个阶段也并不是成年人的谈婚论嫁,而是一种感情的愉悦。他们是少年群体中的“先行者”,十年之中,其他同学也将陆续进入恋爱季节。我认为,中学生不恋爱很正常,中学生恋爱也正常。应当指出:一些地区和一些家庭,缺少宽松的异性交往环境;一些学校缺少规范的异性交往正面引导;有些教师和大部分家长对中学生恋爱的界定相当泛化,不少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差异性缺少尊重,和当事人没有平等的沟通;有的教师没有保护个人隐私的概念,有的家庭因此而发生辱骂,殴打等暴力。归根结底,在异性交往的教育上,我们缺乏民主意识,缺乏“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缺乏对学生一生幸福的关注。默许是一种失职从中学生心理需求看,恋爱是生命的第一次,既快乐又不安,既幸福又痛苦。当事人渴求民主、尊重,同时他们也渴求帮助、指导,以使他们既不放弃自己的感情,又不违背社会的规范。这时的班主任和家长是不可袖手旁观的。

  仅仅默许,不能满足孩子们的成长需求。默许是一种失职。善待“中学生恋爱”,教学生把握成长,才是良策把握成长就是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选择,在选择中承担责任。我主张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手握主动权的少男少女就能体会到自尊自律,就逐渐学会了选择。不要以为学生是在说教中长大的。学生是在生活体验中长大的。学生们在体验中产生爱憎变化、是非判断和行为取舍,成人应当支持学生在体验中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家长提倡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能不能被学生所认同,关键在于学生有一个“内化”过程。当成人的文化传递和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碰撞时,要经过学生自己的比较、选择、批判、整合,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清楚了“对不对”、“该不该”、“值不值”、“做不做”,就有了行为准则,就有了自律能力,就懂得了承担责任。这样,我们也就可以说,这个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青春的成长。这样看来,体验是一种自我教育的成长过程。但是,由于体验的素材不一样,我们所持的态度也不一样。

  我们把中学的体验素材分为三类:可鼓励的体验;应严禁的体验;给予保护和限制的体验。所谓可鼓励的体验,指的是体验素材是文化知识、生活能力、职业技能等,用获取的直接经验去印证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从而构建自己完整的认知结构。我们不要剥夺孩子犯错误的权利,因为对孩子来说,和体验成功一样,体验失败同样是成长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对这类体验的态度是鼓励。所谓应严禁的体验,指的是生活中带有自损、自虐或危及社会的体验,例如吸毒、自杀、杀人越货等。这类体验有灾难后果,生命只属于我们一次,我们必须严加禁止,强调尊重科学,遵纪守法,服从道德约束,千万不要去尝试。所以我们的态度是严禁。所谓给予保护和限制的体验,是指体验素材是人际交往的一类的体验,包括异性交往等。

  首先要强调的是这类体验我们是支持的,它具有必要性和教育性。学习交往,是中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群体社会化进程的重要一课。交往中锻炼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培养他们善良、正直、宽厚、乐观等良好性格,使他们成为社会、家庭、学校所悦纳的人,尤其异性交往能力的锻炼,对于他们今后婚姻家庭一生的幸福,都有极大影响。第二要强调的是人际交往特别是异性交往具有复杂性和风险性,发展过程不稳定,发展方向也不稳定,这些未成年的当事者随时随地会遇到麻烦,随时随地面临选择,例如:偶遇深情地注视;课本里夹着一封不具姓名的情书;表达爱慕后碰了软钉;产生按捺不住想亲吻的冲动;发现母亲在跟踪盯稍;这个月的例假竟然没有来!等等。

  这些经历往往都是他们生命中的第一次,他们没有经验,不知道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者最适宜的;也不知道选择之后,事态怎样发展,将要承担什么责任;如果在做出选择之前,自己手里掌握着一个是非判断和行为取舍的标准,该多踏实!

  从成年人角度讲,在孩子们体验异性交往时,如果给予一定的保护和限制,风险性是不是能降到最低呢?这里说的保护和限制,指的是法律、道德、校纪、家规和健康的文化环境,还有科学的知识、自省、自律和慎独。我认为这些是为了获得保护必须接受的限制,既是保护又是限制。社会的法律、公德,学校的纪律守则,家庭的美德和良好的习俗,还有健康的文化环境,统统都叫他护和他限;学生们心中的科学知识自省自律和慎独,叫自护和自限。我认为,孩子们成长中最可贵的就是能够自护自限。有了自护自限与他护他限的结合,学生的异性交往就有了健康和安全的保证,中学生就可以在异性交往中学习选择,在选择中懂得承担责任。我们认为,制定对中学生恋爱的教育对策,有三个前提必须明确:

  (1)明确民主、尊重的前提。民主、尊重是现代教育的本质。

  (2)明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前提。制定教育对策,要对学生一生的幸福负责,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

  (3)明确时代发展的前提。我们的学生必须适应入世之后的中国社会环境,我们的孩子必须适应已然发生变迁的中国婚姻家庭现实。我们主张的中学生恋爱的教育对策是:面对全体学生,大力提倡中学生的友谊交往;个别发生恋情不能压制;既不急于定性也不代替学生选择;鼓励当事人学会选择,学会承担责任;在当事人选择出现困难时,老师家长要起到保护和限制作用。

  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学会恰当地自我定位

  只有让孩子清楚自己是什么,自己想追求的是什么,并且能做什么,才能更好地把握好自己发展和前进的方向,不至于迷失自己。

  一、让孩子知道,他们在学校的角色是学生,在学习上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这并不代表他们笨或无能。

  作为一名学生,因为不懂、无知才到学校学习知识和技能。从无知到有知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事。有些学生因为学习上遇到困难,或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而感到自卑,认为自己笨、比别人差,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敢向老师或同学请教,不敢积极大胆去表现和锻炼自己。家长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正确地看待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学生正是在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中,慢慢地从无知变成有知,从知得少变成知得多的。

  二、让孩子知道,他们学习的目的不是打败别人,而是提高自己。

  在中学教育阶段,由于同学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不少学生有意或无意地将周围的同学当成自己的对手,非常在乎同学之间的比较。看到别的同学成绩比自己高,看到同学某一方面表现得比自己好,心里就会感到失落和难过;有些同学在得知自己成绩时伤心,并不是因自己考不好而伤心,而是因自己的成绩排在别人后面而伤心。过于在乎同学之间的比较,过于强调竞争,会使学生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容易受到周围同学的影响,而难以专心学习。

  我们会不会常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比较呢?你的比较会不会给孩子带来过大的压力呢?

  其他人优秀,并不妨碍我们的孩子也优秀。孩子不一定要通过超过别人、打败别人,才能够显示自己的实力和价值。我们要引导孩子如何正确看待同学之间的竞争,精力放在怎么改进自己、提高自己上面,而不是放在怎么打败别人上面。假如孩子过于强调竞争,会不愿意与别人合作,那不但会使他们的目光变得狭隘,而且会使他们在知识、资源共享上也会变得狭隘,这都不利于他们的发展。

  三、让孩子知道,我不是最棒的,但我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最棒的。但是,我们有没有可能是最棒的呢?能够考上高中,说明我们的孩子都是非常优秀的。但是,在高中,强手如林,能够名列前茅的学生只有少数,不可能每位学生都是第一,大多数同学都排在中间位置,是不是他们的成绩不拔尖了,就说明他们不优秀了呢?即使在学校是最棒的,走出自己学校还有没有可能是最棒的呢?一个人不可能每一方面在任何时候都是最棒的,总会有人比我们好。假如我们总是期望孩子是最棒的,要求孩子必须是最棒的,那孩子就会经常碰壁,经常遭受打击,我们也会经常否定他们。

  怎样让孩子在强手如林的人群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信呢?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即使他们是人群很普通的一个,但他们也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他们有缺点,但是他们也有优点,只要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努力加以克服和提高,并且明确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知道自己所拥有的能力与潜力所在,把它放在最有价值的地方发展。这样,才能保持永远的自信。

  浅谈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

  人的教育是由家庭开始的,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故有“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之说。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的加强和发展,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是学校、社会所不能代替的。初中生正处在生理、心理、思维快速的变动时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搞好中学教育阶段的家庭教育,是培养青少年成才的重要一环。

  一、重视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类生活中最主要、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在培养教育下一代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是源头、是真正的基础教育,是新生一代成长的摇篮。

  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学校,社会教育一并构成教育的有机整体,是人们实现社会化的必由之路。家庭教育是每个家庭对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家庭自身的迫切愿望,在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是关系到国家兴衰,事业成败的大事。

  家庭教育的根基在家庭,关键在家长。但真正重视家庭教育并懂得怎样科学地教育孩子的家长却不多。很多家长认为,为孩子提供物质条件,包括衣食住行,就是家长的全部责任。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什么当今社会物质条件优越,而逃学、厌学、辍学之事时有发生?当然其中有其社会和学校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家庭教育的原因。事实证明,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减少和抵制社会的消极影响,使孩子健康成长;反之,孩子步入歧途。家长是家庭教育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必须真正重视家庭教育,才能搞好家庭教育。

  中学教育阶段是整个人生历程的关键时期。有的专家形象地比喻为人的第二次诞生。此阶段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变化急剧而迅猛,专家称之为“高峰期、风暴期、心理断乳期、精神饥饿期、人生峡谷期”等等。说明这一时期处于人生成长的转折关头,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初中阶段,尤其14岁是“危险”年龄,对于其学习来说,也最容易分化。但其潜力大,可塑性强,也是实施教育的关键阶段。如果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孩子的道德水准、学习成绩就会急剧下降,甚至出现种种劣迹。为什么有的孩子在小学时各方面表现很好,但到了初中后就突然垮下来,判若两人?家长大惑不解,有的家长就把原因归结到学校和老师身上,这是很不公正的。事实上,除了孩子自身原因外,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往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忽视了家庭教育。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启蒙教育的引路人,孩子的生理素质是在父母的培养下发育的;智慧的幼芽是父母正确引导、精心培育的;语言的基础是父母教给的;行为表现是从父母身上模仿来的;生活本领离不开父母的传授;物质生活条件是父母提供的。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

  二、掌握初中学生的特点

  1.生理特点

  初中生正处于少年期和青年前期(或称青春初期)。由于内分泌中生长素的作用,中学生的骨骼肌肉发育极快,逐步趋于成熟,促使身高体重猛长,身高年平均增量为4-11厘米,体重年平均增量3-6公斤,体格趋于定型。

  身体内部各种器官机能迅速增加,趋向成熟。心脏从形体到血压,从脉搏到功能逐步接近成人;肺活量初中生一般达到2000-2500毫升;尤其脑发育的诸多指标已达到成人水平,12岁少年脑重量即可达到成人平均的1400克,容积也与成人不相上下,神经细胞分化机能表明大脑皮质沟回组织已逐步完善,脑电波的变化表明信息传递的神经纤维髓鞘化已经完成,兴奋抑制过程逐步平衡。

  性器官发育逐步加快,第二性征出现,男女差异明显,性功能已然具备,性心理变化激烈,这标志着人体发育的全面完成:初中生可以说“长大了”。

  2.心理特点

  初中生生理的发展为心理变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变化是生理发展的内化表现和必然趋势,而较之生理发展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更重要的意义。初中生心理发展除了表现为动力系统的个体意识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外,表现为心理过程的知、情、意、行都迅速趋于成熟。

  认识 感知觉包括视觉、听觉提高迅速,空间、时间知觉业已成熟,有了较强的目的性、精确性、概括性;注意的有意性、选择性、稳定性有很大发展;记忆的领域扩大,技巧多样,效率提高;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具备初步的辩证思想;想象及至幻想空前发展,为创造性的发挥,创造能力的培养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心理上产生成人意识,自我意识直线上升,自我形象骤增,有强烈的欲望,甚至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情感 日益丰富、复杂、深入、热烈,精力充沛富于朝气,向往豪爽不拘小节,社会情感进一步发展。但自控力、平衡性、稳定性较差,情绪易波动、浮躁,有时偏激,惑于假象,有时半外露半隐蔽,导致矛盾心理。

  意志 逐渐坚定时而脆弱,易受外界影响时冷时热,既能自觉养成一些好习惯,又常被坏习惯左右。由于自我监督能力欠缺和思想方法局限,办事易走极端或半途而废或中途易辙,耐力和韧性不足。

  行为 由于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的心理活动,行为的自觉性有所增强,自主意识逐步发展,但愿望与能力存在矛盾,渴望独立,又难独立;想成为一个大人,但社会还把他当成孩子看待,因而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与成人产生对立情绪,采取不合作态度,出现“代沟”。难以预料的行为接踵而至,家长叫苦不迭,防不胜防。他们希望摆脱父母的监视、庇护,摆脱家庭的约束。有的甚至反感或对抗起来总想独立地处理自己生活中所碰到的各种事,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不愿意给父母倾吐心声,拉大了心理之间的距离,对外界事物非常敏感。

  3.思维特点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关系的反映。思维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认识活动的核心。如果说感知觉是对客观实际的直接反映,属感性认识,那么思维就是对客观实际的间接反映,属理性认识,因此它具备间接性、概括性、目的性、逻辑性、层次性等特点。

  初中生随着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环境的多方面影响,学习内容的逐步复杂高深,其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得到长足的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呈现出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现象,已由孩提时代的直观行为思维、具体的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开始学习辩证逻辑思维,关注事物的'量变到质变,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因与外因及其内在联系。

  在学习实践中,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广阔性等品质不断发展。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分类比较等思维能力也相应提高。

  但由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阅历的限制,他们看问题片面化、表面化、绝对化、或轻信一切或怀疑一切,或固执己见或无原则争论等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

  家长们应该如何面对孩子的初二现象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普通孩子的身心发展历程。当孩子很小的时候,他的需要满足的要很少,所以作为家长只要对他百般呵护,就可以满足孩子的需要。但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的需要在不断增加,这就在考验家长阅读孩子的能力,因为这个时候他们不仅仅是物质的需求,还要有精神上的需求,身体发展的同时思想也跟着发展。孩子不是长高了就成熟了,他必须完成心灵的蜕变,这是一个化蝶的过程。

  我们只有明白了孩子成长的规律,才能掌握好时机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达到基本把握孩子思想脉络的目的。初二年级是学生身心大跳跃的年龄,这个阶段是学生摆脱束缚迎接“新人生”的阶段,关于这个问题,许多的心理工作者都有共识。这时的学生,思想略有偏激,身体日渐强壮,会有意识的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太配合家长的管理,甚至故意对抗老师的权威,明知是错却极力掩饰,爱打扮自己引起异性的注意,这些都表明,你的孩子正在经历人生最为重要的一次变化,也并不一定是初二年级,或许提前,或许推后都不意外。

  这时的家长不要表现的异常紧张,草木皆兵。应采取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与孩子交流,切忌不要轻易否定孩子所做的事情。这个过程需要时间,所以家长必须适时放下一些事务,尽可能多的与孩子交流。交流的过程要把尊重孩子放到第一位,这时的孩子不是小时候,他正在成长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新人”,他不会再对家长惟命是从。尊重是前提,没了尊重,一切的努力都可能徒劳无功。孩子得到了足够的尊重需求,才有可能配合家长的教育,家长才有可能更多的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但尊重不是溺爱,不是没有原则,尊重是前提,除了尊重,家长还要注意,要让孩子明白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绝对不能做。要教育孩子完成现阶段的人生目标,不能是口头上的,更要用行动来说明理想与目标的真实存在,建立正确的人生信念,积极的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压力,把握住手边正在飞逝的时间。

  为什么你的孩子一看书就瞌睡?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快乐的,因为书本可以给你一切想要的东西。在中学教育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对知识渴求的阶段,他们渴望从书本中了解这个世界。但是,在学生中也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现象,有些人不爱读书,甚至一拿起课本就想睡觉。如果去做其他的事情,他立刻就变得生龙活虎,劲头十足。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有何办法?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种不良习惯是由于某种条件反射形成的,睡眠本来是与看书活动无关的人的本能行为,但由于与无关刺激建立了联系,就形成了相应的条件反射。如人在疲劳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看书学习,当拿起书时,又抵制不住疲劳的侵袭,便想抛书睡觉,但又觉得不学不看不行而勉强坚持,多次反复以后学习与睡觉两种无关的活动就联系起来了,经过不断强化,这种联系逐渐固定下来,以后看书便成了瞌睡的诱发因素,只要拿起书便想睡觉。当然,有些人不喜欢看书并不是因为因为疲劳引起的,也可能是本身就不喜欢看书而形成的抑制性条件反射。所以,要克服这种毛病,必须消除抑制性条件反射,建立兴奋性条件反射。

  那么,怎样建立这种反射呢?

  要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前进的原动力。它对于主体来说,总是带有快乐、欢喜和满意的情感体验。人一旦对看书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激发学习的动力,从而改变抑制性条件反射。有了兴趣,就会促进兴趣,以此形成良性循环。而良性循环的形成也就是兴奋性条件反射的建立。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避免产生抑制性条件反射,学习要注意方式方法,科学用脑,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做到劳逸结合,一般情况下要做到:

  ①疲劳困倦时不要看书。人体机能活动具有一定限度,活动超过限度,大脑皮层就会自动进入抑制状态。这就是所谓的保护性抑制。因此,自己感到疲劳困倦时,就不要勉强支持看书,尤其是不要“开夜车”看书,以避免形成不良习惯。

  ②饭后不要马上看书。人进食后,消化系统的活动量加大,大脑血液流量相对减少,中枢神经主要控制消化系统,而对其它部位处于抑制状态,如果此时看书,不仅效果差,而且易形成抑制性条件反射。

  ③睡觉前最好不要看书。有些人习惯躺在床上看书,把看书当作催眠,这种习惯最易形成抑制性条件反射。

  ④剧烈活动或情绪过于激动后,不应马上看书。因为大脑皮层神经的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规律,我们大脑皮层出现兴奋之后,随之就会产生抑制。如果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之后就看书,就很容易与抑制反应建立联系,并产生抑制性条件反射。

  价值引领是中学历史的关键

  近年来,历史学家在各种有关中学历史教育学术研讨会的场合,凡被中学历史教师问及“我们在课堂上应该怎么做才好”时,几乎异口同声用“把真相告诉学生就行了”一句话来回答。言下之意,只要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史实性知识就可以了。这是历史学家对中学历史教育较为普遍的倾向性看法。这一观点用在历史教育上是颇有疑问的,至少对于历史教育来说,它是不完备的。因为它缺乏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目的要素,那就是价值引领。

  那么,究竟什么是“价值”呢?我想,抓住核心关联词“应该”或“应当”,来解读,无论说得复杂还是简单,就都不会太过离谱。复杂一些说,“作为一种概念,‘价值’包括有意识的主体视为‘应当’的一切态度、判断、影响与行为偏好”。简单一些说,可以一言以蔽之,“价值观是指什么是人们认为应该的”。

  为什么在历史教育中,我要强调价值观很重要,它与史实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呢?至少有如下几个理由:

  第一,教育的对象是“人”,学习者作为“人”,其健全成长才是教育的目的,知识等其他一切都只是手段。历史教育并不例外于这个教育的真义。史实若是纯粹的知识,它就只关乎“是”的判断,不以“应该”判断做引领,学习者面对的历史无疑是善恶、美丑、对错、是非混杂不堪的“一堆乱麻”,究竟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是无从分辨的。如此,果真放弃对历史的价值观照,那就无异于放弃对学习者成长的引领、帮助和促进的责任。

  第二,无论是历史教师还是学生,世间一切人要更好地生活,价值观是如影随形的必备要素,何况“人”的教育?“教育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怀特海语),对生活主题作价值观照,乃是教育的内在诉求,也是生活在理论与实践上“配合”的一种天然需要。谁不期望,在生活上拥有一种可以清晰辨识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的能力呢?

  第三,服务现实“人生”,不只是历史教育的核心,其实也是历史学在更高层次上的核心主题,两者都因此而无法抹杀价值观对历史和人生的帮助。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就是指人活着必须反思、判断生活中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综而观之,历史教育与历史学,必因服务“人生”的一致宗旨,而在“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并重、“是”与“应该”相得益彰这一点上交汇,两者无不既要“是”(事实),也无不又要“应该”(价值)。

  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十几年来,历史教育界的变化不可谓不大,非常可喜的进步是在观课、评课时,很多同仁开始关注“课堂的灵魂”,也就是说有了非常强的教学目标意识。不过,在“灵魂”目标的定位上,人们是有分歧的,况且对课堂灵魂是何物都弄不明白,于是只能各说各的、莫衷一是。

  那么,历史课堂的“灵魂”究竟何在呢?不在别的,恰在于价值引领,恰在于通过对价值的争鸣、协商和共享。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习知识、学习做事、学习做人和学习共同生活”理念,其实也是课程改革的宗旨。新课程倡导互动探究合作学习,不正是要以历史事实为前提协商价值?倘若不是,那学习就局限在史料和史实等知识性的东西了。如此“死”学,那么历史教育还有什么活力可言?

  历史价值是随历史事实而伴生的,历史价值与历史本身一样,惊人地多元、多样、多态。因此,对历史价值的理解,若没有历史意识和正确史观作指引,就很容易出错。历史教师要作好价值协商教学,我以为应该:第一,寻找价值(鉴赏价值)——定好课程和教学的价值目标,学生知道应该学到的;第二,传承价值(守望价值)——守望人类善美真等永恒价值,学生懂得必须坚守的;第三,转换价值(创造价值)——诊断价值健全与不健全状况,学生明白应该改变的;第四,均衡价值(兼容价值)——比较多元价值从中汰劣择优,学生确知必须兼容的;第五,协商价值(共享价值)——讨论价值认同与认异的可能,学生明白可以共享的。

【中学生谈恋爱的两大危害】相关文章:

中学生谈恋爱检讨书06-12

中学生抑郁症的危害09-16

中学生早恋危害演讲稿范文01-11

谈恋爱应该怎么聊天-谈恋爱的聊天技巧03-11

谈恋爱的聊天技巧09-26

关于谈恋爱的句子10-25

关于谈恋爱的说说10-21

谈恋爱经典语录12-18

味精的危害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