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儿童心理分析

时间:2022-10-28 16:37:51 成长心理 我要投稿

攻击性儿童心理分析

  在我们出的认知里,小孩子都是天真无邪的,希望他们快快乐乐的长大,但是研究表明儿童确实存在心攻击性心理,下面事小编整理收集的攻击性儿童心理分析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相关测试结果:

  1、 该儿童的确实存在攻击性和交往不良倾向;

  2 、该儿童的个性偏外向,有"乐群外向"的特点,与父母所述的"不合群"相矛盾,需具体分析原因;

  3、 该儿童的智力与注意力正常,具有正常的学习能力,成绩下降,应着重考虑非智力因素。

  成长过程:

  从小随父母生活,在幼儿园大班前基本上性格温顺,甚至比较胆小,对父母的话很听。这与父母的性格特点很相似,他们的做人风格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经常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教育孩子:要与小朋友团结,不可以打小朋友。如果有小朋友打你,你就躲开。甚至有时并不是孩子的错,只要有老师说今天王XX与某个小朋友"抢"玩具(实际上是后者抢前者的,老师也只是习惯性描述罢了),父母就会再次教导:下次别与小朋友抢,给他算了,你再去玩别的。那时候,王XX基本上是个听话的孩子。

  上了大班后,一次一个小朋友拿绳子去勒王XX的脖子,想牵着他走。王想起妈妈说过:脖子是不可以被随便勒的,很危险!于是,他反抗了,而且劲很大,一下子抢过了绳子。那个小朋友吓得跑掉了。据父母称,自那以后,他开始象变了个人,开始不断"惹是生非",直至上了小学后,逐渐变成了老师眼里的"问题儿童"。

  其实,应该说,比起同年龄的孩子,王XX还是让父母少操了很多心,尤其在学习上。基本上这四年来,都是他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象整理书包之类别的孩子需要父母帮忙的事,他都能自己管好。而且可能是家庭影响,父母都爱看书,所以王XX也非常爱看书,小小年纪,已经将《水浒》、《三国演义》等名著看过了。三年级前,虽然爱打架,但功课还是中上偏优,只是到了四年级,换了个班主任,比较严格,经常叫他到办公室,于是开始反感,不大听课,成绩下降了。而且前一周的某节班主任课(数学课)上,明明是他旁边的中队长叫他,他才说了一句话,但老师只批评了他,他感到愤愤不平,却并没告诉父母,还是父母听别的同学说的。现在,他脾气很大,情绪经常很激动,父母问他多了,他就会发火,大喊大叫,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快乐学习、玩耍的时期,然而有的孩子由于各种原因在学校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要么让别人受伤,要么让自己受伤。而且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

  孩子好像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或者会有意的造成这样的后果。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如何理解和解决这样的孩子成长当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小学阶段攻击行为的表现

  在心理学上,攻击行为可以定义为几种形式,根据表现形式可以将攻击行为分成身体上的攻击、言语上的攻击和间接形式的攻击。

  三种常见的攻击行为

  第一种是身体上的攻击,主要是孩子可能直接动手打架,用肢体、打、蹦、冲、踢,甚至是抢夺别人的东西这样的形势发生的攻击行为。

  第二种是言语攻击,虽然孩子没有动手打架,但是经常会用谩骂、嘲讽、起外号儿,或者是嘲笑或者是学别人说话的方式来对他人进行攻击。

  第三种方式,就是攻击者利用第三方来间接的实行攻击行为,比如散布一些谣言、孤立某些同学等等这样的方式。再有一种形式,就是工具性攻击行为和敌意性攻击行为。

  此外,工具性攻击行为是孩子经常拿某个东西直接扔向小朋友,或者是毁坏别的小朋友的东西,在这种工具性攻击的行为当中,很多是孩子心里面的敌意性的情绪比较突出,所以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经常采用的、更多表现出的是言语性的攻击。

  小学阶段的孩子很少采用间接攻击,就是散布谣言或者是孤立等方式。他更容易习得用暴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有的.孩子是出于报复的心理去攻击别人。

  攻击行为背后的成因和心理伤害

  小学阶段的孩子发生攻击行为,根据心理需求的不一样,所产生的攻击行为的原因和目的都不太相似。

  取乐

  有的孩子是为了取乐,觉得去攻击别的小朋友很好玩儿,当别的小朋友哭了,当被他攻击的同学哭了,或者是感觉很痛苦,他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玩的方式。

  习惯性

  有的孩子是出于习惯性的攻击行为,这种行为是他自己难以控制的,有的孩子是牵动别人,也有的孩子是模仿攻击行为,比如这样的孩子可能会生活在家庭暴力的环境当中,父母的教养方式通常用暴力的方式,尤其是对于男孩子来说更容易习得。

  错误认同

  小学阶段的攻击行为的发生,还有是因为攻击者对一般攻击行为是持有认同的态度,而有的孩子也会偏激的认为,要想不被人欺负,就必须去欺负和攻击别的孩子,这样才能显示他的力量,是孩子心理不成熟的认知所导致的。

  也有的孩子却把欺负行为作为获得小朋友同学认可的一种方式,他把别的同学打了一顿,可能他感觉到别周围的同学向他投来的是崇拜的目光。这样容易产生攻击性的行为的孩子,他往往是缺乏基本的同理心,甚至愿意看到受欺负的同学痛苦的表情、痛苦的感受,但是,又不愿意停止自己攻击的行为。

  比如有的小朋友经常在同学认真的做作业的时候,把同学的作业本抢走,或者是敲打同学的头,推搡同学等等,一方面他感受不到同学的痛苦,反而会觉得这样对同学很好玩儿,或者是觉得这样自己很有控制感,让他的自尊得到充分的提升。

  社会认知

  小学阶段的攻击行为,在心理学上也比较强调社会和认知的因素,以及观察学习榜样的作用,也有的孩子是因为在家庭当中习得的这样的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有的是在缺乏管教的情况下,从同伴的行为当中习得的。也有的是自我行为控制的能力比较弱,一点点小事情就能刺激到他,直接用攻击的动作来解决问题。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认知水平还相对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经验不足。当他们在面对模糊不清的信息的时候,很容易感受到是威胁的,或者是危险的信息,或者是感觉到对方是在挑衅自己,他们很容易进行错误的归因,或者是认为是对方敌意这样的一种归因,从而会采取报复的攻击行为来解决当前的问题,而不是采取协商、商量这样的语言交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容易产生攻击行为的孩子,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会比较差,很容易愤怒,直接产生攻击行为,这样的孩子是存在情绪理解和调节的障碍的。甚至他们的伤心,悲伤,痛苦的这样的消极的情绪会直接的用打、砸的行为方式呈现出来,或者是这种方式给他们这种消极的情绪带来了一些舒缓,让他们觉得当自己不开心的时候,就得用行动来解决自己不开心的情绪,因为这样的情绪很难和愤怒的情绪区分开来。因此,攻击行为频繁的时候,也是他们心情非常糟糕的阶段。

  在小学阶段,有的孩子会出现社会交往的焦虑,特别是低年龄阶段的小学生,在社交焦虑的情绪的影响下,反而会表现出行为上的过度兴奋。

  这样的情况下,情绪影响下孩子,很容易破坏别人的玩具,作品。或者是直接看似没有原因的,就去打击别的小朋友。

  儿童期的社交焦虑水平过高的话,很容易产生情绪障碍,也有研究发现,在小学四年级左右的时候,孩子的社会交往的焦虑最严重,更害怕否定、批评,容易回避和逃避。

  在家庭教养方式当中,容易产生攻击行为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对子女经常表现出更多的拒绝、否认、严厉惩罚及干涉等方式来对待孩子的行为,或者是为了给孩子建立规则意识,而更多的采用强制的方式来达到这样的目的,这样的做法的结果,是使得孩子的行为更加紊乱,并且表现出更加的兴奋、多动行为,这种行为和父母的拒绝、强制是有关系的,儿童的焦虑、情绪的问题和父母的控制、强制过于严厉这样的养育方式是有着非常大的关系的,也有的研究发现,父亲如果经常采用惩罚拒绝的消极的方式对待孩子的话,那么儿童、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会更多。

【攻击性儿童心理分析】相关文章:

攻击性儿童心理咨询案例与分析11-02

儿童心理问题及分析04-14

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现状分析07-15

9岁儿童心理特点分析04-27

分析图画书与儿童心理的特质12-24

分析儿童心理健康要具备的条件09-12

《内隐攻击性研究》11-23

幼儿入园适应及其儿童心理指导的分析07-13

儿童心理咨询案例及分析(通用5篇)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