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受重创因为双向“冷暴力”

时间:2020-12-26 13:48:43 成长心理 我要投稿

儿童心理受重创因为双向“冷暴力”

  双向“冷暴力”让儿童心理受重创

  近日各地相继出现的“绿领巾”、“红校服”等事件,让教育“冷暴力”成为“热”话题。其实,这种教育“冷暴力”不仅存在于学校,也存在于家庭。相对于体罚给孩子造成的身体伤害,“冷暴力”给儿童心理造成的伤害更不容易被发现,同时也更难恢复。

  尽管对于学校出现的教育“冷暴力”很多家长表示出“零容忍”的态度,但是其实家庭教育中的“冷暴力”同样普遍存在。

  现在都是一家一个孩子,谁能忍心虐待自己的孩子?这是受访家长的普遍观点,但是这种观点却被专家否定。儿童心理专家称,虐待儿童的范畴有身体虐待、情感虐待、忽视虐待等多种,其中以情感虐待和忽视虐待最常见,却最不易被发现。情感虐待是指监护人不能给儿童提供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而且还经常有一些对儿童心理健康和发展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行为,如过分限制孩子的行动、自由,挖苦、嘲讽、恐吓、排斥等语言或行为。

  忽视虐待则是指父母没有为儿童的健康、教育、心理发育、营养和安全等方面提供应有的帮助,出现这种“冷暴力”的家长,一些是只顾着忙自己的事业疏忽了对孩子的精神关爱和情感沟通,导致小孩心理发育出现了偏差;而更多的家长则是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强迫小孩参加五花八门的“兴趣班”,忽视了孩子对玩耍及与同龄人交往的需求,这样也可能导致小孩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失常或变态,且往往还会在孩子的心理上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

  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的教育冷暴力,一个共同的主要诱因就是期望值过高。回顾“领巾”“红校服”事件,其实学校的初衷都是为了激励上进而采取了不当的做法。家教更是如此,一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很多父母疯狂,家长们从“0”岁起的培养方案,已经把孩子们压得透不过气,家长也不容许天真的孩子们有一点懈怠。于是在教育者的期望得不到满足时,暴力与冷暴力就会施加在孩子们身上。据介绍,国外有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少年时经历过父母体罚的频率与他们日后酗酒、自杀、抑郁的几率成正比。

  造成冷暴力的另一项主要原因就是施教者的心理压力过重。“自己的心情不好时,肯定跟孩子说话也没好气。”这是很多家长都认同的观点。青少年的家长大都处于“高压”之下,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照顾,工作上正处于“上进”阶段,社会责任、职业责任、家庭责任让家长们很疲惫。

  有时对学生的漠视来缘于家长与教师间的沟通不畅。对于老师正常的批评教育,有个别家长会偏激地认为这是老师在“找茬”,不配合老师施教,甚至还会有一些诋毁老师的言论。久而久之对这样的孩子老师自然会采取漠视的态度。

  相对于体罚给孩子造成的身体伤害,“冷暴力”给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更不容易被发现,同时也更难恢复。如果孩子的心理创伤得不到及时的发现与治疗,有可能给他带来自卑、孤僻等性格缺陷,还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家长如何教孩子控制情绪呢?

  案例:

  乐乐看到妈妈来学校接他,会表现出特别地兴奋,在班上又跑又跳。妈妈越是阻止他,他越是高兴,边跑边跟妈妈嬉笑。乐乐在家还是一个很情绪化的孩子,高兴时抱着妈妈的腿使劲地拽来拽去,不高兴时使劲地哭,搂着妈妈的脖子不松手。总之,无论是高兴还是生气,乐乐较其他孩子会有很强烈的心理反应,让人觉得“过头”了。爸爸妈妈也经常拿他没有办法,只能对视一笑说:“谁让我们生出这么一个外向的孩子。

  心理咨询师有话说:此类孩子的性格属于“热带型气候”,一会儿艳阳高照,一会儿大雨滂沱,表现友好时热情似火,愤怒时尖叫、咆哮、歇斯底里。这样的孩子感情充沛,充满激情,敢于表达,有着与生俱来的激情和勇气。

  情绪的大起大落比较容易引起成人的注意,成为群体中被关注的中心。如他喜欢幼儿园里某个老师,见到老师后,会吊着老师的脖子,满嘴都是甜言蜜语;他讨厌某个小朋友,那痛恨的表情,像刀子一样刻在脸上。夸张的反应方式容易被人误解他的真意,惹来麻烦,带来不好的人际关系。

  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不急不躁的态度、不温不火的举止,是最好的教养方式。情绪夸张的孩子对任何事情反应都会比较强烈,不愉快时哭闹也特别厉害,此时父母如果因为他的声嘶力竭而乱了手脚,就会让他把自己的脾气当做胁迫大人的手段,从而变本加厉。孩子一开始哭闹和折腾,只是为了发泄而已,父母制止哭闹的妥协方式让他尝到了甜头,哭闹的行为反而得以加强。所以,对一切胡搅蛮缠和威胁引诱,父母要持坚决的态度予以拒绝。父母不要被他们不适当的情绪行为吓住,也不要被激烈的反应表面现象所欺骗,只要坚持原则,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教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假如下次他放弃了哭闹,而改用讲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父母可立刻答应他的要求,使他认识好话好说比哭闹更有效。这类孩子感性多、理性少,所以,培养孩子的理性是重点。父母要耐心地与他交谈,使他明白情绪失控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

  

  如何改变孩子肯手指的习惯

  近日,哈市儿童医院青春期门诊接诊了几个喜欢啃咬指甲的小朋友,其中有3个孩子不但将自己的十个手指甲啃得“光秃秃”的,有的甚至连脚趾甲也不放过,导致有的孩子出现了手指浮肿、上下牙齿闭合不良、腹痛腹泻等情况。如何改变孩子啃手指的习惯?对此专家指出,自卑、孤独的孩子更易啃指甲,家长要主动疏导孩子心理。

  指甲是保护手指尖端皮肤的重要“零件”,啃咬指甲则是双向的伤害,手指被细菌侵蚀的同时,通过口腔食入了藏在指甲里的有害细菌,亦会对孩子的内环境造成不良后果,如寄生虫的虫卵可伴随啃咬指甲的活动进入体内“兴风作浪”。

  如何才能让孩子改掉啃指甲的坏习惯呢?首先要排除啃指甲是不是病理原因造成的。除了有可能缺锌、缺铁、铅中毒及有蛔虫所致的“异食癖”外,也许还有更深层次的心理行为问题。年龄小的孩子通常都会经历焦虑、烦躁、缺乏安全感的阶段,如紧张时、独自一人时更容易发生。某些特定的环境也会诱发啃咬指甲的病症,如面对繁重的课业、看惊险影视片,或受到家长、学校的责骂及惩罚,而恰在此时,咬指甲便成了孩子自我安慰或者是减轻压力的特殊手段。久而久之,儿童还会产生自卑感、孤独感等不健康心理。

  1. 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要注意满足孩子被爱和被关怀的情感要求,父母应当从百忙的工作、家务中抽出时间,多与孩子在一起,交流感情,并多进行肌肤间的接触,陪孩子做游戏,陪孩子睡觉,在睡觉前给孩子以抚摸等温情,使孩子有充足的幸福感和满意感。

  2. 鼓励孩子多与同伴玩耍,给孩子安排一些合适的手工活动,尽量使他们不闲待着,如让孩子玩积木、玩沙子、画画、做游戏等,以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健康向上、快乐、活泼的活动中,以使孩子忘记这种不良行为。

  3. 对孩子的吸吮手指和咬指甲的行为,父母在给孩子进行矫正时,父母的态度要和蔼亲切,语言动作要轻柔,千万不要大声呵斥、恐吓、打骂,不要采取简单粗暴的禁止,因为这样只会强化这种行为,使孩子感到更紧张,甚至产生自卑感、孤独感等不健康心理。

  4. 对于孩子因吸吮行为及咬指甲的行为,遭受小朋友讥笑时,父母要给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与安慰,要鼓励孩子改掉这种不良行为,在小朋友面前树立孩子的良好形象,千万不要在众人的面前呵斥孩子,以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改掉不良行为的信心。

  以上的方法对于改变孩子啃手指的习惯会有所帮助。在这样的状况下,家长及老师要多给孩子一些关注,用正确的办法加以纠正,而不是一味指责,要以耐心关爱的态度教育孩子不再啃指甲,并且用做游戏、做手工、玩玩具、讲故事、外出郊游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

  为什么乖巧的孩子长大了比别人差那么多? 

  越“乖”的孩子,独立能力越差

  为什么小时候“乖”的孩子可能学业出色,然而在人生取得更大成就的却是那些小时候调皮捣蛋的孩子?因为,越“乖”的孩子依附性越强,自主性越差。“乖”孩子身上有家长太多的控制感。父母期望我们走在一条可以复制黏贴的道路,过着一个大家都认同的理想生活,这就是“乖孩子”。

  越乖的孩子,越容易做一个从不提问的“乖”学生、唯唯诺诺的“乖”员工、感情上让婆婆包办的“妈宝男”。从这个角度讲,取得很高成就的人,都不“乖”。

  毛豆也是个很调皮的孩子,上蹿下跳上房揭瓦,但我会合理表达我的不满,从不以“再这样就不喜欢你了!”为要挟条件。因为我们并不因为毛豆“乖”才爱他。我们爱的是那个原原本本的他。同理,我愿他做出人生选择是因为自己的真实喜好,而不是牺牲自己的感受去讨好别人。我会支持毛豆的决定并提醒他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而不是“你就做一个乖孩子,按照我给你指点的人生活下去。”

  “乖”会讨好大人,忽视真实的自己

  从心底来讲,小小的我,其实是想吃那色彩缤纷、酸甜可口的糖果的。只是,“懂事”和“乖”,是那个年代对小孩子的最高赞誉。我从心里模模糊糊知道,我“乖”就会让大人高兴,于是,敏感的我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压抑到了一边,努力做出那个“乖”的模样让自己讨人喜欢。

  长大以后,我成了一个不懂拒绝别人、疲惫不堪的“烂好人”。心理咨询师告诉我,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长大了心理问题较多,原因就是,他们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人首肯为生活主导,失去表达自我的声音,忽略自己的真实需求,内心压抑十分痛苦。

  我还是经常看到长辈对孩子说:“再淘气我就不喜欢你了。”或是“再这样做我就不爱你了。”孩子眨巴着眼睛,马上安静下来,以证明奶奶还爱着自己。每次看到我都心里一酸,仿佛看到幼年的自己。为了博得看护人的喜爱,情愿压抑自己真实的天性,这种伪装起来的“乖”孩子,有什么用呢?偏偏这样的要挟,还不停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上演。只会阻碍孩子的心理健康产能工作。

  越“乖”的孩子,越容易落后于时代

  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父母期望我们“考公务员,拿铁饭碗”或者“进石油天然气等垄断行业”。然而,十多年过去了,做了公务员的人,忍受着低效的官僚体制;去了石油燃气的同学,经历着油气的萧条与裁员。只有那些去中关村摆地摊、折腾电子商务公司、当时让父母操碎了心的“不乖”的孩子,如今占人先机,成了时代的弄潮儿。

  “乖”孩子不懂得表达真实情绪

  曾经有一位妈妈向我后台留言:我的孩子平时很乖,入幼儿园时非常顺利,不哭不闹,但是一两周后却出现了爱打人、半夜哭醒的问题。为什么?

  我直截了当的说:“与其说你的孩子听话乖巧,不如说你的没有安全感。正常孩子儿童心理情绪下的孩子,没人愿意去幼儿园。因为3岁的孩子还不明白为什么去幼儿园,以为去幼儿园就是见不到爸爸妈妈了。如果孩子不哭不闹,说明她觉得要做一个你们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就不能哭闹。她知道不哭闹才会让你们更喜欢她。换句话说,她在压抑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可是,孩子的感受只能通过其他的方式宣泄出来。她上幼儿园以后爱打人、半夜哭醒,都是内心的宣泄。

  每次听到看到有家长说“爱哭不是乖孩子”或者“男孩子不能随便哭”一类的话,我就气不打一处来。因为只有知道自己的情绪能够被父母接纳的孩子才会顺利的哭。孩子能够在你面前哭,说明他对你有足够的安全感,知道你会对他的情绪照单全收,全盘接纳。这种无条件的爱和养育,才是孩子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

  合格的父母,绝不会以“乖”之名来要求孩子!

  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乖”真不是个褒义词。

  最本质的一点:这个时代是“后喻时代”:时代更新太快,很多事情,是前辈要向后辈学习,而不是我们向父辈听话。只可惜,能认清自己视野局限的父辈并不多,大多数还认为下一代应该“乖”一点,走一条稳稳妥妥的路——越稳妥的职业,越以牺牲创新能力为代价。这个年代都是人往高出走,哪有铁饭碗?待别人都功成名就的时候,那些听父辈指路的“乖”孩子,才发现在而立之年需要重新改变职业航向,再一次痛苦地适应社会。

  当硅谷的大街小巷已经充斥着无人驾驶汽车,当googleX实验室进行着震撼世界的100个创意时,中国父母的“乖”,却意味着用前人井底观天的人生经验,去指路后一代不可测、未可知的人生。培养孩子的目标有千千万,最坏的那个就是“乖”小孩!

  接受了自己的成长教训的我,终于让毛豆做了一个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健康自由的孩子。这天吃过晚饭,毛豆拿着一个堆砌的很奇怪的小车来给我看,本是车窗却堆到了尾巴上,车头却倒装在车身,姥姥一看就皱起了眉头,“车哪有长这样的。来,姥姥帮你按画册上的'砌好。”毛豆才不肯听话,继续往车身上堆砌大人无法理解的功能零件。

  我笑了。这车堆叠的算不上巧,毛豆也绝对不乖,可这辆看起来丑陋的小车,在这个创新以指数级变化的时代,就像googleX实验室的创新构想,一定能通往我们这一代人无法理解的未来。

  孩子,你可以做生气的小孩、真实的小孩、走自己路的小孩,唯独,不要做一个乖小孩!

  趁孩子的世界只有你的时候,好好对待他

  小的时候,大人就是孩子眼里的世界。在他关注大人的同时,他会寻求大人的关注,这种心理需求决定了他是从大人的关注和肯定之中获得安全感。所以,当你还是你孩子眼里的全世界时,请好好的给予他关注,给他安全感。一旦当孩子长大之后,不再将你视为中心时,你失落都来不及了。

  豆豆已经4岁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对他的话听而不见。他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我以为这只是出于小孩子的好玩天性,于是继续做着手中的事,嘴里“嗯嗯啊啊”地应付。他好像并不生气,我看他时,他就继续;没看他时,他就停下。我对他说:“豆豆,妈妈听得见你在说什么,不要老停下来。”同时做两件事情,在我的生活里实在是太普通的事情。可是,他却不允许我一心二用,一定要等到我认真地看着他,他才继续做。

  我在心里嘀咕,这孩子,真难伺候啊。

  一天,我在电脑前忙着整理文件,豆豆又站在我身边,给我讲一件他刚刚碰到的趣事。我跟往常一样,90%的心思在工作上,分出10%的心思偶尔看他一下,回他一句。突然,他很严肃地说:“妈妈,请看着我!”我猛地一怔。这句话,着实惊醒了我。

  到底,我有多长时间没有好好看看他,好好地听他说话,好好地陪他玩了?这个小人儿可能有过很多的失落和不满,却一直耐心地等着我,宽容地对我。“请看着我!”这只是他,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要求!

  我想起他刚出生的那个晚上。尽管因为生产而筋疲力尽,可是,我还是痴痴地看着躺在身边的小豆豆,一个晚上都没有合眼,觉得怎么看也看不够。

  他成长的第一年,从爬,到坐,到站,到走。我的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他,他的每一个进步,都带给我惊喜,让我的眼里满是光彩。

  后来,他会说话了,喜欢把学来的每个小词语、小片段、小故事,都说给我听。每一次,都让我激动不已。我温柔地看着他,鼓励他,赞扬他,让他继续说下去。

  再后来,他经历了“以哭闹为武器”,“十万个为什么”等“麻烦”的阶段,可是,我总是蹲下来,看着他,耐心地跟他解释,讲明道理。

  可是,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一点点地失去当妈妈的那种兴奋、紧张、耐心与专注?

  豆豆兴奋地从书房出来,拿着他刚完成的作品,大声地喊:“妈妈,妈妈,你看,这是我刚刚画的!”可是,我只是从书桌前、灶台前或是洗衣机前瞄一眼他手中的作品,然后马上回头继续忙手中的活,嘴里说:“嗯!做得真棒,你真是太能干了!”豆豆继续兴奋而骄傲地说:“妈妈,我画的是绿色的怪物,它吞下去一只青蛙,所以自己也变成绿色了。”我还是忙着手里的活,漫不经心地说:“哦,这么厉害啊!”豆豆的兴致一下子没了,拿着画作,闷闷不乐地离开。

  如果是以前,我肯定会兴奋地找出10多个细节,来一一赞扬,让孩子更加激动与兴奋。可是,我心里明明若有所失,却看着他离开,没有做任何补救。之前视为珍宝的孩子成长的每个片段,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每个机会,如今,却被排到工作或家务之后,或是很轻易地就忽略过去了。

  当做父母的新鲜感退去,当担心自己做得不好的紧张感退去,当觉得孩子已经足够独立与强大,当自己的事业再次开展……我给予孩子的,只是忙于生活后残余的爱。没有去想过,其实,孩子一直是敏感而细腻的,他能第一时间感觉出你的心不在焉。他小小的心,容不下一丝的敷衍与虚伪。

  一天,我和一个朋友聊天。她说,很怀念孩子小时候,喜欢赖在她怀里,很甜蜜地一起亲亲抱抱,什么都愿意跟她说。如今,9岁的孩子,已经不肯跟她亲昵了。而且,无论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都不会主动跟她说,问也问不出什么。

  我突然不寒而栗。我们常说,孩子越长大,就对我们越冷淡。这种变化何尝不是因为我们对孩子越来越敷衍呢?孩子渐渐地失去了与我们沟通的兴趣,更对我们的行为一次又一次失望。

  我像是看到了几年后,豆豆那冷淡的眼神和孤傲离去的背影。我不想这样。我想趁这个美好的时候——孩子还小,愿意被我拥入怀中,愿意和我说话,愿意把什么都与我分享,好好地珍惜享受。

  我要蹲下来,看着豆豆的眼睛,拉着他的小手,搂着他的肩,摸摸他的头,顺顺他的头发,用心地聆听。此刻,哪怕我一言不发,在孩子的心里,这就是最好的回答。

  

  孩子上吐下泻怎么办

  秋天到了,宝宝们又要面临秋季拉肚子的困扰。拉肚子是一种常见疾病,这个季节正是宝宝,尤其是6个月龄至2岁的宝宝拉肚子发生率极高的时期。一般拉肚子的时候会伴随着呕吐,孩子上吐下泻怎么办?

  1、护理拉肚子病儿时要注意及时补充液体,防止因大便中的水分丢失过多而发生脱水。孩子上吐下泻怎么办?可以随时喂水、米汤、果汁,最好喂服口服补液盐。口服补液盐内含有葡萄糖、氯化钠、氯化钾、枸橼酸钠等成分,可补充因拉肚子、呕吐所丢失的电解质及体液,调节人体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现各医院和药店均可提供此药。服用方法是将一小袋口服补液盐溶于500毫升温开水中,在一天内分多次服用。服用量的多少以“丢失多少,补充多少”为原则。

  2、对于拉肚子病儿的饮食原则是:调整饮食、继续进食。母乳喂养的继续母乳喂养,若病儿不是母乳喂养的可用病儿日常食用的奶或奶制品继续喂养。6个月以上病儿可继续吃已习惯的平常饮食,如粥、面条、鸡蛋、蔬菜等。但加工要细、碎使之容易消化,避免在拉肚子时变化食物品种或给不易消化食物。

  3、护理感染性拉肚子病儿,应做好消毒隔离,食具、水杯、水瓶要经常消毒。衣物要勤洗、勤晒。护理病儿后的双手应反复清洗后,再做其它事情。

  4、做好臀部护理:病儿每次大便后应及时更换尿布,并用温开水冲洗肛门及周围,预防发生臀红及泌尿系感染。如已形成臀红,可涂鞣酸软膏或金霉素鱼肝油等。

  5、护理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并记录大便次数、性状、颜色及量的变化,为医生制定治疗计划提供依据;还要注意观察病情,如果病儿在家治疗护理期间病情不见好转,出现多样便次数频繁,口渴明显、双眼凹陷、尿量明显减少等脱水表现及高热等症状,应带孩子到医院做进一步治疗。

  6、缓解肠痉挛,减轻腹痛:拉肚子的病儿往往因肠痉挛引起腹痛,进行腹部保暖可以缓解肠痉挛,达到轻疼痛的目的。要盖好腹部,防止受凉;还可用热水袋热敷;喝些热饮料或用温手揉摸病宝宝腹部。

  面对孩子的上吐下泻,爸妈们仅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不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定的医学常识。如果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常识,那孩子上吐下泻怎么办这个问题将不再是问题。

【儿童心理受重创因为双向“冷暴力”】相关文章:

职场冷暴力 如何应对 职场冷暴力08-09

如何应对职场冷暴力08-06

家庭冷暴力基本常识05-19

职场遭遇冷暴力如何应对07-16

浅析婚姻家庭精神冷暴力11-15

家庭冷暴力影响宝宝心理健康06-29

安全生产双向承诺书11-30

如何建立团队双向沟通机制09-20

体育教学中加强体验学习,注重创造教育论文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