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后心理健康问题不可忽视的5类人群

时间:2022-06-09 05:04:18 心理健康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地震灾后心理健康问题不可忽视的5类人群

  ●失去亲人或者亲属死伤惨重的人群

地震灾后心理健康问题不可忽视的5类人群

  ●在地震中致残的人群

  ●本身就存在心理疾患的人群

  ●家园受到严重破坏、财产损失严重的灾区群众

  ●灾区救援者

  从鲁甸地震灾区回来两天了,从事媒体工作的熊记者、赵记者仍然难以入睡,“好不容易睡着了也是恶梦不断,睡醒后脑海里又不时出现余震时的片断,采访中见到的一些人和事常常很清晰地浮现出来,久久难以消除,容易激动,脾气也变得易怒了。”“在灾区还好些,每天冒着余震的危险,采访、写稿、发稿,食物短缺,住宿困难,有时连水都喝不上一口,还能倒头就睡,回来后却失眠了。”熊记者自嘲地说。

  一名中铁二局的救援人员连续3天挖掘遇难者的遗体,以至于处于虚脱状态,但他始终不愿意闭上眼睛,“一闭上眼睛,那些残缺不全的、甚至是腐烂的尸体就会出现在眼前。”经过武警云南省总队医院心理咨询科医生周晓斌的心理干预后,他的精神状态才有所恢复。

  据周晓斌和同事们对受灾群众进行创伤后心理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有心理障碍的受灾人员比例不低,其中重度心理障碍的人员达到20%。

  省健康教育所心理咨询中心高级心理咨询师赵白帆介绍,地震灾后心理卫生和心理康复工作,要面向可能处于慢性心理创伤状态的、可能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别是有自杀危险性的人,是心理救援及干预的重点。具体来说,有5类人群是可能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高危人群。

  第一种,在地震中失去亲人或者亲属死伤惨重的人群。尤其是那些痛失孩子的中青年父母。巨大的伤痛让他们绝望至极,难以恢复,极易厌世。

  第二种,在地震中致残的人群。他们从健全人一下变为残疾人,必定会存在着一系列的生活问题和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失落感很重。

  第三种,本身就存在心理疾患的人群。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本来就不好,创伤性事件可以加重他们的病情。

  第四种,因地震导致家园受到严重破坏、财产损失严重的灾区群众。

  第五种,灾区救援者。指进入灾区参与救援工作的各类工作人员,包括军警人员、消防官兵、医疗卫生人员、政府行政人员、媒体人士、通讯保障人员、心理救援人员等。如果一些人有以上双重的身份和症状,就更可能是高危人群。

  赵白帆强调,灾后心理卫生工作应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应激阶段,涵盖了在灾难发生和之后的72小时。这段时间里,生存是第一要务,受灾群众会进行自救、营救他人,并从灾难中尽可能抢救财产。在这一阶段,人们联合起来对抗灾难,乐观地认为会很快回到灾害之前的情况,心理问题并不明显。这个阶段,也成为英雄期。第二个阶段是灾后阶段,一般是从灾后几天到几周之内。在这一阶段,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表现出来。如果没有伴随相应的心理援助,受灾群众就会因为发现灾难的损失和重建的困难,而感到强烈的失落。只有“心理救灾”与“物质救灾”同步进行,才能达到最佳的救灾效果。第三阶段是恢复和重建阶段,这个阶段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特大地震灾害给人们造成的隐形或显性心理创伤往往是长期的,需要进行长期的心理援助和心理重建工作。

【地震灾后心理健康问题不可忽视的5类人群】相关文章:

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论文05-01

简历制作不可忽视九大细节问题06-11

求职不可忽视“印象分”08-07

面试中不可忽视的细节08-03

OA系统不可忽视虚拟化05-11

OA系统选型不可忽视的原则06-21

自主招生不可忽视的12类竞赛06-18

职场上不可忽视的礼仪小细节11-19

动作示范在体育教学中不可忽视08-03

攻读EMBA培训三大优势不可忽视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