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体育课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0-11-24 08:52:14 心理健康 我要投稿

如何在小学体育课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下面来看看如何在小学体育课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在小学体育课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在小学体育课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教师要注重塑造自身修养,优化课堂心理环境

  教师首先要先当好“学生”,再当好“先生”。不仅要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更要加强自身的健康心理修养。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相反,教师情绪的失控,往往会导致师生关系冷漠和教学气氛的紧张。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学生对体育课认识意识的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该让学生了解体育课的重要性,提高其对体育课的认识,教师要理解人人都有自己的爱好,不能简单地责备学生,要增强体育教学的生动性,让学生产生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些项目,因人而异,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运动中发挥特长。要尝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其明白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并导之以行。

  二、改进教学方法, 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教学中避免提出过高要求和期望,鼓励他们参与体育活动,并提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以增强自信心,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从学生主动地学习锻炼、激发学习智慧与能力的角度,来考虑和设计教学进程;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有些教师为了控制课堂秩序,不惜中断正常的教学进程,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情况或恶作剧行为,进行频繁的、冗长的训斥,这些教师可能以为这样做是保证正常的课堂秩序、维护其个人权威的必要手段。殊不知这种做法只会导致学生产生或加剧惧怕、不满、怨恨的情绪,甚至产生对抗行为。其结果反而会有损于教师的个人威信,产生更激烈、更深刻的师生对抗的根源。其实,许多课堂不良行为的处理,无需中断上课,只要用非言语提示或暗示就能消除。当体育课上学生因自控能力差而出现交头接耳、撩撩打打等注意力涣散的行为时,教师不必激怒,更不需要中断上课。比较策略性的做法是向这些学生做一个手势、递一个关注的眼神或不经意地走到他的身边,轻拍一下肩膀或摸摸他的脑袋,学生就会清楚老师的意图,同时唤醒自觉意识,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纠正。

  三、及时发现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课堂教学是进行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过程,这个进程也包括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身体活动进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并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正确引导,及时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例如:很多女同学在跳长绳时,害怕跑到绳中间跳,不敢进去怕绳子甩到身上,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帮助她们消除胆怯心理。首先和她们讲解绳子落地后再跑进去,跑在绳子中间跳。然后跟她们谈心,我们必须要勇敢地面对,不能躲避困难。在课堂上,帮助她们跳长绳,进一步消除她们的胆怯心理,终于在同学们的努力下,学会了跳长绳。在战胜了自己之后。

【如何在小学体育课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文章:

浅谈高校体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探索10-15

中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1-10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01-16

体育课中的素质教育的论文11-03

中学开展“阳光成长”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总结11-06

心理健康教育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教育论文08-19

浅谈小学体育课的安全教育10-18

体育课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论文11-03

2019年中学开展“阳光成长”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总结-活动总结11-02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合理渗透环境教育论文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