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时间:2022-05-10 15:35:54 心理健康 我要投稿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精选5篇)

  大学生存在对大学环境不适应、无法承担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自我定位出现迷惑等问题,为此,可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他们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精选5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的越来越快,竞争也日益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同时,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由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加快,迫使人们需要不断学习才不至于被飞速发展的社会淘汰。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也变得更加复杂多样,“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群体,有许多特殊的自身问题,如对完全不同于中学的大学学习方式的适应问题,对所学专业的适应问题,人际关系的问题,学习与恋爱的矛盾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以及对就业与继续深造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避免由于以上各种问题而造成的各种类型的心理问题,确保大学生以良好、阳光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成为我们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1.难以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从高中进入大学,不管是生活环境还是学习环境都有非常大的变化,社会活动越来越多,人际关系也比以前更加复杂。这些变化对大学生的心理和想法造成极大的冲击,容易使大学生感到迷惑和无所适从,如果调整不好心态,就会影响正常的学习、交往并且出现相应的心理问题。

  2.学习、考试带来的焦虑心理。目前高校实行的奖学金制度、淘汰制度、弹性学制等制度以及英语、计算机过级考试等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的紧张感、压抑感长久得不到消解,从而造成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和困惑。

  3.社交障碍造成的忧虑心理。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大学生对爱以及尊重的需要非常强烈,这些需要突出表现在人际交往中。但由于大学生大都来自祖国各地,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行为标准,在相互磨合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矛盾,造成学生心理忧虑。

  4.竞争和就业的压力造成的恐慌心理。高校扩招以来,竞争越来越激烈,再加上今年受到金融危机的不良影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很多大学生既急于毕业,又害怕毕业,处于紧张、焦虑状态,形成心理压力,产生择业恐惧感。

  5.恋爱问题带来的苦闷心理。大学生谈恋爱的现象比较普遍,他们对恋爱充满向往,但由于学生心理未完全成熟,缺乏生活经验,情绪易冲动,容易把问题简单化,思想脱离实际,所以很容易导致心理苦闷。

  6.无法承受压力而出现自卑心理。大学生入学以后面临来自就业、经济、学习、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让大学生觉得未来很渺茫,不知道何去何从,不再有原来大学生的“天之骄子”的感觉,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

  二、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

  1.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当前各种环境复杂多变,只有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才能确保身心健康发展。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新一代大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对于学校制定的作息制度,应该严格执行、认真遵守。大学生要建立和谐、适度的学习节奏,培养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从而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2.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工预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遵从一定的交往法则,学习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要以诚相待,为他人着想,正视冲突、积极应对矛盾,要学会批评的艺术,要虚怀若谷、客观评价他人和自我。

  3.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高校要开设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设计等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扩大学生社会实践维度,强化学生实践经验,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素质。

  4.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首先要认识到恋爱是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恋爱是大学生自我成长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良好心理素质的体现。同时,大学生要学会调整心态,正确看待失恋问题。失恋后要学会通过适当的途径排解情绪。

  5.要提高大学生的抗压能力。首先,要合理认识压力,做一个积极的思维者,改变消极观念。其次,要学会合理调整情绪,乐观面对压力。最后,要掌握一些排解压力的方法和技巧。

  6.通过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及时解决心理问题。在必要时应主动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他们可以帮助大学生有效面对现实,建立新型人际关系,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

  现代社会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对大学生而言,当今时代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面临的迫切任务。我们相信,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一定能够营造和优化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团结友爱的人际氛围,真正培养出不仅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篇2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现今临床心理学十分关注的一项内容。每年的5月25日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日,都会召开一系列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旨在促进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改变充分的认识,正确的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目标,并有效的带领大学生适应社会和学校之间的心理落差。

  需要明确的是,现在的大学生,年龄大多在18-25岁之间,尚处于青年期。另外,大学生是学校环境过渡到社会环境的一个过程,也是学生、孩子转变为独立成人的一个过程。很多的大学生,都在这两个角色的转变上,处于一个左右摇摆,难以适应的状态。对于这一个特殊的群体,往往需要不一样的对待。尤其是对于大学生本身素质的衡量,往往也需要调整到一个介于独立成人与孩子之间的标准。但是,由于现今社会的快节奏,大学生往往需要在大学这一时期,就直接完成学生到成人的跨度,很多的为人标准,也一夕之间颠覆。这样的情况,导致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落差。一旦无法适应这一改变,多会产生严重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因此,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势在必行。

  大学生心理问题看起来纷繁复杂,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两大类,分别是成长性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障碍性问题。前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所关注的问题,与大学生日常的生活、情绪、行为息息相关,可以通过一定的言语引导,团体活动等行为进行干预,只要迈过这个坎,多可以完全痊愈。后者多是疾病性的心理问题,难以单纯依靠言语的疏导、人为的看护而有所缓解,往往需要适当的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相配合,并且多无法根治。

  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多是表现为轻微的心理障碍倾向,但是多可以自行痊愈。此时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维护,主要着眼于调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尽可能的调试大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完善自我人格,提高自我认知程度,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从而帮助大学生平稳迈入社会。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篇3

  我们经过了许多年的辛苦学习,终于圆了大学梦,大学生活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是我们离开父母,走向独立的第一步,然而刚刚脱离父母羽翼保护的我们面对陌生的大学校园,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那么在各种压力,各种问题,或困难下,我们应该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呢?

  树立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心理问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在心理方面的反映。心理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讲要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前提。

  世界观

  是指处在什么样的位置、用什么样的时间段的眼光去看待与分析事物,它是人对事物的判断的反应。

  人生观

  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价值观

  是基于人的一定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价值取向

  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遇事不能过于激动以致极端性的处理问题,要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来处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如意的事情,这样便不会使心理受到不必要的打击和伤害。

  合理调控情绪:遇到一些让自己激动的人或事时,要试着调节自己,保持平和的内心。遇到让自己愤怒的事情时,可以适当的发泄,不能憋在心里,但也不能随意发泄,这样只会给自己造成心理压力和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与麻烦。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加个人交际:增进与他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多与他人沟通:不论是开心的,或是忧伤的事情,如果有学习或是工作上的问题可以和老师、导员沟通,平时也可以和朋友,父母谈谈生活上的问题,只有多多沟通,心理才不会造成压抑。

  敢于积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想法:有了自己的想法能够说出来,不能憋在心里否则就会“生病”。那些很爱说话的人通常心情会很好,而沉默寡言的人心情就会比较压抑。当然这有性格的问题,但也与是否敢于表达也有很大关系。

  拥有一颗健康乐观的心:这一点是任何人都应该拥有的。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不惧任何的逆境和困难,不断锻炼自我提升自我才能够应对一切。

  对生活永远有渴望,保持对生活的激情:生活是美好的,作为大学生应该热爱生活,对生活抱有希望。善待他人,互相帮助。这样才是一个大学生应该有的表现,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体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篇4

  一、判断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

  (一)能保持对学习较浓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可以说大学生的智商智力都比较优秀,而且学习就是大学生的“工作”,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学习,能从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和满足,当解决一道难题或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时,就会感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二)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客观评价自我,自信乐观,对自我有价值感,可以接纳自己的一切,哪怕是无法弥补的缺欠也能坦然接受,这方面就是健康的。

  (三)能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心理健康的学生愉快、开朗、乐观,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虽然也会有情绪波动,但一般不会持久,不会失控。

  (四)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大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还要完成人际交往的社会功能任务。心理健康的学生社会功能应该是完好的,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乐于交往,能分享、接受、给与爱和友谊,乐于助人。

  (五)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心理健康的学生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并能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不至于衰竭。

  (六)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使个人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

  (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心理健康的学生,他的情感、认知、言行、举止都应符合他所处的年龄段,过于老诚、过于幼稚、过于依赖都是不健康的表现。

  二、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内容

  (一)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是因为人类有丰富的主观世界,而它的核心,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的大学生人群中有一种观点,大学不逃课不叫上大学,公开主张逃课,考试作弊不以为然,泡网吧、穿奇装异服是有个性,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生价值观,需要做出自己的选择。当代大学生满怀激情,富于理想,勇于追求美好事物,迫切想了解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并找到解决的答案,也想了解人生的意义及应当怎样度过人生,因此,常常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进行种种美妙的设计。但是因为我们的激情尚不稳定,感情强烈而脆弱,知识经验积累不足,在认识上常常具有很大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肤浅性,往往求得在想像中的心理满足或者错误和片面的选择来对待理想和现实。所以我们应调节自己,使关注自我与关注社会发展之间达成一种平衡,而不脱离社会实际和社会责任,而单纯地沉溺于对自己对未来的自我设计之中。同时,要注意缓解由于不满现实引起的过度焦虑、无助等不良情绪反应,以及因此产生的不良行为,避免他们对社会产生敌意,甚至厌世等不良的态度和行为。

  (二)制定切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期望

  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同一所学校,但由于个人的理想追求期望不同,所走的道路也不同。

  我们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跟就业设计和专业规划指导结合起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个人的兴趣爱好,制定出明确的、分阶段的、可操作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奋斗目标,感受生活的乐趣,培养良好的心态。

  (三)提高抗挫折能力,掌握克服挫折的方法

  我们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经受失败和挫折是经常的事,但是对失败、挫折的感受不同,实质上是我们的心理反应不同。例如,一个人上街被偷了钱包,这是客观事实,但是人们对丢钱包这个事的感受却可能不一样,可能对此泰然处之,也可能感到格格不纳。心理挫折实际上是一种感受,不是客观存在,我们可以通过心理的调整加以解决,对于无法改变的事情要学会接受,勇于承担,并能从这些经历中得到经验与教训。我们可以深入社会实践,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正确对待挫折,面对困境积极寻求解脱并总结教训,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把握与调节,豁达大度、遇事冷静,常能做到自我正确的安慰,能合情合理地对待自己的各种需要,培养对挫折的承受力。

  (四)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进大学后,部分同学为了保住自己的优势,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课,还自学一些社会急需的课程,再加上辅修专业的学习,英语过级考试的重压,他们处于超负荷的运转中,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压力很大,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而部分学生则感到考入大学“如释重负”,认为船已靠近码头,因而即使感受到竞争的危机、就业的压力,也提不起真正努力学习的劲头,这些都是不对的。

  在我国,学习、读书向来被赋予很高的价值,学习常被视为一种提高自己实力、改变现状、为将来的职业做准备的重要手段,而且,在学校这个群体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与其在同学中的地位和印象紧密联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学业的关注是与对自我关注紧密联系的。因此,我们应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根据客观现实条件来调整个人需要和心理期望,避免由于自己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不安或松懈情绪。如果学业出现问题,不能陷入焦虑,要积极调节自己,思考导致问题的原因,并改正自己。自己难以解决时,要及时向老师或导员求助,不能自暴自弃或自怨自艾。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学习目标,不要有过强的好胜心,不要给自己制定无法完成的目标,以至于平添压力。

  (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圈

  针对大学生活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和情绪,要以良好的心理态势去面对新的人际交往和复杂的人际环境。而且,要了解一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法和技巧,加强人际交往的品德修养,在人际交往中应学会信任、尊重、宽容,以诚相待,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心理,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性格特别内向、不善交际的同学,要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学会与他人沟通,不能畏惧与他人接触。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篇5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 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 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

  3、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行动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性好。

  4、 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5、 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

  6、 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

  7、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地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心理健康状态的等级

  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1、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一直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不少国内外心理学学者根据自己研究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标准。简捷的评价方法。即: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

  ①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②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久的现象。

  ③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2、不良状态

  又称第三状态,是界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大、晋升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等)、身体不良状况(如长时间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它的特点是:

  ①时间短暂—此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得到缓解。

  ②损害轻微—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

  ③能自已调整—此状态者大部分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小部分人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这小部分人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尽快得到调整。

  3、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它的特点是:

  ①不协调性—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如:成人表现出幼稚状态(停滞、延迟、退缩);儿童出现成人行为(不均衡的超前发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偏离)等等。

  ②针对性—处于此类状态的人往往对障碍对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信维及动作行为),而对非障碍对象可能表现很正常。

  ③损害较大—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较大。它可能使当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标准完成其某项(或某几项)社会功。如:社交焦虑考(又名社交恐惧)不能完成社交活动,锐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碍者难以与异性正常交往。

  ③需求助于心理医生—此状态者大部分不能通过自我调整和非专业人员的帮助而解决根本问题。心理医生的指导是必须的。

  4、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其特点是:

  ①强烈的心理反应—可出现思维判断上的失误,思维敏捷性的下降,记忆力下降,头脑粘滞感、空白感,强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绪低落成忧郁,紧张焦虑,行为失常(如重复动作,动作减少,退缩行为等),意志减退等等。

  ②明显的躯体不适感—由于中枢控制系统功能失调可引起所控制人体各个系统功能失调:如影响消化系统则可出现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或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等症状;影响心血管系统则可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影响到内分泌系统可出现女性月经周期改变、男性性功能障碍……等等。

  ③损害大—此状态之患者不能或勉强完成其社会功能,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痛苦感极为强烈,“哪里都不舒服”、“活着不如死了好”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体验。

  ④需心理医生的治疗—此状态之患者一般不能通过自身调整和非心理科专业医生的治疗而康复。心理医生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一般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在治疗早期通过情绪调节药物快速调整情绪,中后期结合心理治疗解除心理障碍并通过心理训练达到社会功能的恢复并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精选5篇)】相关文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现状调查09-14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精选6篇)04-16

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现状调研报告(通用6篇)04-28

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调研报告11-20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完善对策思考09-30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04-14

大学生村官创业现状12-15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03-26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精选20篇)04-26

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识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