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案例

时间:2022-04-02 16:53:40 心理健康 我要投稿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案例

  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需要准备哪些案例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案例,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案例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案例 篇1

  活动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到好好说话给自己及他人带来的愉快心情。了解说话时要面带微笑,说话之前要先想好,说话时不能急躁,而且要为别人着想。学会一些说话的技巧。

  适应年级:小学中年级

  活动准备:

  1.了解学生心理状况。

  2.准备闯关的课件。

  3.教师准备:镜子 礼物 两种纸牌 题板

  4.学生准备:一面小镜子

  5.教师事前对班长进行心理调查。

  6.邀请一位神秘嘉宾。

  活动过程:

  今天很有幸将要和大家一起度过这一节课的快乐时光,大家肯定没想到,我还邀请了一位神秘嘉宾,你们一定想知道他是谁吧?掌声有请!

  看来神秘嘉宾不肯轻易露面,大家看,原来他藏在那里呢!(大屏幕上出现一个人物剪影)

  要想见到他必须穿过一座迷宫,而且路上还有七口大箱子挡住了去路,只有闯过这七关拿到箱子里的法宝才能见到他。大家有信心吗?

  【分析】课堂教学必须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和探索的情景,让学生兴趣浓厚、信心十足地学习。所以,教师设计“走迷宫”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带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

  第一关:跟我学

  ——沟通你和我,有话好好说

  【分析】这一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借闯关的形式揭示课题。

  第二关:笑着说话

  实验:请你用以下几种表情对着镜子说“请你让一下”比较一下那种表情让你的心情最好?

  平淡地说 微笑着说 烦躁地说

  咱们平时说话要尽量面带微笑,让自己和听的人都有个好心情。

  【分析】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需要学生自己去认知,、感悟和建构。这个过程不是单纯靠外力,由外部刺激向内部意识的“传授”“教导”和“训练”,而是由内部意识向外部动作的转化过程,是一种感悟。所以,教师安排学生对着镜子来表达,客观地认识自我,反思自我,以达到自我教育的教学效果。

  评出“微笑天使”,让大家向他们学习。

  对着镜子微笑着说——沟通你和我,有话好好说

  第三关:漫画故事《张秀才请客》

  观看漫画故事:《张秀才请客》

  谁能解开他的疑问?

  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办?

  我们说话的时候可不能像他那样,我们会——(说话前要先想好)

  对自己说——沟通你和我,有话好好说

  【分析】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式调节控制课堂气氛,既要活又不能俗。过于严肃,容易使课堂气氛沉闷,从而抑制学生的思维、情感;过于随便,容易使课堂气氛活跃,却难以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起不到教育作用。

  《张秀才请客》是教材中的一个故事,教师用多媒体分解漫画,使故事更细致,再加上配音,使故事更生动,教学效果当然比让学生看书或听故事要好得多。

  第四关:心理体验

  请大家拿出彩笔和纸,我们要开始做一个心理测试。

  责怪学生没带笔

  集中矛盾焦点,责怪班长没有提醒大家,看看班长是否能心平气和、有理有节地应对老师。

  其实老师是在考验他。

  【分析】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定要遵循“教育性原则”,在活动中哪怕只有一个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这个活动都是失败的。活动中涉及到对班长的冤枉和批评,所以事先一定要了解班长性格是否开朗,是否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并且要告知他在活动中会表扬他,批评他,让他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一对一访谈:班长上与教师促膝而坐

  1、说实话,当时你心里面骂我了吧?至少埋怨了,怎么埋怨的?

  2、有说出来的冲动吗?那你为什么不说呢?

  【分析】这是一对一的对话式教学,需要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师生双方才能敞开胸怀、接纳彼此,无拘无束地互动交流。所以,教师请班长坐下,辅以平和友善的表情动作(比如帮班长摆好凳子,牵他坐下)向他传达平等的信息,达到心灵对话的教育效果。

  集体谈话:

  自由发言。夸班长刚才的表现。(说话不急躁,讲道理)

  【分析】“夸班长”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教师是想让学生在夸的过程中谈自己刚才的心理体验,心里收获,审视内心,推动自我发展。

  对同桌说——沟通你和我,有话好好说

  第五关:善于批评

  夸奖别人并不难,如果谁批评他,还让他乐意听,那才叫本事。

  问班长:不介意大家批评你一下吧?是否可以问一下,你有什么缺点?

  引导大家从班长的角度考虑斟酌批批评的话该怎样说。

  问班长:怎么样,你觉得礼物应该送给谁?为什么是他?(说话时替别人着想 )

  【分析】“说话时替别人着想”是教材中的一个教学要点,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可什么情况下要替别人着想,怎样说才算是恰当,这里面的学问可以专门开一门课来研究。为了能在短时间内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概念和感受,教师选择了“给他人提意见”这个话题来切入。给他人提意见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况,要想既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又让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学生经过前机关的磨炼,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技巧,此时便能在说话时顾及对方感受。

  左边的同学对右边的说——沟通你和我,有话好好说

  【整体分析】

  这堂课最显著的特点和主要表现形式就在于“活动”,整堂课采取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清静设计、角色扮演、游戏和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把小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融入各种各样的活动中。

  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但决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不是毫无目的的活动,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充分体验、充分感悟,积累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克服不良的心理行为,发簪健康的林理素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所以,这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的心理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在活动中直接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获得间接的生活

  体验,促进对生活的感悟,从而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内化。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案例 篇2

  一、基本情况:

  张同学是个十岁的小男孩,平时寡言少语,成绩在班里排名中下游,家里父母都在务农,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

  二、背景资料:

  张同学在小学二年级时出于好奇偷了一块电子手表,受到父母的打骂,他认识到了错误并进行改正。在此事件后,张同学的父母仍揪住此事不放,一旦张同学稍有不对,就拿这件事来讽刺他,还在左邻右舍前令他难堪。因此,张同学害怕父母,在心里有些恨妈妈,但从不顶撞,因为张同学不想妈妈伤心。在家的言行举止都很小心翼翼,稍有不对就会遭到白眼和辱骂。于是,他很害怕回家。他还觉得在家里,父母并不爱他,他对这个家充满了厌倦,认为自己是这个家庭中多余的一员。因此,他无时无刻不想逃离这个家。张同学对家庭的害怕影响了他在学校的正常生活,在心理上有不可跨越的一道心理障碍。

  三、案例分析:

  张同学由于被父母打骂而讨厌回家,这是从一般的眼光来看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张同学所表现出来的厌家,害怕同学的谈论,必然是有其心理原因的。自卑心强的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办事缺乏信心,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会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自卑心理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个人生理、心理上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父母的责骂与毒打、同学的嘲笑、社会舆论的评头品足、说长论短,都增加了张同学的心理压力,诱发自卑心理。张同学总以为处处矮人一截、是千古罪人。张同学父母不懂得如何尊重他的自尊,几年来,张同学的自尊屡受挫折,因此羞耻感和屈辱感不断加强,导致自我否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

  四、辅导建议:

  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可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解决的是张同学对“偷窃事件”的认知,建立他对我的信任感。主动和他打招呼,鼓励他与父母多沟通,减少误会。

  第二阶段是处理张同学与父母的关系。为帮助张同学改变对事件的看法,提高他的自信心,可以进行家访,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张同学的'想法,并适当地给他以鼓励和支持。最关键的问题是让他感到在父母的眼中他还是受父母疼爱的孩子。可以在家访的过程中谈论张同学在家的感受、他的自卑心理以及家长平时责骂对他的伤害、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渴望受到尊重,极要面子等等。因此,对小孩的批评要有理有据,否则极容易自暴自弃或造成不健康的心理。

  第三阶段是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班级氛围,减轻张同学的心理压力,并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这一步与前者同时进行。为了尽量排除张同学的自卑心理,可安排每星期一、三的常规检查由他来任小组长,带领其他同学检查。另外可在班中多次开展心理导向课。

  通过这个自卑心理的案例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往往是造成小学生自卑的主因。很多孩子因为从小接受了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又不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自卑心理的出现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案例 篇3

  在大学生中,每个人的经济条件都是不一样的。对家庭宽裕的城镇学生来说,大学的花销完全不用担心,但对那些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来说,面对处处差人一等的窘境,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下面来看一个大学生自卑案例。

  案例:

  吴某,男,重点大学二年级。自进入大学后,一直很自卑,父母都是农民,家境贫寒。以前因为在中学时成绩拔尖,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器重,自己也因此似乎忽视了家庭的贫困和普通。为了他上大学,家里负债累累。进了大学后,自己又借了不少钱以掩饰自己的贫困和普通。原以为到了上海,会有很多机会,可以通过打工来补贴自己,但实际上很难。曾想了许多办法来提升自己的素质(比如参加社团、看书、看展览会、考证书等),但实施之后,往往都是半途而废,从而感到自己脱离不了贫穷,走不出社会底层的地位,自己不会有好的前途,不可能光宗耀祖,甚至找女朋友在上海成家都很困难。

  案例分析:

  来访者的问题属于适应障碍伴随的自卑。由于其大学之前因为成绩拔尖,一直受到关注和重视,使其得到了充分的心理满足,从而忽视了家境本身的贫困和普通。而进入大学后,一方面不再如过去那样受关注,失去了原来心理满足的基础。导致其第一次认识到了自己家庭的贫穷与周围其他人之间的差距,而他又过分夸大地看待了这种落差,妄图以借钱的方式来掩饰自己的贫困。同时,其之前对于在上海的生存带有错误的估计,换了一个新环境后,发觉并不如自己预期的通过打工补贴生活那么理想化,造成适应障碍,导致了一种挫折感。另外,对于贫穷和成功的关系亦不能做到正确的认知,使得以偏概全地看待自己的未来,意志力下降,形成自卑心理。

  自卑是土壤,自信是庄稼

  讨论自信之前,先讲一个奥修的寓言故事。说有一天,绝顶聪明的纳斯鲁丁跑来找奥修,非常激动的说:“快来帮帮我!”奥修问:“发生了什么事?”纳斯鲁丁说:“我感觉糟糕透了,我突然变的不自信了,天啊!我该怎么办?”奥修说:“你一直是很自信的人呀,发生了什么事让你如此不自信呢?”纳斯鲁丁非常沮丧的说:“我发现每个人都像我一样好!”

  看起来非常自信的人往往也非常的不自信,如果真是这样,自信满满的人可能正是那些不太自信的人,处处谦虚忍让的人更像是内心笃定的家伙。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案例】相关文章: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反思范文09-16

心理健康标准及案例09-07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04-27

心理健康教育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教育论文08-19

《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之我见的教育论文08-16

管理教育中的案例教学分析论文10-06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体会11-15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反思(通用9篇)04-01

教学反思案例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