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因素导致孩子心理疾病

时间:2020-11-13 13:09:13 心理疾病 我要投稿

三个因素导致孩子心理疾病

  三个因素导致孩子心理疾病,其实生活中所有的规则与道理,孩子比谁都清楚,可就是做不到。阻碍孩子心理健康的三个因素到底是什么,下面跟着yjbys小编一起来看看。

三个因素导致孩子心理疾病

  三个因素导致孩子心理疾病

  如果有下次,孩子会改变自己吗

  下面的对话,或者类似的对话,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妈妈:你抢小朋友的玩具,对吗?

  孩子:不对。

  妈妈:如果你想玩小朋友的玩具,应该怎么办呢?

  孩子:要跟小朋友商量。小朋友同意才可以玩。不同意就不能玩。

  妈妈:你知道应该这样做,为什么还要去抢小朋友玩具呢?

  孩子:因为我想玩。

  妈妈:下次还这样吗?

  孩子:不这样了。

  妈妈:下次应该怎样呀?

  孩子:跟小朋友好好商量。

  如果有下次,孩子会怎样呢?当然,他还可能会毫不犹豫出手。这就是孩子,他明明知道某些事情不可以做,或者必须做,可他就是抵挡不住诱惑,控制不了冲动。于是,在他强烈的欲望面前,规则的约束力变得疲软无比。

  我们或许会给孩子的这种行为贴上“顽皮”、“淘气”、“明知故犯”等标签。然而,孩子果真如此吗?

  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叫《地球上的星星》,讲述了8岁小男孩伊夏的故事。这是一个有阅读障碍的孩子,因为阅读障碍,他的成绩一塌糊涂,并因此遭受了非常多不公平的待遇。这使他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当他惹的麻烦超乎父母承受力的时候,伊夏的父母将他送进了一所寄宿学校。在寄宿学校,他的日子更难熬了。没有人懂他,更没有人试图去理解他那异彩纷呈的世界是多么的神奇。直到一位代课美术教师到来,伊夏的世界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老师的帮助下,伊夏重拾自信与快乐,一切开始奇迹般地转化。

  正如伊夏一样,每个被贴上“顽皮”、“淘气”、“明知故犯”等负面标签的孩子都有他们不得已的苦衷。对于低龄的孩子来说,尤其如此。

  孩子的内心深处有3个小人儿在斗法

  实际上,孩子的内心深处始终有3个小人儿在斗法,不同的小人儿胜出,孩子的行为就会有不同的偏向。这3个小人儿分别叫做“父母”、“成人”、“儿童”,它们将伴随孩子终生。协调好这3个小人儿的关系,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负责告诉孩子规则,让他明白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哪些事情应该做或者不应该做。孩子内心深处的这个“父母”主要是爸爸妈妈、老师等“养育”出来的。当然,小伙伴们之间的一些游戏规则,也会成为“父母”的养分,让“父母”变得日益强大。

  “儿童”是与生俱来的,他代表了孩子的欲望与冲动。“儿童”从来不考虑后果,有欲望就行动。

  “成人”主要由孩子的生活经验喂养,它会权衡利弊,协调“父母”与“儿童”的关系,找到最佳的行动方案。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看看孩子内心深处的3个小人儿如何各司其职:

  叮当在马路上东张西望。突然,他发现马路对面摆了一个卖氢气球的小摊。“妈妈,米奇!”看到他的最爱,他的“儿童”发出了指令:“我要马上拿到那只米奇。过马路,拿气球。”他的“父母”针锋相对:“不行,马路上好多车,危险,不能过。”他的“儿童”听不进“父母”的意见,仍然执意要过马路。他的“成人”说:“现在不能过马路,过马路确实很危险,等没车了再过去吧。”但是,他的`“成人”声线微弱,“儿童”根本听不见,或者置若罔闻。一会儿的工夫,“儿童”就很强势地把“父母”打败了,“成人”眼睁睁看着“儿童”,放弃了劝说。于是,叮当听从了“儿童”的决定,直奔马路对面而去。亏得妈妈使劲拽着他的小手,否则……

  这就是孩子。他的“儿童”是最强大的,“父母”和“成人”相对比较弱小。即便他的“父母”提出异议,也远不足以与“儿童”抗争。他的“成人”还处在婴儿阶段,甚至根本还不会说话。因此,他的“父母”与“成人”大多数情况都会屈服于“儿童”。如此一来,孩子一冲动,出现明知故犯的行为就很正常了。

  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将使他们走向反面

  父母教育的持续性,生活阅历的增加,老师或者其他人的介入,从书本等媒介接收到大量资讯……这一切都会提供越来越多喂养孩子“父母”与“成人”的养分。因此,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他的“父母”与“成人”会逐渐强大。他的自我控制力也会越来越强。与此同时,他的“儿童”则会逐渐趋于弱小。

  了解了孩子这种心理运行的机制,我们就能理解孩子的苦衷,试着更多地站在他的角度思考,体察他的感受与无奈,继而找到爱孩子的最佳方式。否则,在他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期待时,我们就可能随意给他贴上各种负面的标签,甚至将他定性为“坏孩子”。于是,我们就极有可能无意中打压了孩子,降低了他的自我价值感,最终逼迫他走向我们期待的反面。

  “父母”和“成人”对孩子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父母”可以帮助孩子规避危险,更好地适应环境,或者对孩子的行为产生约束力,防止他“误入歧途”。“成人”则权衡利弊,帮助孩子选择最佳的行事模式。

  规则是滋养“父母”的养分。因此,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建立一些规则是有必要的。当然,要让孩子理解规则,最终自觉地遵守规则需要一个过程,急不得。孩子会不断地尝试突破规则,一旦爸爸妈妈没有及时约束,他会继续突破规则……如此反复。在爸爸妈妈一贯的坚持下,孩子会逐渐接受规则,遵守规则,形成自我约束力。

  当然,规则太多会削弱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行动力,也会带来新的问题。这个度如何把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把握好这个度,同样需要我们读懂孩子的心,在这个基础上去判断,哪些规则是必须的,哪些规则是需要打破的,或者是暂时可以放弃的,又或者是需要修订的。简而言之,设立规则的原则是,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需求与特点调整,以不妨碍孩子身心健康,不给他人带来困扰,不破坏环境,或者对环境的破坏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为宗旨,其他则需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及爸爸妈妈自身的接受程度灵活调整。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不同性格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孩子,给他们设立的规则应该是有差异的。

  要让孩子的3个“小人儿”都健康成长

  生活经验与常识是滋养孩子“父母”与“成人”的极好养分。对于中国的父母来说,我们最不缺的是塞给孩子知识常识,最缺乏的则是给他自己积累经验的机会。不管孩子做什么,我们总在告诉他“这样不对”,“那样不行”或者“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于是,他自我成长的机会就被我们剥夺了。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他的“父母”变得很强大,“成人”犹疑不定,“儿童”则越来越弱小,于是,他不得不依赖父母为他做出决定。等到他上了学,工作了,他的依赖对象就变成了老师、老板、同事,没人给他指令,他就不知道如何动作。结了婚,他自然转而依赖他的配偶。一旦他的配偶离他而去,他可能就彻底崩溃了。

  让孩子的“父母”、“儿童”和“成人”保持三足鼎立的状态,对孩子的发展才是最有益的。要做到这点,我们需要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许许多多这样的琐碎小事,如果我们给了孩子机会,积累起来,就为孩子的“父母”与“成人”提供了充足的养分。虽然我们前期付出的时间与精力会多一些,但是这种付出却是值得的。将来,我们会轻松很多。反之,我们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调整孩子,并且还收效甚微。

  不仅如此,因为给孩子提供了更多自我探索的机会,我们没有刻意去制约孩子,他的“儿童”也得到保护,于是,他的3个心理小人儿就都获得健康成长,并各司其职。这既保护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行动力,又促使他学会了自我控制,明白什么情况下应该有所为,什么情况下应该有所不为。一旦3个心理小人儿能够各司其职,和谐相处,孩子就会试着去自我管理。

  学会自我管理才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何况,还有什么比孩子自我管理更令我们轻松的呢?

【三个因素导致孩子心理疾病】相关文章:

会导致混凝土浇筑中断的因素08-21

夏季导致音箱致命因素有哪些11-08

孩子识字过早易患心理疾病问题09-06

导致精神分裂的5大因素09-07

四个因素导致儿童的心理问题07-27

关于导致英语词义变化的因素的论文08-27

七种导致恋爱失败的心理因素10-16

影响美国留学录取加分的三个因素09-06

纹眉手术失败一般由哪些因素导致08-02

蛀牙的饮食禁忌有哪些-哪些因素容易导致蛀牙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