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孤独症的认识

时间:2023-05-06 11:56:07 秀雯 心理疾病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医对孤独症的认识

  孤独症又叫自闭症,以社会交往能力缺陷、功能性沟通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刻板行为及兴趣狭隘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多起病于婴幼儿时期。通过后天的特殊教育辅导,对孤独症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可以帮助其提高后天社会适应能力。 一起来看看中医对孤独症的认识吧?

  中医对孤独症的认识

  中医古代文献中并无“孤独症”一病的记载,目前对于该病病因病机的解释多沿用小儿智力发育障碍的中医辩证分析。

  中医学认为,孤独症关系到先天不足与习性不够双重因素。首先是先天禀赋不足,致脑神不足或脑神昏乱;其次是后天原因,如环境、培养等因素,属习性不够。其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相关。遗传、发育障碍等先天因素,当与肾有关;后天饮食、七情的异常,责在脾、心、肝。孤独症或怒不可抑,或魂不守舍或哭笑不止,或神不守舍或不知所思,或思不知故;或无故惊恐,或善惊易忘。而肝主怒、主魂;心主神、主笑;脾主思、主意;肾主恐、主志,因此,其病位主要与心、肝、脾、肾相关。肢体行为的实现是在神的统帅下,靠相应脏腑协调肢体的筋、骨、肉、脉完成的,而肝主筋,脾主肉,心主脉,肾主骨。听、说、食、视的功能也是在神的统帅下,靠相应脏腑协调完成的,而心开窍舌,脾开窍口,肝开窍目,肾开窍耳。因此孤独症的病机总体上是脑神惑乱和脑神不足,心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

  孤独症的病程是一个慢性过程,在治疗上主要有行为矫正、药物治疗等。其目的在于减轻患者的症状,保持社会功能,保持学习能力提高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附: 儿童孤独症的康复训练

  儿童孤独症,又称自闭症,被归类为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其病征包括不完整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和行为模式。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以严重的、广泛的社会相互影响和沟通技能的损害以及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

  1.要学会欣赏孤独症儿童的进步,学会发自内心地对孩子说“真棒”

  首先,家长要尽快地使自己面对现实,尊重孤独症儿童的生命价值,意识到作为家长对孩子应承担的责任。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客观的观察孩子,体会他的不容易,就会发现孩子的可爱之处。从细微点发现孩子的长处,动态的评价孩子的变化对其康复很重要。其次,把握训练的难度,减少孤独症儿童的挫败感。所谓把握课的难度,就是训练中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合孩子的接受能力。太容易会造成孩子因无聊而不配合,敷衍了事;太难孩子畏难也会不配合,抗拒学习。因此,在训练中首先要保证“交往”的愉快性。学习是一个交往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教孩子的过程,在学习训练中,不仅是对孩子心理建设的过程,同时也是家长心理自我建设的过程。因此,把握训练难度,适时地调整目标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那些畏难情绪较严重的孩子更要注意。

  2.用心体会孩子的期望,用“爱的眼神”给予鼓励,创造一个陪他一起成长并分享成功与喜悦共生环境

  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为他创造一个爱的氛围,给予他充分的鼓励与信任非常重要。他们虽然语言能力很低,甚至没有语言表达能力,但他们特别敏感。孩子在周围人由衷的鼓励与支持下,会变的越来越配合,从不愿意学习到主动要求学习;他能学会以前迟迟学不会,或被认为不可能学会的东西,他会越来越自信,对新的东西越来越感兴趣,而不再是仅仅将注意力放在玩手、看汽车等刻板动作上,从而兴趣面越来越宽,刻板行为越来越少;他会变的越来越愿意与人交往,那扇自闭之窗越来越开放,交往能力最终提高了,这是我们大家一直所期盼的。但要达到这一步,需要家长随时随地的用心去夸奖孩子,夸奖孩子的具体行为,让孩子亲身体验到父母是多么的爱他,多么的欣赏他,多么坚信并期待他快快成长,并发自内心的告诉孩子,在这一过程中父母会帮助他的。

  3.赞美优点优先于注意不良之处

  孤独症孩子的家长在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相比时,总觉得他一无是处,即使孩子有点小进步也觉得小事一桩,不足以乐,不值得夸奖,由此而带来的是不知不觉对孩子的伤害,我们总听到家长在埋怨自己的孩子这个不行,那个不会,很少有家长看到孩子的长处,因此孩子得到的往往是更多的斥责。没有鼓励,没有夸奖,他的自信心从何而来?他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压力?他做事情怎么能成功呢?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任何一个人,到头来只是一事无成,不管他的家庭背景怎样。我们的孩子也是一样,虽然他们是有孤独症障碍的儿童,但他们首先是一个人,他们也同样需要别的孩子所需要的一切。对别的孩子来说不可缺少的东西诸如鼓励、认可与信任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因为他们在这方面太缺。作为家长要多给我们的孤独症孩子以充分的理解,不要太吝啬对你孩子的夸奖,要做到:忽略他所不期待的行为,用心发觉孩子的长处,发自内心的赞美,并将其尽可能的表现在你的语言当中、表情上、眼睛里,创造一个教者、学者都开心的良性循环,激发孩子学习的动机,让孩子的周围充满爱,充满赞赏与鼓励,我们的孩子在这种爱中,一定会与我们一道鼓足勇气,加倍努力,向生活挑战。

  拓展:

  判断孤独症11大标准

  对孤独症的判断有了更明确的标准,据美国媒体10月29日报道,美国儿科学会公布了11种最新的儿童孤独症特征,其中语言能力滞后、缺乏人际交流的能力是最直接的外在表现。

  如果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以下特征,那么极有可能患上了孤独症。

  一、当婴儿盯着父母或者照顾他的人时,却没有表现出高兴的反应。

  二、5个月左右的孩子,不发出交流的咿呀声。

  三、不能辨认出父母的声音,当爸爸妈妈叫他名字时没有反应。

  四、不和别人进行眼神交流。

  五、9个月后才发出咿呀声。

  六、说话前很少配合手势,如挥动小手。

  七、拿着某样东西,反复重复一个动作。

  八、16个月大时还不能说出一个字。

  九、一周岁时仍不会发出咿呀声,而且也不做任何交流性手势。

  十、两周岁不能说两个字的词语。

  十一、即使会说话了,但却缺乏语言技巧。

  给孩子更多自由的空间

  在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该国政府和教育机构问卷调查显示,有一成中小学生处于抑郁状态。研究人员选取了北海道千岁市的616名小学生和122名初一学生,结果发现,31人患有轻度的抑郁症和躁郁症。日本一位儿童教育学专家指出,生活节奏紧张,无处撒欢游戏的儿童正遭受着抑郁的侵袭。

  和日本一样,我国的孩子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与许多因素有关。首先是学习任务重,孩子们放学后除了要做学校的作业,还要做很多课外题。其次许多孩子沉迷于网络世界,缺乏和人打交道的能力,一旦遇到人际麻烦,就不知如何处理,这会令其走入抑郁的死胡同。最后孩子缺乏宣泄压力的途径。孩子户外活动越来越少,而运动和游戏恰恰是宣泄压力的好方式。于是,压力不能及时排出也会造成抑郁。

  在日本政府和教育机构的调查问卷中,研究者发现,不肯上学的孩子却没人抑郁或躁郁。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反对孩子上学,但从中我们却可以获得有益的启示———想给孩子减轻压力,最好多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

  这也提醒老师、父母不要总以成绩的好坏来评定孩子。在学校,老师要放弃“唯成绩论”的想法,尽量让孩子在课堂上提高效率,不要把负担追加到课余时间。在家中,父母不要给孩子报一堆学习班,最好是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然后就让他们多到户外玩耍,多结交朋友。

  相比之下,孤独症的诱因就没有那么明确了。目前研究表明,遗传、器质性病变、患儿在母亲孕早期大脑受损都有可能导致孤独症,但是却没有一个定论。这就使孤独症的治疗变得困难,很多国家都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却没有收到良好的疗效。

  此外,焦虑、恐惧等也是常见的心病。这就提醒家长不能对子女情绪的变化掉以轻心,发现情绪异常要及时疏导,或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中医对孤独症的认识】相关文章:

儿童孤独症症状 关爱孤独症儿童03-26

孤独症早治疗04-19

儿童孤独症的常识06-01

关于孤独症的表现04-12

儿童孤独症心理测试08-01

孤独症病因有哪些03-17

孤独症儿“小雨人”03-18

自闭症与孤独症03-19

我们都是孤独症患者03-20

如何预防儿童孤独症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