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易患抑郁症

时间:2020-08-31 08:53:16 心理疾病 我要投稿

哪些人易患抑郁症

  抑郁症

  草莓一族小时候大多是溺爱一族,缺乏健康的自我意识。他们有极强的自我中心和理想化的自我期待。在看起来阳光的外表下,有一颗脆弱、敏感、无助的心。他们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情感上都过度依赖父母。在成长中,他们一但遭遇逆境,就会引发全面的心理崩溃,引起焦虑型抑郁症。症状发作之后,自信心会随之极速下降,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立刻变得一团糟。最后连简单的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在情感上他们会更加依赖亲人,不停地向亲人诉说,渴望亲人的理解,要求亲人陪伴,否则心慌不已,但亲人们常常又不能理解他们。他们对自己的这些表现非常自责,内心充满对自己的不满、愤怒。对亲人们的表现感到无奈和怨恨。他们被无助、无力、无能、无希望、无意义、自责的感觉所包围,常常失眠、心慌、紧张,在痛苦中挣扎和煎熬。他们对周遭用不信任的眼光看待,生活圈子变得越来越狭小草莓一族的崩溃,大多发生于人生的一些重要关口。如,初二一开始学习物理感到压力大,理解难;或是高中阶段,功课加重加多跟不上;或是进入重点学校了,竞争剧烈了;或是进入重点班了;或是工作岗位由副职提升为正职了,要负更多责任了;或是进入更重要的部门了;或是有小孩成为父母了等等。

  他们的崩溃有一个特点,“被高高的抛起,然后重重落下,一塌糊涂。”在他们崩溃之前往往取得了某些好的成绩、好的结果。如原本成绩一般但考上了重点中学,或是考上了重点大学,或是工作上取得了成绩,升了职。所以理想化的自我被拔得更高。他们有一个不真实的理想自我,他们极看重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看重其他人的评价。接下来他们感到要维护这种“高”的形象是不可能的,于是转入担心和完美要求。而完美要求带来的不是完美,只有自责而已。于是情况开始变糟糕起来,进一步地恐惧、自责,这样一来情况变得更糟,自信心迅速下降。恶性循环就这样开始了,直至全面崩溃。当事人陷入无法自拔的焦虑和抑郁之中。

  他们的生活不断向内收缩,或停学,或辞工,社会交往渐渐没有了,用更多时间和父母在一起,退行成婴儿的状态,重温幼年时“溺爱”的一幕。但他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婴儿。自责、自我贬低、自恨会没完没了地袭来,甚至自恨到自伤的程度。

  当这种“草莓型抑郁症”发作后,不要讳疾忌医,当事人应积极找寻心理治疗师的帮助。

  “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病的最好方法是预防。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的能力。让孩子有机会失败,习得从失败的谷底爬起来的能力。有意识让孩子去挑战一些难度较大的事,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进克服困难的信心和策略。

  草莓一族还有一个特点是“即刻满足”。想要什么就马上要得到,否则心慌不安、脾气暴躁。“即刻满足”的心理,是强烈的.自我中心和依赖于对别人的控制。所以从小学会延迟满足,学会尊重他人,分清自我的边界在哪里,就显得尤其重要。

  溺爱类型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有很多人贴合体会让他像“小皇帝”一样小提示

  理性惩罚(如果孩子还继续耍无赖,父母可采取“冷三分钟”的办法。这三分钟不看,不说)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小提示

  对孩子的要求不能一味地满足,要分清对与错,合理的要求可以满足;无理要求,不能答应。孩子一旦哭闹,千万不可打骂,就耐心给孩子讲道理,最好是用既生动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予以开导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小提示

  教育不能光说不练,要利用一切场合和机会进行有意识地培养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小提示

  家长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不仅导致孩子的依赖性,而且易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养成自私贪心的恶习。

  不要过度溺爱孩子。

【哪些人易患抑郁症】相关文章:

哪些人容易患冬季抑郁症03-04

哪种性格易患抑郁症10-20

睡眠不足的儿童易患抑郁症介绍02-24

女性更易患抑郁症03-02

患抑郁症如何处理10-27

警惕青少年患抑郁症01-18

明星患抑郁症后的行为10-19

容易患产后抑郁症的原因03-15

哪些人最易误入求职陷阱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