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心理学:焦虑可以变成什么

时间:2020-10-10 08:08:51 心理学与生活 我要投稿

亲子心理学:焦虑可以变成什么

  焦虑可以变成什么

  在哭哭笑笑中一口气读完《亲爱的安德烈》。看来,我们应该感谢这本书的始作俑者——那个我们都很熟悉的——“焦虑”。

  “焦虑”和“恐惧”不同,“恐惧”是有具体对象的,“焦虑”却是弥散的。“恐惧”像狂风暴雨,“焦虑”却像一团浓雾,它影响着你全部的感觉,可你抓不着它。

  “焦虑”这团浓雾出现在龙应台的生活中,是因为和儿子的分离,也因为儿子的成长。一个在德国,一个在香港,4年过去,那个从小奶过、头上有点汗味的小男孩,突然间变得不认识了。他抽烟,进出酒吧,拒绝和妈妈交流。龙应台决定重新认识自己的儿子——这个18岁的陌生人,方式是:和儿子同写一个专栏,3年。

  难哪,儿子对妈妈有着苛刻的'要求:“问我,暸我,但是不要‘判’我”。虽然妈妈在写作之初就暗下决心,从头学起,“放空”自己,但是当儿子声称“我们的生活信条就是俗语说的‘性,药,摇滚乐’”时;当儿子拜托老妈“不要只跟我谈知识分子的大问题”时,当不要人“判”的儿子却判妈妈“你已经定型,而更糟糕的是,你都不知道你已经定型得不能动弹”时,还要让对话继续下去——龙应台说“可也他妈的不容易啊”!

  习惯理性思维,具有思想穿透力的龙应台,在对话之初确实是喜欢“以小见大”,不管从哪里入手,最终都围绕着一些大的议题,比如贫困/富裕、身份认同、道德、左派/右派,等等。安德烈却喜欢“小小的”,他希望“写”本身是个好玩、愉快的过程,而非工作压力。他和妈妈聊旅行,聊酒吧,聊艺术,聊穿衣品味,聊自己的失恋。

  在互动中,安德烈的眼界越来越大,他开始有“问题意识”,开始关注人的权利,而龙应台身上的感性也在复苏。越到后来,两人的对话越坦诚、好玩,又不乏深刻。我特别喜欢《孩子你喝哪瓶奶》、《21岁的世界观》、《给河马刷牙》、《两只老虎跑得慢,跑得慢》、《人生诘问》几篇,它们已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很深地进入彼此的世界,但同时又拥有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安德烈说,答应写专栏,原来只想你给我一个麦克风,我就把想法大声说出来,后来才发现,我跟我的母亲有了连结。

  “连结”,这个词恐怕比它的字面意思要复杂好多。对我来说,它意味着在向天空伸展时脚下有根,在冰天雪地里有深藏心底的温暖,还有走遍天涯也不怕的踏实。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总是与“别人”生活在一起,哪怕是曾经与你共生10个月的孩子,也是独立于你的“别人”。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别人与自己不同而产生不安、焦虑和恐惧。有时我们会压抑自己讨好别人;有时我们又企图迫使别人照我们的愿望去生活——痛苦与冲突随之而生。其实,我们还有第三种选择:把焦虑变成创新之源,构建一个平等而开放的表达方式,结果不是哪一方被“灭”掉,而是双方都得到滋养和丰富。

【亲子心理学:焦虑可以变成什么】相关文章:

《你可以不焦虑》简介05-18

《你可以不焦虑》推荐06-07

心理学与生活:焦虑障碍11-02

焦虑症可以自愈的吗08-21

焦虑抑郁症是什么10-21

什么是焦虑抑郁症10-21

焦虑症有什么特征08-19

为什么单身容易引起焦虑?10-15

什么是打败焦虑的最好方法06-02

女人创业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