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海漂”老人困在孤独围城

时间:2020-11-02 14:33:54 心理学与生活 我要投稿

别让“海漂”老人困在孤独围城

  飞速发展的上海,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人才。当新上海人在上海安家落户后,有不少人将老家的父母接来上海,一方面是让老人在晚年到物质条件优裕的大城市享享福,另一方面也可以请老人帮忙照顾第三代,于是,在这个城市里,“海漂”老人的队伍也逐渐庞大起来。他们的晚年幸福吗?

  【事件回放】

  李阿姨有四个女儿,大学毕业后在各地安家,弄得她像候鸟一样,前两年在北京,这两年在上海,而接下来的两三年,已经早早地被在成都定居的小女儿“预订”了。正是在这样的被动漂泊中,她和家乡的亲朋好友疏离了许多,有时好不容易通次电话,聊着聊着会发觉居然没话说了。

  按照原来的约定,李阿姨再过几个月就要离开上海的二女儿了。但二女儿工作表现不错,公司最近打算派她到国外进修一年。听到这个好消息,李阿姨却急得睡不着觉:“如果我走了,女儿在国外,那小宝宝怎么办啊?女婿一个大男人,要上班,忙不过来啊。”

  A、不易适应新环境 让他们产生孤独感

  人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适应问题。人的可塑性、适应性往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年轻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强,年过半百,在以往的日子里,可能出远门的机会都不多的老人,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大城市生活,其内心会受到的冲击是非常大的。

  在自己居住的社区中,经常会接触到“海漂”老人的王晨,对于这个群体的老人的状态,有着很多近距离的观察和感受,她表示:“如果这些‘海漂’老人自我调适能力不强,难以适应新生活,不但子女们本来想与老人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愿望很难实现,还有可能引发老人们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和个性有直接关系。有些老人本身性格开朗,退休前的工作也经常与人打交道,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后,能较快地通过参加社区活动等途径在新环境里结交到新的朋友。但还有不少“海漂”老人本身不善交际,比如那些来自农村的家庭妇女,以往很少有与陌生人打交道的机会,内心里又把自己到上海来的目的定位于照顾子女与孙辈,不知不觉间就把自己封闭在小家里,时间久了,容易产生孤独感。

  “有些从农村或者条件相对比较贫苦的地方来的老人,对大城市的生活不适应,往往是因为他们与周围邻居之间的疏离感。”王晨说,“他们可能本身在心理上就对大城市的人有种敬畏的距离感,生活中与邻居产生些小摩擦、小误会,都有可能引发内在的自卑,在心理上与周围人群之间筑起一道无形的墙,这道墙表面看是自我保护,实质却是自我封闭与禁锢。”

  B、与子女观念不同 琐事也能引爆矛盾

  如何与子女及子女的配偶相处,也常常成为困扰“海漂”老人的问题。在王晨看来,如果两个小夫妻的原生家庭背景比较接近,有类似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消费观、价值观等,确实可以避免掉很多误会、矛盾。然而现实生活中不乏来自农村的“凤凰男”娶了城市里的“孔雀女”或“凤凰女”嫁了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的男子,当“凤凰男”或“凤凰女”的父母“漂”到上海与儿子、媳妇或女儿、女婿共同生活,矛盾冲突往往会从各种生活细节中冒出来。前几年热播的《新结婚时代》等电视剧就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一些比较典型的情境:老人亲自动手洗了所有换下来的脏衣服,结果却使得儿媳只能干洗的衣服报废了,于是儿媳、老人都深感郁闷;老人辛辛苦苦做了一大桌家乡风味的小菜,女婿嫌太咸、太腻,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王晨提醒说:“诸如此类的矛盾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如果小辈们处理不妥,很可能会伤了老人的心,让老人愈加感到远离家乡的孤独、步入老年的悲凉。”

  很多“海漂”老人,来到城市的重要原因是帮助儿女照顾第三代。可是,在养育孩子的观念上,老人和年轻父母往往容易产生分歧,甚至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对于老人来说,这样的状况既意外又伤心。“我在做咨询时,就曾遇到不少这样的案例,甚至连什么时候可以吻孩子的脸、怎样的姿势抱孩子都会引起两代人之间的争执。”王晨说。

  专家支招

  子女要主动为老人多想一些、多做一些

  在我们这座城市里,“海漂”老人正成为一个需要关注的群体。为人子女者更有责任帮助年老的父母适应新的环境,在城市里度过幸福的晚年。对此,王晨也给出了一些建议。

  “海漂”老人最怕孤独,年轻的子女们平时要经常鼓励老人走出家门与邻居多交流、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对于来自比较偏远的农村的老人,王晨特别提醒说,做子女的一定要抽时间教会父母说普通话,只有这样他们才具备了走出家门与人交流的基本条件。“做咨询时,曾经遇到因抑郁而来求助的老人,因为不会说普通话,整个咨询过程需要借助陪同的子女的‘翻译’才能进行,可以想象这些老人平时的生活空间有多狭窄,内心的感受有多寂寞、孤独。”

  年轻子女平时要抽时间用家乡话陪老人聊聊天,对于老人而言,聊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互动的过程——既能让老人了解外面的世界,能缓解老人的思乡之苦。假日时,不妨带老人到市中心或郊区旅游点游玩,让老人真切地体会到自己来上海不仅仅是为了照顾小辈,也是来安享晚年的。

  在物质方面,子女也应为老人考虑周全。很多“海漂”老人在上海无法享受医保,子女应主动为老人提供物质保证,或者帮助老人处理异地报销之类繁琐的事情,让老人感觉温暖、放心。有的老人心里牵挂着家乡,又舍不得长途电话费,子女可以送上长途电话卡,告诉老人这样打电话很优惠,老人的心里一定会感到特别开心。

  在面对不同的生活习惯的问题上,王晨建议,老人和年轻子女要给彼此一个磨合期,“磨合期可能会磕磕碰碰,但是,大家要把心里的想法讲出来,以诚相待,别藏着掖着。”而在照顾第三代的问题上,王晨特别强调,年轻父母要承担养育子女的责任,要明确老人只是帮手。不能一面自己做“甩手掌柜”、一面又对老人的养育方式指手画脚,期待他们的做法完全合乎自己的心意。

【别让“海漂”老人困在孤独围城】相关文章:

《老人与海》05-21

别让电视孤独症迫害你的孩子08-26

《老人与海》读有感10-19

读《老人与海》有感09-22

海鸣威老人与海读后感11-04

老人太孤独易患妄想症09-25

漂唇漂歪了怎么办09-21

《老人与海》观后感12-16

《老人与海》读后感09-27

读《老人与海》有感作文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