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能主义心理学及解读

时间:2022-03-03 10:04:44 心理学书籍 我要投稿

机能主义心理学及解读

  法国早期的心理学受德国的影响相对较小,主要是从本国的心理病理学或变态心理学入手,以机能心理学为取向,从而成为广义的欧洲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一部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及解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机能主义心理学是与构造主义相对立的一个流派,它没有明确的起始标志和终点,是构造主义与行为主义之间的一个过渡。作为美国的第一个心理学流派,机能主义心理学集中在很实际的、功利主义探讨有机体适应环境或心理过程完成什么。美国机能心理学的先驱是詹姆斯。一位深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影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意识是连续不断流动的,人的心理是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发挥作用的。他还持有实用主义观点,强调有效用的思想就是真理。因此,心理学应该把有效用的心理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心理内容作为研究对象。1890年,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指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生活的科学,研究心理生活的现象及其条件。”他还主张意识的功用是指引用机体适应环境,强调意识是流动的东西,称为意识流。意识流这个词含有意识是不可分析的整体之意。他的这些主张成为后来美国机能心理学的基本信条。但是詹姆斯本人没有建立一个学派。机能心理学作为一个自觉的学派创始于杜威。其他重要代表有安吉尔和卡尔。这个学派的活动中心是芝加哥大学。

  机能心理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于美国的心理学派。它代表当时美国心理学的主流。这个学派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和詹姆斯实用主义思想的推动,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的需要与环境之间起重要的中介作用。

  欧洲机能主义心理学是机能主义在西方现代心理学史上的早期表现。在德国,布伦塔诺提出的意动心理学既是与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明确对立,又是欧洲机能主义心理学兴起的重要标志。[1]在英国,机能心理学是以沃德、司托特、麦独孤为代表,他们反对英国联想主义传统,主动接受德国意动心理学思想。[2]在法国,里博、比纳、沙可等人具有机能心理学倾向,但他们主要受本国的医学心理学和心理病理学的影响,而受德国的影响则相对较少。

  相对其他欧洲诸国而言,法国具有良好的生理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传统。就生理心理学来说,远期可追溯到加尔在18世纪末宣传的颅相学,随后,弗卢农提出大脑机能统一说,布洛卡发现大脑的语言运动中枢,马戎第和英国的贝尔一起发现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传导的差异律。就医学心理学来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继承百科全书学派的重要代表卡巴尼斯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开创者,其后的伟大实验生理学家贝尔纳则创立了实验医学。所以,正如法国自己的学者指出:“在法国,生理心理学凭借其医学心理学取向的发展,也许比其他任何国家都会提供更多的技术和提出更多的心理学问题。”[3](p.132)正由于法国具有较为发达的生理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传统,自然也导致了精神医学和精神病学的发展。精神病学家彼尔纳早在1793年就呼吁打开锁在精神病人身上的镣铐,反对当时精神病学中的邪说,主张探索精神病的自然根源和物质原因,呼吁对精神病患者进行人道主义管理和心理治疗。其后的埃斯基罗进一步研究心理疾病及其治疗。这样,法国早期的心理学主要是从本国的心理病理学或变态心理学入手,以机能心理学为取向,从而成为广义的欧洲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一部分。当时的三位主要机能心理学家里博、沙可和比纳,都以研究心理疾病和病态行为而闻名。

  一、里博:心理病理学之父

  里博(Theodule Ribot,1839-1916)是法国心理病理学的创始人,也是法国早期机能心理学家。他深受法国文学批评家、哲学家泰纳和英国进化论者斯宾塞(他曾将斯宾塞的《心理学原理》译为法文)的影响,在心理学的诸多领域都有涉猎和建树,撰写了大量著作,在他的时代影响很大。里博一生的学术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主要是介绍英国和德国的研究。他的《现代英国心理学》(1870)介绍了英国从哈特莱到巴莱利的联想主义心理学,他的《现代德国心理学》(1879)则介绍了德国费希纳、赫尔姆霍茨和冯特等人的实验心理学。不过,法国心理学家对英德心理学的反应并不积极。当然,里博在介绍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主张。例如,他坚持心理学必须独立于哲学,特别要从“形而上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强调必须从实验的、生物学的途径去研究心理学,排除依赖于内省法的局限性。[4](p.191)此外,在这个时期,里博还撰写了《遗传心理学》(1873)和《叔本华哲学》(1874年)两部著作,前者是宣传斯宾塞的进化论和实证论思想,后者预见了他后来强调情感和本能是人格基础的观点。

  在第二个时期,里博主要转向心理疾病和病态行为的临床研究。他是法国第一个提出把病理学与心理学联系起来的心理学家,创建了心理病理学这门学科,从事并引导法国心理学沿着这个方向发展。这一时期,他出版了《记忆疾病》(1881)、《意志疾病》(1883)、《人格疾病》(1885)三部代表作。他认为,病态心理和紊乱行为不是由于不完善的大脑功能造成的,不能仅仅根据其正常的生物进化来研究,而要根据其病态的消除来研究。他还认为,不能把病态心理简单地抽象为“记忆”、“意志”、“自我”等概念,这种抽象方法是法国思辨心理学的一贯做法。使用这种简单的抽象词语掩盖了现象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是从心理疾病中所发现的分裂所致。在记忆疾病的研究中,他发现记忆的逐步丧失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即从不稳定的近事记忆向稳定的远期记忆发展。这一规律被称为里博定律(the law of Ribot)。他的这一发现对心理学具有持久性的贡献。里博还是第一个研究人格分裂的心理学家。他认为变态行为就是正常的、整合的人格产生分裂所致。里博从研究心理疾病和病态行为中认识到,一定要把心理学研究与医学研究结合起来。他要求其学生接受他本人所欠缺的医学训练。

  在第三个时期,里博试图从心理病理学出发,达到对正常心理和行为的理解。他特别强调心理机能中的情感和情绪因素,也强调人格发展中的动机因素。后者导致今天所说的动力心理学。此间他著有《注意心理学》(1888)、《论创造性想象》(1890)、《论热情》(1907)、《情感心理学问题》(1910)和《无意识生活与活动》(1913)等。里博主张意识只是一种伴随生理过程而产生的附带现象,他以这种副现象论批判了唯灵论,在当时起了积极作用。他进一步认为,生理驱力激发人们基本的愉快与痛苦情感,更加复杂和发展的驱力则激发更加复杂的情绪。有机体的感受先于意识、情感先于理智。他还认为,在病理状态下,一旦人的情感生活被揭示出来,其经验、习惯、习得性反应和意志都会重新回到正常状态。可见,里博是较早强调情感在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心理学家。里博在其最后一部著作《无意识生活与活动》中,根据运动的活动性解释了各种无意识活动。

  总之,里博不是一位实验主义者,他并没有把法国心理学很快引向冯特式的实验心理学。他把他的发现置于临床观察的基础之上,是从生物学和心理病理学视角来研究变态或常态的心理机能活动的。因此,里博奠定了法国早期机能心理学沿着心理病理学发展的方向,他的同时代或稍后的心理学家沙可、让内和比纳等人都研究病态心理或变态行为问题。不过,尽管里博在其时代对法国和其他国家的影响很大,他的许多著作也被译成包括英语在内的其他语言出版,但在心理学史上,他并没有像沙可和比纳等人那样给后人留下深刻的痕迹。

  二、沙可:神经病学之父

  沙可(Jean-Martin Charcot,1825-1893)是法国神经病学家,被称为神经病学之父。后来又因研究催眠和癔症而闻名。他曾在巴黎建立最著名的神经病诊所,当时法国和欧洲各地前来求学者甚多,心理学史上的著名人物让内、弗洛伊德、比纳等人都是他的学生。1889年第一届国际心理学会议在巴黎召开,他担任名誉主席。其著有《神经系统疾病讲演》(3卷,1872-1891)和《大脑疾病定位讲演》(1875)等著作。

  作为一名神经病临床医生,沙可因其具有很强的诊断能力而闻名。在他之前,还没有哪个临床医生能够准确诊断出一名活着的人所患的特定神经病。这种疾病只有在病人死后的研究中才能确认。沙可特别巧妙地把临床观察到的症状与对病人死后检查所看到的神经病变联系起来,这样,他就能够确诊活着的人所患的每种疾病的复杂症状,并且能够从一些相似的疾病中区分出每种疾病的症候群。可见,沙可把临床诊断与病人死后的病灶确认联系起来,从而创立了他所谓的“临床―解剖方法”。[5](p.384)沙可通过现场检查病人,将其临床诊断方法传授给他的学生们。这种公开的示范,不久就使他名声大作。此外,沙可对脑生理学也作出了贡献。19世纪60年代,在法国医学界占统治地位的是弗卢龙所主张的大脑机能统一说,而沙可和其他学者则证明了大脑皮层的某些机能是在特定区域定位的。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沙可又转向催眠和癔症的研究。他认为包括癔症在内的神经症,都是一种神经系统的疾病,而且是一种未知的躯体病变。它们是由基于神经疾病的“共同”躯体上的相同生理法则所控制。因此,沙可特别强调躯体因素在导致神经症中的重要性。这一认识促使他去进一步研究癔症与催眠的关系。沙可早在1878年就证明了催眠现象。他观察发现,癔症和催眠状态都是躯体的各种病变所致的,越是严重的癔症患者越容易得到深度的催眠状态。这一发现使他得出这样的结论:催眠现象是由癔症引起的,并且只有癔症患者才能被催眠。也就是说,他把催眠状态看成是一种心理病态的表现。1882年沙可向法国科学院陈述了他的观点,并被官方完全接受。但以沙可为首的巴黎学派与当时以李厄保和伯恩海姆为代表的南锡学派在催眠的看法上不同。南锡学派认为,催眠与神经症无关,完全是由于暗示的结果。

  尽管沙可是一位神经病学家,但他从研究神经疾病和精神疾病方面推动了法国早期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三、比纳:智力测验之父

  比纳(Alfred Binet,1857-1911)是法国实验心理学家和智力测验的创始人。1889年他与心理学家比尼斯创立了法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并于1895-1911年就任实验室主任。1859年又与亨利创办法国第一种心理学杂志《心理学年刊》。比纳早年受到英国的联想主义、斯宾塞的进化论、里博和沙可的心理病理学等影响。他对心理学的许多领域都作出了贡献,一生出版著作10部,发表论文250余篇。

  比纳最初对病态心理发生兴趣。在法国,一个人从心理病理学开始研究心理学是一贯的传统。正如他自己在1889年指出:“极少有例外,我国心理学家远离德国的生理心理学和英国的比较心理学研究,他们几乎都献身于心理病理学研究。”[6](p.74)他在病态心理学领域的主要著作有:《动物磁性说》(合著,1987)、《暗示感受性》(1890)、《人格变异》(1892)、《精神性疲劳》(合著,1898)。比纳曾断言:“磁性和其他感受性基因可以影响强迫症态度的转变。”[6](p.74)

  在19世纪90年代,比纳转向普通心理学,做了大量德国传统的心理学实验研究。他对几乎所有的心理过程都做过讨论,此间他写了一系列论文,如《论知觉》(1890)、《论听觉》(1892)、《论记忆》(1891)、《论魔术戏法》(1894)等。但最有影响的还是他的《实验心理学导论》(1894)一书。他从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出发,与亨利一起发现了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记忆类型,如视觉记忆、数字记忆、音乐记忆、文句记忆等。

  比纳早在1886年就与他人合写了一部讨论思维的理论性著作《推理心理学》。1900年以后,他又在此基础上转向对思维的实验研究。因受联想主义的影响,他原以为思维是一个观念到另一个观念的推进,是一种联想。但后来他改变这一传统的看法。1903年他出版的《智力的实验研究》,就是对自己的两个女儿进行实验的成果。开始,比纳要她们解决简单的问题,然后让她们回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并提出以下的问题:你们怎样思考那个对象?你们看见那个对象吗?你们看见时能说出那个对象吗?这两个被试有时能正确地报告出有什么对象的意象,但是很多次却否认思维过程有意象的存在。这实际上是比纳独立地发现了符茨堡学派所研究的无意象思维。他后来认为“符茨堡的方法”应该称为“巴黎的方法”。为此,比纳抛弃冯特对思维的联想主义解释,接受机能主义的观点。从这一观点出发,他认为,心理学不应当像过去那样只研究细小的简单的心理元素,而应当直接面对重大的复杂的对象去研究。比纳的智力测验工作正是从这种思想出发的。比纳的智力测验研究实际上是放弃了严格的实验室方法,而另创教育实验方法和临床方法。此外,比纳在其《智力的实验研究》一书中,还提出了“主观”和“客观”两种智力机能(intellectual functioning),这实际上预示了后来荣格的“内倾”和“外倾”类型说。[6](p.75)

  1904年法国公共教育部长任命比纳为智力落后儿童甄别委员会委员。这大概与比纳有过研究异常心理的经历有关。该委员会被要求就巴黎学校中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方法提出建议。显然,要将智力落后儿童集中到特殊学校,首先就要确定什么样的儿童才是智力落后的儿童。他在精神病医生西蒙的协助下,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为小学正常与异常儿童的智力水平诊断制定了新方法。1905年比纳在《心理学年刊》作了论述,这就是“1905年量表”,称为比纳量表或比纳―西蒙量表(Binet-Simon scale)。1905年量表包括由易到难30个不同的测验项目,作为区分智力水平(如判断、理解、推理的能力)的指标。这个量表适用范围是3-11岁。后经过他们1908年和1911年两次修订。修订后的量表其测验项目按年龄分组编排,被试能够通过一年龄组的项目,就用这个年龄作为他的智力年龄或心理年龄。1908年量表的适用范围是3-13岁,每一年龄组的项目数目不等,其难度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1911年量表则把适用范围扩大为3-18岁,每年龄组的项目一般是5个。

  比纳量表问世后,立即引起世界各国心理学家的重视。其原因有二:一是比纳对智力的观念不同于前人高尔顿的构想。他放弃高尔顿的生理计量法(biometric method),而改用作业法(performence method),让被试就语文、算术等题目实际作业,从作业结果以判定智力的高低。这样,比纳就把个体的思维(智力)与其行动(作业)结合起来考察个体的智力水平,他在1911年甚至宣布:心理学“已变成一门行动科学”。[6](p.75)二是比纳提出智力年龄的概念,用以与个人实际年龄相对照,从而判定智力的高低。此概念后来演变成智商(IQ)概念。

  可见,比纳从早年研究异常心理转向后来研究智力测验,这是从另一个领域促进了法国早期心理学向机能主义方向发展。

  四、法国早期机能主义心理学简评

  (一)法国早期机能主义心理学的成就。以里博、沙可和比纳为代表的法国早期机能主义心理学,主要成就表现在对变态行为和病态心理的研究,第一次主张把病理学与心理学结合起来,并由此达到对正常心理机能的理解。里博是法国心理病理学的创始人,并引导法国心理学沿着这个方向发展。他多年进行心理疾病的临床研究,对记忆、意志和人格的变异现象都有过探讨。他发现了记忆丧失所遵循的一般规律是从不稳定的近事记忆向稳定的远期记忆发展。他还是第一个研究人格分裂的心理学家。沙可被称为神经病学之父,他把神经病的临床诊断与病人死后的病灶确认联系起来,创立了“临床―解剖方法”。他对脑生理学也作出了贡献,证明了大脑皮层的某些机能是在特定区域定位的。不过,他对心理学的最大贡献还是对催眠和癔症的研究,他主张催眠现象是由癔症引起的,把催眠状态看成是一种心理病态的表现。他还把深度催眠分为三个阶段,即昏昏欲睡(lethargy)、强直性昏厥(catalepsy)和梦游(somnambulism)阶段。他的观点在当时得到了法国官方的认可。比纳最初也从事病态心理研究,并以暗示感受性的研究而闻名。后来转向智力落后儿童的研究,成为智力测验的创始人。他与西蒙一起制定的比纳―西蒙量表至今仍为世界公认的最权威的测量智力的工具。此外,比纳在心理学的其他方面也取得许多“第一”。例如,他第一个科学研究笔迹学(graphology),第一个研究算术天才的心理学,第一个研究下国际象棋的`心理学问题,第一个研究小群体的心理学问题。为此,克拉帕雷德称他是“心理学中的帕各尼尼(注:帕各尼尼(Nicolo Paganini,1782-1840)是意大利的小提琴家和作曲家,他在音乐上也取得了许多第一。)”。

  (二)法国早期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局限。里博、沙可和比纳三人都侧重从心理病理学去进一步研究正常人心理的,因此,法国机能心理学的根本局限在于从病态心理和行为去推断正常心理和行为。例如,沙可把正常的催眠状态看成是病态症状,而后来的研究并没有支持沙可的催眠说,相反却支持了与之对立的南锡学派的催眠说。比纳所开创的智力测验尽管在心理测量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心理测量特别是智力测验所带来的恶果至今仍存在着。

  (三)法国早期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法国早期的心理学是广义的欧洲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一部分,在世界心理学史上产生过广泛的影响。里博的主要影响表现在引导法国早期心理学沿着心理病理学方向发展。沙可主要对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学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例如,他发现催眠可以使患者回忆其遗忘的记忆。这一点对弗洛伊德有较大的影响。再如,沙可在一次讲座时,作为听众的弗洛伊德提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问题,沙可则回答道:“这必然涉及性的领域,仅此而已。”这一回答启发了弗洛伊德后来创立性本能学说。所以,弗洛伊德在沙可的信中称他为“我的导师”。[5](p.385)比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智力测验方面。在比纳量表发表之后,世界各国纷纷采用和修订。例如,英国的伯特、瑞士的克拉帕雷德、德国的斯特恩、美国的推孟和我国的陆志伟、吴天敏等人都曾对该量表作过修订,以适合本国的使用。比纳量表是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至今仍在各国使用。后来提出的各种智力测验量表大多都要与之作参照比较,以求得其标准化程度。因此,比纳智力测验量表对智力的理解与测量、心理学中的个别差异以及对人才的遴选、学校教育等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此外,比纳在智力测验研究中,涉及到思维与行动的关系、强调对智力的发展性研究、采用临床方法等,这些对曾在比纳实验室做过研究的皮亚杰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拓展内容: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机能主义心理学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主义,主张心理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活动过程或机能,这相对于构造主义心理学把心理视为封闭的精神实体的观点是一个进步。

  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心理的整体性、活动性和适应性,把人的心理视为一种有机体有效适应生活条件的活动过程,使心理学研究重心从有机体的内部结构转移到有机体与客观环境相适应的关系中,进行比较开放、动态和客观的研究。可见,机能主义心理学在把心理学研究从主观主义向客观主义前进的道路上推进了一步。[3]

  新研究领域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主张以进化论为科学基础,采用发生学的观点和客观方法,坚持在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中,从常态与变态、儿童与成人、纵向与横向等多个层面开展心理机能的研究,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使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差异心理学、动力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等一些新的领域得到了开拓性的发展。[3]

  推进基础研究

  机能主义心理学虽然强调心理学是应用学科,但对一些重大心理学基础理论问题也均有所研究,如心理与环境的关系、心理与生理的关系、还原论与整体论、主观范式和客观范式、目的论与因果论等。在一些重要的心理学领域,机能主义学家也提出了自己相应的理论,如詹姆斯的意识流学说、自我理论、情绪理论,杜威的反射弧概念,吴伟士的行为机制理论,桑代克的学习理论等。历史的发展证明,这些理论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心理学的学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美国心理学的基础。[4]

【机能主义心理学及解读】相关文章:

机能主义心理学介绍与解读08-26

时尚的心理学解读与营销意义10-16

心理学解读:幸福难,解释幸福更难09-21

围城经典语录及解读08-11

销售心理学故事及感悟09-24

国学经典名言名句及含义解读08-23

最全国学经典名句及解读08-23

2017雅思口语解读及复习建议08-17

肿瘤标志物检测及解读10-30

马云的话语录及解读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