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是什么

时间:2020-08-28 11:57:15 心理健康 我要投稿

心理健康是什么

心理健康是什么1

心理健康是什么,以上是小编收集到的答案,免费提供给大家交流参考~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心理健康是什么

  名词解释

  [英文]mental health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肖汉仕教授认为: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是心理亚健康以及心理病态。心理健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

  制约因素

  1.先天遗传的好坏

  2.外界刺激的优劣

  3.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

  4.心理保健服务的有无。

  编辑本段维护途径

  1.注意优婚优生,避免先天缺陷;

  2.优化现实环境,减少不良刺激;

  3.加强心理修养,提高心理素质;

  4.接受心理教育,学会心理调适

  5.主动向人求助,及时缓解心病。

心理健康是什么2

  1充分的关爱

  充分的关爱包含着体贴、关心、爱护、依赖等,它能带给儿童满足与温暖,使儿童体会到生活充满幸福与光明,从而心情愉快、积极向上,并且会深切真挚地去爱别人。爱是促使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动力。母爱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教师的爱对儿童一生的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不适当的母爱与师爱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负面的影响。

  母爱不适当主要表现在溺爱上,对儿童一味迁就,缺乏严格要求,不要把溺爱纵容和爱划上等号。教师对儿童爱得不够,往往是由于责任心不强,为对儿童冷淡或表示讨厌,或表现为偏爱资质聪明、容貌出众的儿童,常使受宠儿童张扬跋扈,被冷落的孩子性格孤僻。教师不仅要充分地爱孩子,也应该正确地爱孩子,对每一个孩子都应一视同仁。

  2充实的生活

  儿童生活的内容应该是丰富的,有恰如其分的学习、劳动,有适当的游戏、娱乐。

  有的家长忙于工作,对儿童除了在吃穿上给予满足外,对孩子的其他方面很少关心;有的家长望子成才心切,过多安排孩子学习,致使孩子精神紧张,兴趣偏狭,生活能力差,影响人格的健全发展。

  3平稳的环境

  平衡的环境是指的家庭、顺利学习的环境、必要的物质生活。比较平稳少曲折的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冲击比较小,儿童容易适应,而不至于产生心理不健康。反之,处于逆境中的儿童,往往会缺乏教育引导,而在心理上受不住冲击,出现反常心理。

  美国霍尔姆等人曾对5000余人进行社会生活对心理疾病的影响的调查研究,发现生活变故大会出现较高心理发病率。例如,父母吵闹、离婚,教师责骂、体罚,由于贫困而受饥饿或失学等,都会促使儿童发生心理变态,产生紧张、焦虑、悲伤、恐惧、消极、自卑等心理。

  不过,处在逆境中的儿童,如果能加以正确引导,给予精神或物质的支持,培养他们以比较强的意志、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挫折,那么儿童还是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的,甚至会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4艺术的陶冶

  艺术的陶冶促使儿童的人格获得健全、和谐的发展。音乐是形象化的具体刺激,儿童容易接受。创造和选择适合儿童特点的音乐来陶冶儿童,根据需要经常给儿童听欢乐、明快或安静、温和或坚定、有力的音乐,使儿童形成活泼、愉快、稳定、勇敢的性格。

  美术主要是造型和色彩的艺术。美术的具体形象性是最受儿童喜爱的,用以陶冶儿童情操、发展儿童智能有显著的效果。儿童可以在看看画画玩玩中发展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文学也是儿童十分喜爱的艺术形式。它那引人入胜的内容、优美动听的语言,不仅使儿童增长知识、明辨是非、发展语言,还能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经常向儿童讲故事、念诗歌是促使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5健康的躯体

  健康的躯体是儿童心理健康的生理基础。躯体的健康同先天的条件有关,然而后天的保护和锻炼亦十分重要。要使儿童的人格获得健全的发展,就必须同时使儿童有健康的身体。

  除以上所述的基本条件外,促使儿童心理健康的条件还有很多,如经常与同伴交往,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父母的直接影响等,这些都应引起家长和教师的重视。

心理健康是什么3

  一、女性心理弱点

  1、情绪易波动

  女性情绪易波动,好哭也好笑。由于情绪的影响,会时而积极兴奋,时而消极低沉,所以女性要注意学会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调整情绪,化消极为积极。

  2、女性好妒忌

  女性善妒,有的是天生的,无论是爱情方面、才华方面或美貌方面女性都好妒忌,给自己平添了几多烦恼。妒忌常导致女性心胸狭窄,而心胸狭窄又会加重忌妒,二者常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女性要立大志,有了大志,心胸才会开阔,才不会去在意小事和妒忌别人。

  3、女性好猜疑

  女性生性敏感,好猜忌,好多疑。由于好猜忌,所以常常影响人际关系,甚至家庭关系,这既容易使自己孤独,也容易因猜忌而发生冲动。所以,女性要尽量注意自己的个性,尽量使自己豁达开朗一些。

  二、女性健康的标准

  1、对环境能充分适应

  要想生活的愉快,心理就得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要尽快适应环境。

  2、能正确了解自己

  女人立身现代社会,不仅要正确认识社会,而且也要正确了解自己;只有正确了解自己,才能在需要适应的地方调整自己、调控自己和完善自己。这是女人健康心理的标志之一。

  3、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心理健康的女人能正确衡量自己,根据自己的条件,确立生活的目标。

  4、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一个心理健康的女人,应能保持行为动机与所达到的目的具有一致性,精神状态或情绪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

  6、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作为心理健康的女人,应善于虚心学习、积极求教、勤于思考。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女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因为人际关系的好坏,不仅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而且还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所以当代女人应掌握好人际关系的处理艺术,以增进心理健康。

  8、能文明发泄不良情绪

  心理健康的女人会采用文明的办法来消除心中的不满,带来心理重点的转移,于是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又能心平气和地对待人生。

  9、能维护集体,发挥个性

  心理健康、品质高尚的女人,总是要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来维护集体利益、爱护集体声誉,把自己和集体紧密联系在一起。

  10、能遵守社会规范,基本需求适当

  遵守社会规范,是任何女人的行为准则。一个心理健康的女人,她的行为是不会超越社会道德规范的。

心理健康是什么4

  如今的教育都以素质教育为主,幼稚园也不例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使幼儿健康的、全面的发展。而科学教育、知识技能的学习,有时会与精神卫生和身心健康构成矛盾,因此我认为不管是学校还是幼稚园都应该抓好孩子们的身心、精神健康的质量,这样才能保证科学教育和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

  幼儿时期又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而这个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

  然而,这几年陪同许多孩子一路走来,看到孩子们一个个表现出自私、自负、任性、脾气暴躁、感情脆弱、独立性及社会交往能力差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孩子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所以,我认为家庭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既表现在生物性的遗传影响上,更表现在家长的感情态度、个性、价值取向及心理品德对孩子的影响上。

  刚涉足幼教时,觉得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的喜怒哀乐完全可由成人掌控。可随着给孩子相处的时间长了,会发现: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思维,甚至于一些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他们也会因为家里的事情影响情绪。所以渐渐的我对孩子入园时的情绪产生兴趣。他们表现出的欢喜,悲伤的感情,有可能就给周末在家发生的事情有着某种联系。所以我会留心那些情绪异常的幼儿,并给家长进行电话联系了解其原因。结果表明家庭因素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如今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大多数都缺乏关爱他人的实践和体验。所以常常会因为家庭、父母的矛盾而影响其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这种因家庭原因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案例层出不穷。还记得,我看过这样一则案例:有一个小朋友叫淇淇才10岁,聪明伶俐。在学校表现的非常活跃,深受老师、同学的喜爱,但没想到她竟用两团棉花塞住鼻孔,采用憋气的方法来“自尽”,起初妈妈还以为她是在做游戏,可没想到她竟冒出一句:“活着没意思,还不如死了算了”这句话实在让妈妈吓了一大跳,原因她偶然一次听父母要离婚,并且爸爸不要她,而妈妈要再婚,而她将面临被送到一个亲戚家里寄养的命运。从此,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完全变成了另一副摸样:老气横秋,整日惶恐不安,没有了一点灵气。像这类案例很明显,淇淇很无辜,也是不幸的,因为在一夜之间,昔日心疼她、爱她的父母竟然都要弃她而去,小小年纪如何经受得起这么大的打击!像这样遭父母抛弃,再好个性的儿童也会从此产生忧郁。

  许多事实证明了,那些遭父母抛弃的小朋友在个性上的变化比那些丧失父母的儿童还要严重。他们会变得软弱无能,或者冷酷无情,又或者自私自利,又或者报复心强等极端的心态。因此淇淇的心理问题完全来源于家庭因素。

  另一案例:小强今年10岁就读某小学四年级,该孩子对人感到恐惧、行为不安,在学校中不适应,孩子是正常的,知识人际关系不好。这种现象最终也是由于家庭原因造成的。因为孩子小时候语言发展不太好,父亲在进行强化训练时,孩子不能接受,父亲就用打骂能方法教育孩子,而母亲则很爱孩子。夫妻之间的关系终因孩子教育问题恶化,最终协议离婚,但协议离婚期间,双方意见对立,父亲总在关键协议场合中不出现,故意回避。所以小强在此期间情绪处于强烈的不安,恐惶中。最终在学校情绪不稳定。成绩倒数第一,学校对其有看法,导致孩子最终不愿意上学。

  以上两个案例均说明孩子心理的健康部分是来源于家庭的,那么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家庭因素有哪些呢?以下几点可作为家长们的参考:

  (一)、家庭教育中教育方式不恰当 在有的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孩子吃好、穿好、不生病,家长对孩子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孩子心理健康。现代化的家庭中,存在重健康知识灌输,

  轻行为习惯培养;重饮食营养摄入,轻情感需要的满足;重成人包办代替,轻孩子独立性培养。独生子女现象,造成对孩子溺爱非常普及。如:有的孩子被别人拽了一下衣服,他便冲上去抓打别人,老师看到正准备给他谈谈,他就大声哭着说:“我爸爸知道你批评我会心疼的。”而家长知道后却是一笑了之。又如:孩子在家中谈论幼儿园的开心事或问一些问题,家长嫌烦,不理睬。孩子感受不到情绪上的快乐和满足,长久下去自然会冷淡。

  (二)家庭教育中父母榜样的作用 家长总会希望孩子改掉坏毛病,一旦发现孩子的问题,都免不了一通数落甚至责打。然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语已经在孩子的身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了。例如:家长的性格很随意,对发生的事情不介意,得过且过,他想要求孩子事事严谨就很难。另外,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孩子见了准备离婚的父母之间的战争,感到害怕,会变得非常胆小。也有孩子为避免受欺负而主动出击打骂同学。所以,孩子身上发现的心理问题,家长首先要分析一下自己是否行为不当之处。

  (三)家长的教育观点不一样 有不少家长在心理咨询中反映孩子有说谎的毛病。说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学龄前幼儿分不清现实和想象,家长把孩子说出来的想象误以为是说谎,这实际是幼儿趋利避害的本能,但也有家长需要检讨的地方,例如:如果幼儿在幼儿园出现问题,幼儿园教师找家长,父亲回家批评一下,让孩子改正就可以;找母亲的话,孩子回家就免不了要受皮肉之苦,孩子又总结出来可以从父亲那里得到好处。久而久之,孩子在父亲和母亲面前说不一样的话,在老师面前和家长面前也说不一样的话,说谎的坏习惯就养成了。

  (四)以成人的视角看问题 有些事情对孩子来讲是好事或无所谓的事,而有些家长看待这些事的角度却有问题,如:看到老师让幼儿在幼儿园捡树叶而自己聊天,家长认为这样的话老师自己不参与,幼儿也就不用再做了。家长从成人的角度认为这样是对孩子不公平,而幼儿则认为这是集体活动,很有趣,是小朋友和小朋友之间的游戏活动。这样,家长的观点和孩子的感受就完全相反。反而让孩子无所适从,或者是长大后就学会在人际交往中斤斤计较,偷懒耍滑。还记得以前我班上有个小朋友每天睡觉起床以后都会很紧张的找她的橡皮筋,起初我还以为孩子的习惯挺好的,自己的东西知道自己收拾;可后来发现她老是紧紧将橡皮筋捏在手里等着老师给她扎头发,甚至握到手心都冒汗了,便忍不住问起她的原因来,后来她回答:“妈妈说以前在其它班上就老是掉橡皮筋,现在到这个班就千万不能再掉了。”听她这么一说,我便体会到了孩子以上种种表现都是情有可原的。再后来我就很留心观察孩子,的确她在平时生活中对小朋友总是斤斤计较的,铅笔、橡皮从不轻易借给别人,做什么事情都小心翼翼。这不由得让我觉得,孩子仅仅因为家长、成人的一句话,失去了很多与别人交往、交流的快乐,甚至为了保护成人眼中一点点自己的东西而终日小心谨慎。这样的童年似乎好像挺“悲哀”的。

  (五)祖辈与保姆代养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很多父母忙于自己的工作而无法全身心照顾孩子,这时必然就会请家里的老人,又或者是保姆帮助照看孩子,像这类情况就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祖辈和保姆的知识水平通常都比父母较低,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看管孩子,而不是教育孩子,所以他们给孩子心理成长上的帮助就不如父母;另一方面看祖辈和保姆为避免孩子受伤,总是限制孩子的活动,或吓唬哈子有危险,这也使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受到影响,比如:运动能力差、不敢尝试新事物、胆小懦弱、夸大危险、依赖等。行为活动中的过多限制和过多干涉,需求上的过多满足和过多“给予”,在金钱和宠爱编织的温床上长大的孩子,被剥夺了“独立”的自由。众多的不会,降低了孩子的自身免疫力,埋下了未来潜在的危机,养成了自私、骄横、任性、孤僻、懒惰、依从、懦弱、惟我独尊的不良心理品质和不良行为习惯。

  那么如何来缓解各种家庭因素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影响呢?有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帮助部分正因家庭因素在影响我们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

  1、要不断给孩子以积极的评价,并且要及时地表扬,为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给予孩子肯定的表扬,这样坚持做下去才能使孩子恢复自信心,逐渐做的更好。

  2、要注意改变家长自己的形象,如果你不满意孩子的某些特点,检查一下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表现,如有,要鼓励孩子和自己一起来改正。

  3、要给孩子的进步留有余地,给孩子提出的要求应该是孩子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否则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4、作为家长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尽可能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与同事交往,对社会的态度尽可能从善意的角度来理解评价,这样才能在内心产生宽容的心态,对自己孩子的评价才能是积极向上的。

  5、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参与家务,充分发挥合作的功能,让孩子在家中享有民主平等的地位,加强与孩子的交流。

  6、加强与幼稚园教师的联系,及时与孩子同伴家长的交往,及时了解孩子的状况。

  7、家长可通过各种途径掌握一些幼儿身心健康的基本知识,如碰到自己解决不了的有关孩子心理困扰,心理障碍时要及时找专家咨询。

  以上几点家长可以作为参考,希望孩子们在您的科学的引导下更加活泼、健康、快乐的渡过他们美好的童年。

心理健康是什么5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身体健康,心理也要健康。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是什么?这是家长必须了解的。

  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近年来国内外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同心理卫生专家共同研究,他们对此提出了初步看法,认为一般心理健康的幼儿有如下特点:智力发育正常,喜学爱问,情感丰富,情绪开朗;行为活泼而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合群、乐群,能适应集体生活,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具体说来,他们在生活、学习、劳动以及与人相处等方面,应有如下表现:

  1.情绪基本上是愉快、稳定的。不经常发怒,不无故摔打玩具与其他什物;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时入睡,睡眠安稳,少梦魇,无吮吸手指或咬物入睡的习惯;基本上能听从成人的合理嘱咐,不过分的挑食、拣穿,不经常无理取闹。

  2.求知欲较强。喜欢提问题并积极寻求解答;学习时或完成任何力所能及的任务时,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正常;爱说话,语言表达能力同年龄相符,无口吃情况;生活中对力所能及的事,乐于自己做,不过分依赖别人的帮助,能比较认真地完成别人委托的事。

  3.能合群。爱与小同伴交往,对人有同情心和友好行为,不随便打人骂人,不妒忌同伴;在集体中能愉快地生活,在成人指导下,愿意为集体和所能及的好事。

  4.诚实而不说谎。很少说不符合现实的话;不私自拿别人的东西或损坏别要的东西;做错事不隐瞒,肯承认错误。

  5.有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对称赞感到高兴,对批评、指责感到羞愧,希望做受人欢迎的事,不愿做遭人责骂的事;不过分的畏难、胆怯等。

  二、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的方法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期,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将来可使孩子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去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呢?

  一、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

  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

  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太亲近孩子。

  应该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

  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

  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

  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

  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

  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产生沾沾自喜求虚荣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

  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

  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要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不但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给他们做出良好的榜样。

  三、2~3岁幼儿心理发育的一般特点

  2~3岁的孩子天真、幼稚、纯洁、活泼,身心在迅速发展,在各方面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实在是最惹人喜爱的了。2岁的孩子开始用语言与人交往,他那带着奶气的语言虽然极为简单,却标志着极为重要的掌握人类交际工具的新里程。到了2岁,他能自如地运用言语表示请求、愿望、意见等。

  幼儿 2~3岁的孩子最容易接受成人的教育,告诉他什么事情该怎样做,他便会顺从地接受并记住。他可以遵守简单的规则和要求。例如,他会根据成人的要求不坐地、不玩土等。到了4岁,他能“习惯于许多生活规则、集体规则,并且能说出简单的道理。例如,进睡眠室说话就会吵别的小朋友睡觉。”

  2~3岁的孩子有独立的要求,喜欢自己脱穿衣服、叠被子,尽管他还不会或不太会,但这种意愿很强烈。到了4岁,已完全能独立地穿、脱衣服,叠小被子,还可以自己洗手绢、洗袜子等。他不但这样做,而且以“自己长大了”、“自己的事自己做”引为骄傲。

  2~3岁的孩子乐于助人、喜欢劳动。妈妈刚扫地,他就去拿簸箕;爷爷拿起报纸,他会送来眼镜……到了4岁,他能有意识地帮助成人和同伴。例如,同伴哭了他会帮助他擦眼泪;妈妈摆餐桌时他懂得帮助摆筷子等。而且他懂得帮助人是好事。

  2~3岁的孩子有很好的记忆力,他能很快地背会一首儿歌、古诗;跟随成人到过某个亲友家,再路过时他能说出这是谁家。到了4岁,他不仅能记住这些,而且能有意识地记住许多事情,他的理解记忆在迅速提高。

  四、幼儿期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

  1.要让孩子摆正在家庭中的地位。珍爱子女是人之常情,但不少人家往往把溺爱与珍爱混淆起来,把孩子摆在至高无尚的位置上,以孩子为核心,娇生惯养、诸事依从。果容易形成孩子自我中心、任性、自私、缺乏独立性、怯懦等不良性格特征。将来一旦结失去家人的保护,就会变得胆小畏缩、人际关系紧张,再加上他们心理承受能力低,势必要在心理上造成更大更多的挫折。

  2.让孩子多多感受和睦家庭的温暖。和谐而又温暖的气氛,是有利于幼儿心理卫生的,对形成他终生的道德情操都有意义。相反,有的家庭不和睦,争吵不休,常使孩子无所适从,恐惧不安。有人研究证明,这样的孩子易患口吃、夜尿症和胃病等。至于父母离婚,对子女的影响更坏,因为丧父母的孩子常受人同情,而离婚者的子女受人歧视,更有害于心理卫生。

  3.正确对待和处理幼儿口吃和遗尿症等疾病。口吃多是因幼儿模仿或精神突然紧张造成的,男孩大约4%、女孩大约有2%患口吃。口吃看起来是“小事”,但对孩子的心理挫伤很严重,往往形成孤独、退缩、羞怯、自卑等不良性格特征。所以,一方面,家长要防止孩子口吃,而患了口吃后不要讥笑他,更不要打他、骂他,要鼓励他树立信心,精神放松,慢慢纠正。遗尿症患儿大都是由于精神紧张造成的,也有的是父母对孩子溺爱不加训练造成的。这些儿童遗尿后,自己感到不好意思,家长万万不可再施以羞辱或责骂。因为孩子越紧张,遗尿症越难治好。因遗尿而受责打很容易形成孩子焦虑、抑郁、自卑等不良性格特征。

  4.正确对待孩子的过失和错误。孩子小、知识经验少、能力不强,许多是非不清,因而出现过失和犯错误都是不奇怪的。对于孩子的过失和错误要心平气和,教育要耐心仔细,尤其要讲道理,不要让孩子心里感到委屈。打骂孩子,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不利于批评和教育,甚至形成不良的品德和人格。批评教育孩子时,父母口径要一致。以免使孩子无所适从,不愿接受教育。

  5.支持孩子多做游戏。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也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要让孩子多玩自己爱玩的游戏,要支持孩子与他们一起玩,成人不必多加干涉。与孩子们在一起玩,就是学习,就是交际,而且更能饱赏游戏中的乐趣,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幼儿在心理发展上是个自我中心时期,三岁就可表现出独立愿望。虽然他们本领不大,但往往这要自己来、那要自己干,显得不太听话了。其实,这正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明显标志,是独立性开始发展的表现。所以,对这种情况,家长要因势利导,切不可违背规律是要治服孩子的“强劲”。

心理健康是什么6

  一、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家是躲避风浪的港湾,有了家才会有安全感。

  二、充分了解自己

  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三、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四、与外界保持接触

  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包括三个方面,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如今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站以及老年大学为老年人与外界环境接触提供了条件。

  五、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例如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但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无兴趣,也不适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够体验成功感和满足感。相反,如果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但能力很差,力不从心,也会感到很烦恼。

  六、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不学习电脑就体会不到上网的乐趣;不学健康新观念就会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上。学习可以锻炼老年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对于预防脑功能减退和老年痴呆有益。

心理健康是什么7

  为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之目的,20xx年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做了明确规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为此,在具体执行中应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1.满足合理需要 小学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交往和爱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等,这些需要的合理满足是小学生形成和保持身心健康的基本条件,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发育和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比如任何一个小学生,作为班级和伙伴中的一员,如果长期得不到认可,不被接纳,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关爱,总是受到排斥,体验不到集体的温暖,他就不会有安全感、自尊感,就会感到孤独,感到压抑,就有可能走向自我封闭,或者相反,导致逆反心理,仇恨、敌对、攻击等消极心理,心理健康就无从谈起。事实一再表明,满足合理需要的机会被剥夺,或者受到压抑,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得到满足,人的心态和行为就有可能趋向极端化,甚至铤而走险。

  中小学生中存在的许多不良行为或罪错行为,绝大多数都与合理需要得不到适当满足有关。学校是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机构,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敢策建立起来的正规的、完善的教育系统。因而,就满足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而言,所提供的机会和方式是最具合理性、方向性、教育性和权威性的,是任何家庭和其他社会部门都无法相比的。

  为此,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积极自觉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既要注意面向全体小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满足其共同的需要,又要注意个体间需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使之对自己某一方面的需要及满足的正常途径能有正确的认识。否则,小学生由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满足需要的冲动驱使下,接受不健康或不正当诱因的影响,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求得满足,从而导致错误行为,教育者对此必须充分注意。

  2. 提供指导 指导包括集体辅导和个别指导。集体辅导要有预见性和超前性,是指针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辅导,使之对自己成长发育中必定或可能面临的问题有所认识,有所准备,能以积极自觉的心态有效地面对。比如新人学的小学生,由幼儿园的小朋友变成了学校的小学生,随之而来的是主导性活动的变化,由先前的做游戏为主变为以学习为主。随着社会角色的变化、主要活动的变化,家庭与社会的要求也不同。小学生要严格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要写作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习已成为必须履行的社会义务。如此巨大的变化对所有学童来说都会遇到对学校生活的心理适应问题。

  再比如高年级小学生,面对青春期的提前到来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也有心理准备问题、心理适应问题,所有这些共性的问题都需要教师或其他人员有计划地提供及时有效的辅导,否则就会遇到困难,就可能出现困扰,不利于身心健康。个别指导主要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指导。比如,对个别小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方法上的帮助,针对个别小学生存在的某些消极的不利于其身心发展的问题,如逆反心理、,厌学心理或人格上的某些弱点所给予的帮助、所进行的调整等均属个别指导。

  3.及时调治 我们知道,学校是全方位、综合性的教育机构,有许多工作要做。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小学生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不可能都用于此。同时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健康教育的复杂性,个体间的差异性和家庭生活、环境影响的多样性,因而无论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多么重视,工作多么细致,效果如何显著,也不可能使所有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都能达到非常理想的程度,总会有少数或个别小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以及班主任和辅导员都能根据有关方面的知识,善于识别,及时发现,并能随时与有关家长取得联系,提供建议,及时送医疗性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及时有效地给予调节和治疗。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定型,各种心理问题即使比较严重,只要及时发现,善于识别,及时送医疗性心理咨询、治疗机构,接受专业人员的帮助和调治,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都能有效地加以排除,得到根治,愈后效果良好。

  由此可见,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备相应的知识和经验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重点不在于治疗而在于识别,要能及时发现,以保证及时有效地得到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的帮助和治疗。

心理健康是什么8

  健康与遗传、环境、生活、工作、营养卫生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与人的情绪密不可分。民间谚语“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就形象地揭示了心理保健与健康的关系。那么,要做好心理养生需要哪些条件呢?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有哪些特征呢?来学习吧!

  一、心理养生必备的4种基本美德

  养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但你听说过心理养生吗?心理养生其实是祖先早已传给我们的几种美德。好好利用这些心理养生妙法,可以使自己更健康。

  1、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

  心存善良,就会与人为善、乐于友好相处,心中就会常有愉悦之感;心存善良,就会光明磊落、乐于对人敞开心扉,心中就会常有轻松之感。总之,心存善良的人,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到最佳状态,从而提高肌体的抗病能力。

  2、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

  人在社会的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总是不可避免地发生,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宽容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崇高的境界;宽容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无上的福分;宽容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艺术。它不仅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显示着气质和胸襟、坚强和力量。一个不会宽容,只知苛求别人的人,其心理往往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

  3、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

  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心境。爱因斯坦说过:“真正的快乐,是对生活的乐观,对工作的愉快,对事业的兴奋。” 普希金也说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所以说,乐观的心态可以激发人的活力和潜力,解决矛盾、逾越困难;而悲观则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性格和心境,它使人悲伤、烦恼、痛苦,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影响身心健康。

  4、淡泊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

  淡泊即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是对人生追求层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态,就会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会对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会对世事他人牢骚满腹、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态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的心态,保持一颗平常心,一切有损身心的因素,都将被击退。

  二、心理健康的10大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心理健康是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没有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焦虑、忧郁、过度紧张等。那么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吧。

  1、智力标准。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条件,良好的智力水平是一切社会人学业成功、事业有成的心理基础。用IQ值来表示,智商≥90为正常,上不封顶,<70为智力落后。智力不正常的人心理不可能健康,但是IQ不能说明一个人的成就,IQ高也不能保证心理健康。因此,IQ高的人不要幸灾乐祸。

  2、情绪标准。

  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情绪稳定,而且还得心情愉快才是情绪健康的标志,且情绪的变化应由适当的原因引起,还要与情绪反应的程度相适宜。

  3、意志标准

  是指人自觉地确定活动目标,支配自己行动,克服重重困难,以实现预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是成功做任何事情的阶梯,如果做事过于优柔寡断、徘徊不前、思前想后,或不计后果、草率等都是意志不健康的表现。

  4、社会适应标准

  较好的社会适应性主要包括:①具有较好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②能建立积极而和谐的人际关系,能适应周围的人际关系;③处理和应付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能力。如作出决定、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情绪控制、心理换位、人际沟通等能力。

  5、“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基本相符

  研究证明,不能有效地面对现实、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所以要面对现实、把握现实,主动适应现实。

  6、心理活动特点应符合年龄、性别特点

  人的一生要经历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每个年龄阶段都有该年龄阶段的特点。

  7、注意力集中度

  注意力是一切活动取得成功的心理保证。如果一个人缺乏注意集中和保持稳定的能力,就不能很好完成有目的的活动,如儿童多动症,成人的焦虑抑郁症等都会存在注意力问题。一般5~7岁可连续注意时间约为15分钟;7~10岁为20分钟;10~12岁为25分钟;12岁以上为30分钟,甚至更多。

  8、人格健全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健康人格就是宽容、悦纳、善待他人,不斤斤计较、怨天尤人、百般挑剔,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能正确评价自我,即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9、有独特的个性特征

  在不违背大家的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独特的个性特征。

  10、个人基本需求能得到满足

  在不违背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和法规的情况下,对个人的基本需求能得到满足。

  三、心理健康的5大特征

  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

  1、智力正常

  这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2、情绪稳定与愉快

  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肌体功能的协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行为协调统一,其行为受意识的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应该进行心理调节。

  3、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4、良好的适应能力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变化,都将能够适应。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

  5、内省能力

  人生本复杂,只有一个平静的心,不断内省自己的心态、行为,不断改进自身缺点,以无尘之雨洗涤心中的黑暗,才能立足于世。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整个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或不虚弱,所以心理健康很重要。

  四、女性的自我心理需求有6个

  1、女性愿意平等地礼尚往来

  真正珍惜爱情的女性,一般对贵重的礼物持审慎态度,因为一件贵重的礼物会让她想到,这个男人是在试图收买她的感情,将她看成是奇货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恰当的、量力的、显示关注和体贴的礼物,使女性只感到温馨,没有沉重感。总之,保持与人平等的交流是显示她们自身尊贵的所在。

  2、女性需要年轻美貌的恭维

  这对已婚有子女的妇女尤为重要。无论到何时,年轻美貌都使她们占尽便宜,于是要年轻要有魅力的渴望变成巨大的压力,使她们感到只要体重多了几公斤,脸上出现几许皱纹,便觉得自己已被时代驱赶出来,精神随之颓废。她们往往需要男人用一句特别赞美的语言去鼓励她们说:“我喜欢你这种发型。”或说“你穿这身衣服真美”等等。

  3、在乎事业的成功

  没有事业的成就和职业的收入就谈不上男女平等。因此她们希望自己的丈夫或男友认真重视她们的工作,哪怕是稍微一点点的成就。

  4、寻求有同情心的耳朵

  一次简短的交谈对于男性和女性可能有迥然不同的意义。在男性,交谈是提出问题,辩论是非以及找出解决的办法,为此他们可能老是打断谈话的女伴,直到她明白为止。而女性更多地将交谈看作是与听者分享其感情的一条渠道,她们往往说个不停,直到觉得好受为止。男性不愿涉及个人隐私和感情,而女性恰恰津津乐道这类话题。男女在共同游戏时,女性对双方都感兴趣,而男性只注意游戏本身。

  5、女性的爱情比男性更实际、更执着

  女性更多地着眼于择偶的实际考虑,比如,女性着重伴侣身上的长期品质,诚实、有才干、富于同情心等等。她们远比男子更善于把握自己的激情,即使她渴望被爱。她们也会在采取行动前反复考虑:我可以依靠这个男人吗?因此想追求这样女性的男性,最好延长其求爱的时间表。

  6、需要独处以作休整

  她们最容易生气、烦躁,因而在丈夫、男友面前常提出让她们自己呆一会儿的要求。在工休假期,女性特殊的心理需要是采购、阅读、恢复精力及进行其它的自我调节。通过独处,她们会完成心理上的调节,使自己更适于她们的角色。

  最需要的才是最重要的,了解了自己需要的是什么,缺乏型需要几乎人人都有,而成长型需要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的。尤其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相当部分的人没有。

心理健康是什么9

  一、心理健康是什么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从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是心理亚健康以及心理病态。心理健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标准具体与客观。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当人们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新健康教育”在学校建设了专门的健康指导室(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长期驻校,以开设心理课程和开展课外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同时,开设“亲感情天室”,为亲情的连接打开通道,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铺就一条畅途。

  二、女性必须警惕心理健康四个误区

  (1)身体健康就是心理健康国际卫生组织早在1981年就指出,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仅仅身体健康不等于健康,也不等于,合理健康,它们是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的。只有两者都具备,一个人才能算作真正的健康。

  (2)心理不变态就筑心理健康

  心理不健康有许多种形式,心理变态只是其极端形式而已。根据状态,人的心理可用三区来表示:白、灰和黑。人处于心理白就是心理健康,处于黑则是心理变态,而处于灰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灰色心理调节得当就会回复为白色心理,不当则会发展为黑色心理。所以仅仅心理不变态的女性不一定心理健康。

  (3)有心理问题就是有精神病

  许多女性对“心理问题”十分敏感又不屑一顾,认为有心理问题的人是十分可笑和可耻的,认为有心理问题就是有精神病,这是一种很伤害人的误解。女性经常会有心理困惑,调解不当就会形成心理问惬,长久得不到解决就会发展为心理疾病。几乎每个女性都会有一般的心理问题,但不会都发展为精神病。

  (4)一次心理咨询就可以解决问题

  对心理咨询的不了解导致了人们过高的期望值,认为通过一次半次的心理咨询就可以解决所有心理问题。其实,心理问题和身体疾病一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可期望很快就能痊愈。而且,不同于身体疾病,心理问题的治疗需要患者和心理医生双方互动交流,这自然也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当然,也不是所有心理问题都需要多次咨询和治疗,简单的问题一次足矣。

  人类健康既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只有二者都健康才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很多女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大部分是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轻度心理健康问题可以自行恢复正常,如果进行心理调适,恢复得会更快,不必太担忧。但既然存在问题,就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三、青少年吸烟的心理误区

  具有模仿心理的,通常是一种崇拜,只要想办法让他知道,这种模仿的错误,他就自行改正;

  猎奇心理,很简单,满足好奇心,这时候你越是拦阻反而效果会下降,只有极力满足他,当他感觉没那么有意思,乏味了,厌倦了,你想让他去他都懒得回头。

  攀比心理,这说明,有些吸烟的人的一些做派给了他很酷的感觉,比如叼着烟翘起二郎腿的电影明星演绎的老大。这种人通常真实的比较怕事,所以,对症之药,只要他做出那种戏演动作,就对其进行惩罚。他就怕了

  逆反心理,这应该是比较难以治愈的一类病症。解决的不该是他吸烟的问题,而是他的性格,把叛逆改正过来,塑造新的性格才能根本解决问题。

  解脱心理:这种更是高级病症,不可能通过某些手段进行治疗,唯一办法就是让他自己改变认知,从ABC 理论来说,就是B的纠正,从各个角度来进行纠偏,让他意识到错误,同时找到新的解决方法,毕竟因为有了压力才找到吸烟解决,所以不找到新的代替途径,无法根治。

  四、怎样才算心理健康

  1、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终日,人便会很快衰老。抑郁、焦虑等心理,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的失调,甚至会导致病变。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如果勉强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于身心大为不利。由于超负荷的工作,甚至会给健康带来麻烦。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由于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条件有一定限度,如果生活目标定得太高,必然会产生挫折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因为人的精神需要是多层次的,与外界接触,一方面可以丰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5、保持个性的完整和和谐。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种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方能得到最大的施展。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应手,少走弯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中,有正向积极的关系,也有负向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8、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人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体验。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发泄过份,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于身心健康无益。

  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充分发挥出来,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不能损害团体利益,否则,会引起人际纠纷,徒增烦恼,无益于身心健康。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当然,必须合法,否则将受到良心的谴责、舆论的压力乃至法律的制裁,自然毫无心理健康可言。

心理健康是什么10

  现代生活的质量不断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去越来越高,注重日常生的的饮食、保健、锻炼等等都特别的关注,除了日上生活上的保健以为外,心理的健康也是十分重要的,好的心情能使人获得快乐,经常保持乐观的心态,就是精神健康的前提,因此我们在注重生活保健的同时,对心理的保健也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些在在生活可以促进心里健康的六个步骤。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心理学家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

  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二、促进心理健康的六要素

  1.经常参加社交活动

  经常与亲朋好友联络的人更长寿。在交往过程中给予他人帮助,有益长寿。如果你朋友不多,建议多参加社会组织或者志愿工作。

  2.爱操心不是坏事

  如果你是个爱操心的人,那或许是件好事。很多实例证明适当忧虑有益健康,尤其是对于男性而言。当你为某件事担忧的时候,自然会考虑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并且制订相应的预案。这时候,操心就是有益无害的。

  3.别把宠物当成最好的朋友

  养宠物的确有益健康,但是宠物毕竟无法代替人与人之间的接触。研究发现,养宠物的人并不比其他人群更长寿。相反以宠物取代人际交往的人,寿命更短。

  4.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尽管健身有益,但研究发现,一些长寿者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并不怎么锻炼,反而是通过多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让自己活动起来更能长寿,比如种花、种菜、做木匠活等。

  5.防止过度乐观

  过度乐观的人往往没有那些小心谨慎的人细心。为了保持健康,小心谨慎的人更懂得自我防护,更少从事高风险活动,比如,抽烟、酗酒、吸毒或者飙车等。这些人也会远离有不良嗜好的人群。

  6.“好压力”有益健康

  如果你讨厌所从事的工作,那么工作压力就是有害健康的“坏压力”;如果你热爱自己的事业,因力争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而产生的压力,就是有益健康长寿的“好压力”。关键一点是,工作必须是你的最爱,而且能让你产生成就感。

  三、三大因素影响老人心理健康

  研究发现,人类65%~90%的疾病都与心理上的压抑感有关。85%的老年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老化情绪是形成心理压抑的一个重要方面。老化情绪是老年人对各种事物变化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神经反应。这种反应因人而异,表现复杂多变,严重干扰和损害着老年人的神经、免疫、内分泌及其他各系统的功能,加速着衰老和老年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大致有三个方面。

  1.衰老和疾病:人到60 岁以后,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退行性变化,体力和记忆力都会逐步下降。这种正常的衰老变化使老年人难免有“力不从心”的感受,并且带来一些身体的不适和痛苦。尤其是高龄老人,甚至会出现因担心“死亡将至”而胡乱求医用药的情况。若再加上疾病,有些老年人就会产生忧愁、烦恼、恐惧心理。

  2.精神创伤:老人退休后,会面临各种无法回避的变故,如老伴、老友去世,身体衰老、健康状态每况愈下等。精神创伤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疾病的疗效有重要影响,有些老年人因此陷入痛苦和悲伤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必将有损健康。

  3.环境变化:最多见的是周围环境的突然变化,以及社会和家庭人际关系的影响。老年人对此往往不易适应,从而加速了衰老过程。

  俗话说,老小老小,越老越小。老人真像这句话所说,变得像小孩一样任性、固执、暴怒和健忘。那么,怎样才能让老年人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呢?

  第一,心胸豁达,知足常乐。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长寿老人往往都性格开朗,处事热情,善解人意,他们与世无争,感到自己生活很充实,对现状很满足。

  第二,面对现实,走出误区。老年人应端正心态,接受现实,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一定要对生活抱有积极态度,自己关心自己,宽慰自己,设法保持心理平衡。

  第三,培养多种兴趣爱好。老年人应积极而适量地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如练书法、听音乐、观戏剧、绘画、养花、集邮等)。人老了,空闲时间多了,老年人可借此多学一些东西,做到与众同乐,喜当“顽童”。

  第四,结交知音(包括青少年朋友、异性朋友),经常谈心。老年人难免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常在知音好友中宣泄郁闷,互相安慰,交流怀古。这样有助于心情舒畅,对保持心理平衡有重要作用。

  四、古人怎样保持心理健康

  1.修身养性

  历代中医养生家都强调“养生莫若养性”。一般而言,性格开朗,活泼乐观,心理健康者,不易患精神病、重病和慢性病,即使患了病也较容易治愈,容易康复。加强性格修养,培养乐观的情绪,要表现在对生活要充满信心和希望,大度处世,宽以待人,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培养广泛兴趣和爱好。如阅读、绘画、书法、雕刻、音乐、下棋、种花、集邮、垂钓、旅游等,均能陶冶人的情操,从而起到颐养性情,调神健身的作用。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其中几种,在生活中实践之。

  2.养德润身

  古代养生家把道德修养作为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强调“养性莫若养德”。儒家孔子早就提出“德润身”,“仁者寿”的理论。孟子也倡导:“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道家、医家等,也都把养性养德列为养生首务,并一直影响着后世历代养生家。特别提倡参与社会活动,多做公益活动,对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新的贡献,展现新的道德风貌。多做好事和善事会使自己存在的价值得到社会的公认而朋友遍天下,从而取得精神和心理上的满足,这正是古人说的“仁者寿”的道理。

  3.调摄情绪

  古人云:“不如人意常八九,如人之意一二分。”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掌握一些调摄情绪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古代中医养生家非常重视不良情绪的调摄,而且方法多种多样,最为常用有节制法、疏泄法、转移法等。并且,不良情绪的调摄也要辨证施法,因人而宜,灵活机动,当退则退,当进则进。有时退一步,风平浪静;当进则进,有时进一步,海阔天空。

【心理健康是什么】相关文章: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10-01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08-17

心理健康知识讲解:关爱心理健康10-31

心理健康格言09-18

心理健康语录09-17

心理健康自测09-06

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标准有哪些08-17

525心理健康标语01-21

怎样维护心理健康08-29

怎样保持心理健康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