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心理哲学

时间:2020-09-06 12:44:33 职场心理 我要投稿

职场心理哲学

  职场心理教你狼的哲学

职场心理哲学

  众狼一心

  狼如果不得不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东西,必群而攻之。

  一个令人愉快的职场工作氛围是高效率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快乐而尊重的气氛对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每一天都要身处毫无生气、气氛压抑的工作环境之中,那么员工怎么可能会积极地投入工作呢?

  同进同退

  狼虽然通常独自活动,但狼却是最团结的动物,你不会发现有哪只狼在同伴受伤时独自逃走。

  很多人每天上班忙忙碌碌,赴汤蹈火、精疲力尽,一切都是为了公司。一旦遇到共事的伙伴每天迟到早退,上班聊天闲谈,强烈对比之下,便让人想当个正义使者,一举上告主管。然而对普通上班族来说,在主动向主管报告之前的自我检视是非常重要的。

  知已知彼

  狼尊重每个对手,狼在每次攻击前都会去了解对手,所以狼的攻击很少失误。

  谈判是人们之间心理沟通,但并不一定是口头的。事实上,眼神、手势或姿势能比言语传达更多的信息。因此,留意并研究对手的身体语言所传达的有用信息,是有价值且有助于你谈判成功的。

  授狼以渔

  狼会在小狼有独立能力时坚决离开它,因为狼知道,如果当不成狼,就只能当羊了。

  我们不难发现,求职者要学会对人微笑,经常微笑。微笑不仅能够展示自信,也向用人单位传递了一个积极的态度,善于微笑的求职者获取职业的机会总是比较多的。

  自由可贵

  狼不会为了嗟来之食而不顾尊严地向主人摇头晃尾。因为狼知道,绝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自从辞了职,没有上司的约束,也没有同事间的互相猜疑和排挤,白领丽人说:“我要的生活就是随意,别人不能约束你,自己约束自己。

  刘同:男版杜拉拉升职记

  升职,为什么总是这个人

  在光线传媒8年,从节目策划到制片人,到部门总监、部门总经理,再到部门副总裁,刘同在职场中窜升的速度十分耀眼。可以说这是一个男版的杜拉拉,而他被人谈论最多的角色同样是职场励志偶像。

  刚进电视台当编导的时候,刘同老是熬通宵,起初他以为电视工作就是这样。后来他观察了一下别人,也观察了一下自己,他发现这不合理,大家的工作效率都极其低下。他凭直觉感到这件事可以改变,于是他就尝试了一下,结果改变真的发生了。

  从前,他和同事们一样,工作方法是这样的:新闻采访结束后,回来先休息一下,聊会儿天,带子里拍了两个小时的素材,于是再花两个小时看一遍,看完之后开始写稿,写好之后让领导审核,审完之后去吃饭,吃完饭后回来开始编片子。这样一来,下午5点钟采访回来,一定会忙到午夜。

  经过自己的改良,他的新方法如下:在采访现场时,他脑子里想到的点,就让摄影师去拍,把能用到的记在本子上。待到拍完,回电台的路上就把所有要点排好顺序。回去之后,再把提纲打成文字,半个小时之内,稿子就全都写好了。稿子完成后直接交给领导,素材已经不用再看,全都记下了。审完之后他就自己开始配音,15分钟片子就编好了。如此,在回来的1个小时之内就能把所有的事情全部干完,而别人要做六七个小时。

  从那之后,刘同就是他那一组中编片子最快的,而且不是快一点点。刘同对时间异常敏感,对做无用的事情感到恐惧,他觉得如果一个人不想一想自己做事的方法,就不知道时间里的水分有多么惊人,而每一个环节挤一挤,都会有特别多的时间。

  他想,如果有一天要离开这里,自己应该更值钱才对。如何“升值”呢?要靠一个人的稳定性,要靠公司的信任。光线传媒像一个放大镜,做到了50%,就有公司会开高出一倍的价钱;如果做到70%,刘同想对方应该开两倍了吧;做到100%呢?那简直不敢想像。所以每次有人拿着高薪水来挖他的时候,他都会听听报价,暗中涨涨自信,然后想着未来一定会更值钱。但是光线传媒和他好像是形成了默契,当刘同觉得马上就做满的时候,公司立刻就给了他更多的任务,一个全新的岗位。

  “坦白讲,我还是个打工仔。只是以前打工特难受,现在好歹也能听听自己的,是高级打工仔。”刘同说。

  永远给自己信心

  “对于一个刚入行的新人而言,最重要的是你所做的一切都被人看见。”大学毕业,刘同的第一份工作是湖南电视台的记者。那时候他盼望着有人看到他的工作成绩,但他听不到有谁认可他,心里总是没有存在感。然而在一场选秀比赛决赛直播的现场,主持人何炅在介绍亚军的时候说:本来这名选手自己已经决定不参赛了,是我们频道有位记者叫刘同,他拿了他的学生证,认为他一定可以,就替他交了50块钱,这位选手骑虎难下,只能参赛,最后拿了亚军。感谢刘同。

  这件事被刘同反复提到,每次说的时候他都会补上一句“何老师特别好”。那一下让他对工作真正有了信心,他最喜欢给人信心的人。一个人在职场取得成功,很有可能是因为一个相信你的朋友和一句肯定你的话。

  一件事,大家都认为已经很糟糕了,刘同一定会说有转机。你听不见他说任何事不好,他喜欢看到有希望的那一面。如果他也认为很糟糕,大概就根本找不到他,他一定在死磕。

  要坚定自己的路,就要认输

  前几年,刘同有位朋友做公司,请他过去帮忙,刘同尝试了一下,那一个月赚了平时几倍的工资。但是留给他的感觉不是赚了好多钱,而是太累太累了,过了那个月他连想都没想,果断放弃了。

  他总是迂回,拐个小弯,然后再回来。以前他不明白为什么王尔德说,自己花了一个早上就为了去掉一首诗中的一个逗号,然后下午又把它加上去了。现在他懂了,有一些东西就得是原来的样子,因为那本来就是这样。

  现在他周末去大学演讲,跟同学们聊天,讲自信,讲每个人究竟想成为谁,“你想成为谁?”他这样问所有人。他告诉同学们他以前想成为各种各样的人,樱木花道、律师、画家,但都失败了。每许下一个愿望,最多半年之后就会破灭掉,因为发现自己的能力差太多,于是他接受了,他知道自己想过那样的生活,但并不可以。他还说,当自己真正在工作中被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其实就是越来越像自己的时候。

  2008年,他心血来潮,想做广告,转到了广告部。前半年,一单都没有开,从此彻底怀疑自己的智商和情商,他赌誓,再过一个月不开单,就跟老板说,我认输了。到第六个月的时候,才陆续开单,那时他也明白了自己和一个广告人的区别,他太自我了,做节目恰好就需要自我的人,但做广告就不是,广告人一定要用客户理解的方式去讲故事,他用节目的方式讲,客户就不会接受。

  这就是刘同的成长方式,常用认输的方式校正自己前行的方向。后来他总结,有些东西需要踮起脚才能够到,那注定不是现在应该做的事。

  抄写自己的人生

  “这些文章我10年前就开始写,各种记录,编辑把这本书整理了150万字,翻看的时候,觉得那些想法特别二,但是我却把它们记下来了。”刘同又说到自己的新书《谁的青春不迷茫》,它上市两个月,销量已经破了80万册。

  作为青春文学的作家,刘同没写过多么深刻的哲理,但别人说了句什么话,做了件什么事,只要稍稍触动到他,他总是记得清清楚楚,然后用笔将其写下。实在没有遇到值得一写的事情,他还经常自问自答,像年轻人经常玩的点名游戏,去捕捉那一刻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在年龄由“2”变“3”的时候,他才得以看清自己真实的成长。

  谁快谁赢得世界

  “我现在可以开始说了,对吗?”坐在化妆间里的刘同早已习惯面对记者随时随地的采访,也习惯了在工作中频繁更换自己的角色。他早上刚刚开完一个大会,下午要拍摄一部宣传片,中间还有几个小会等着他,因此我现在必须抓紧时间和他聊聊。

  那天下午,他要作为光线传媒自家的明星为一档叫《娱乐权力榜》的新节目录制宣传片,但这个名字让他有些顾虑。他认为“权力”放在这里有一定风险,于是拨了好几个电话,与别人协商。“‘影响力’会不会好一点?对,因为‘权力’太敏感了,而且很模糊,‘影响力’就很明确。”等到电话那头的人都被他说服了,他又改了注意,放下电话告诉制作组,“还是用‘权力’吧,更有话题性。”

  刘同的思路转换迅捷而又外显,你看不到他沉思的时候,顶多眼睛转几个圈,就有了想法。这是这个职业训练的结果。“宁肯做一个草率的决定,也不要一直后悔地回忆。”他在书中这样写道。这映照了做电视节目的要求,重要的是快,是时刻的创意爆发。话筒不讲理,递到面前就是来要答案。拍宣传片的时候,刘同要对着镜头回答几个问题,他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而一旁的人都希望他能瞬间给出一句经典的回答。他摇摇头,对我说,“好头疼,我要迅速抓他的点,每天都是这样过。”

  “以前没事儿的时候,就总是幻想每一天都很忙,最近这两年有各种各样的事情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要干嘛。”刘同说着自己的困境,苦笑了一下,“也不知道为了啥,只是停不下来。”

  优秀员工是怎样炼成的

  为什么你总是骂你的员工工作不积极?为什么你的员工犯错?其实一个优秀的员工是炼成的。

  优秀员工是怎样炼成的

  一个优秀的员工是怎样炼成的呢?

  法国企业界有一句名言:“爱你的员工吧,他会百倍地爱你的企业”优秀员工的培养,不单单员工自己的事情,更是企业分内的事情一个优秀的企业需要有效的决策、正确的行为、严格的制度,当然。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卓越的人创造的,所以,这就决定优秀员工的锻炼与培养是不可或缺的。

  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对于员工来说,首先要有成为优秀员工的决心,拿破仑曾经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工作当中,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想当优秀员工的员工不是好员工”我们要树立一种优秀的信念,不要做普通的大多数,要做稀有的优秀员工。

  优秀员工是公司企业中的精英,是公司企业长期发展的保证,那么,职场员工千千万万,如何让我们的员工变得更优秀呢?到底哪些员工才算是优秀员工呢?

  优秀的员工是由“文化、激励、制度、团队、心态、责任、自律、创新、细节、习惯”炼成的。领导的激励,是员工奋斗下去的根本动力。工作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正因为此。员工才需要领导的激励。不断地激励,是员工保持工作热情的一剂良药。而激励分为以下几种

  1、授权是最好的激励;

  2、批评用好了,也是一种激励;

  3、优秀员工是“捧”出来的;

  4、及时的肯定更有激励作用;

  5、懂得自我激励很重要;

  6、奖励合理,员工更有干劲;

  7、同事间相互激励,才能共同进步;

  8、激励,要落到实处,表扬之后,要给予员工更高的希望。

  员工不是机器,也不是成本,而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财富,是使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助推器。只有激发员工的士气,使他们即使在失败了后也能积极向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企业与员工才能共同成长且立于不败之地。

  优秀员工就是指那些任劳任怨、有敬业精神、认同公司理念、恪尽职守、把公司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有坚定的信念和使命感的员工,当别人迷茫、一蹶不振时,他们仍然在奋斗,仍然在不遗余力地坚持,调整心态,找到更好的方法。优秀员工总是会把公司利益放在第一位,当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相冲突时,他们往往会选择后者。

  一个优秀的员工是怎样炼成的?这是与自身的锻炼和单位的培养有关的,如果你想你的员工成为优秀的员工,那么,多激励他们,培养他们吧!

  什么是皮京顿定理

  小和尚担任撞钟一职,半年下来,觉得无聊之极。有一天,住持宣布调他到后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胜任撞钟一职。小和尚很不服气地问:“我撞的钟难道不准时、不响亮?”老住持耐心地告诉他:“钟声是要唤醒沉迷的众生。你撞的钟虽然很准时,但钟声空泛、疲软,缺乏浑厚悠远的气势,因而就没有感召力。这则小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些企业管理者要内心学识渊博,有才有德,要有一份宽厚的心胸去包容、感化一切。

  全世界最伟大的管理原则

  美国有一个管理专家叫米契尔·拉伯福,也许在美国、在中国都并不那么有名,然而他写的一本小书,我读后却觉得比许多名家的长篇巨著还“参得透、解得透”。

  米契尔·拉伯福是一个从车间里成长起来的管理者。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他一直感到困惑的是:当今许多企业、组织不知发生了什么毛病,无论管理者如何使出“浑身解数”,企业、组织的效率还是无法提高多少,员工、部属还是无精打采,整个企业、组织就象一台生锈的机器,运转起来特别费劲。他也试图从汗牛充栋的管理学着作中去向管理大师们讨教,终于还是一头雾水,不明所以。最后有人告诉他,最伟大的真理往往最简单:“当你不能理解一项问题时,就回头去从最基本的来,你会发现一些答案的。最伟大的真理往往太重要了,以至于不可能是新的”。就这样,米契尔·拉伯福回过头去再从自己的管理实践中反复思索,最后终于悟出了一条他所说的“最简单、最明白然而也是最伟大的管理原则”。

  米契尔·拉伯福的这本小书就叫做《世界上最伟大的管理原则》。

  拉伯福认为,当今许多企业、组织之所以无效率、无生气,归根到底是由于它们的员工考核体系、奖罚制度出了毛病。“对今天的组织体而言,其成功的最大障碍,就是我们所要的行为和我们所奖励的行为之间有一大段距离。”

  大哉斯言!至哉斯理!管理的精髓确实就是这样一条最简单明白不过却往往被人遗忘的道理:你想要什么,就该奖励什么。中国古人早就发现:上有所好,下必甚之。楚王好细腰,国中多饿死。作为一个管理者,不论是古代的君王、官吏,还是今天的总统、经理,你奖励什么,惩罚什么,无疑就是向世人昭示你的价值标准;你的下属、员工,或者认同你的价值标准,努力做你希望他做的事,成为你所希望他成为的那种人;或者不接受你的价值标准,脱离你的企业、组织而去;或者就是阳奉阴违,投机取巧。还有第四种可能吗?没有了。

  所以,作为一个管理者,建立自己正确的(即符合企业、组织根本利益的)、明确的(即不是模棱两可、摇摆不定的)价值标准,并通过奖罚手段的具体实施明白无误地表现出来,应该是管理中的头等大事。

  拉伯福说,他在管理实践中有两大发现:

  1、你越奖励的行为,你得到的越多。你不会得到你所希望的、要求的、渴望的或哀求的,你得到的是你所奖励的。在任何情况下,你都可以判定人和动物会做对他(它)们最有利的事。

  2、在尝试着要做正确的事时,人们很容易掉入这样的陷阱:即奖励错误的行为,而忽视或惩罚正确的行为。结果是,我们希望得到A,却不经意地奖励B,而且还在困惑为什么会得到B。

  也就是说:

  1、你要求人们做出什么行为,与其仅仅停留在希望、要求上,不如对这种行为作出明明白白的奖励更来得有效。

  2、人们往往犯这样的错误:希望、要求得到A,却往往得到了B,原因是他自己往往不经意地奖励了B。

  拉伯福说,企业在奖励员工方面最常犯的有十大错误:

  1、需要有更好的成果,但却去奖励那些看起来最忙、工作的最久的人。

  2、要求工作的品质,但却设下不合理的完工期限。

  3、希望对问题有治本的答案,但却奖励治标的方法。

  4、光谈对公司的忠诚感,但却不提供工作保障,而且付最高的薪水给最新进和那些威胁要离职的员工。

  5、需要事情简化,但却奖励使事情复杂化和制造琐碎的人。

  6、要求和谐的工作环境,但却奖励那些最会抱怨且光说不练的人。

  7、需要有创意的人,但却责罚那些敢于特立独行的人。

  8、光说要节俭,但却以最大的预算增幅,来奖励那些将他们所有的资源耗得精光的职员。

  9、要求团队合作,但却奖励团队中的某一成员而牺牲了其他的人。

  10、需要创新,但却处罚未能成功的创意,而且奖励墨守成规的行为。

  不管你做什么 都应懂点管理知识

  生活中,不管你学什么,做什么行业,你必须得了解一些自然现象,从中学点管理上的知识。以下八种现象,让你懂得管理知识。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今天的企业,其命运同样受“蝴蝶效应”的影响。消费者越来越相信感觉,所以品牌消费、购物环境、服务态度……这些无形的价值都会成为他们选择的因素。所以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不难看到,一些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的公司在他们的公司理念中都会出现这样的句子:

  “在你的统计中,对待100名客户里,只有一位不满意,因此你可骄称只有1%的不合格,但对于该客户而言,他得到的却是100%的不满意。”

  “你一朝对客户不善,公司就需要10倍甚至更多的努力去补救。”

  “在客户眼里,你代表公司”。

  精简机构、官员下岗、取消福利房等措施,让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传统的保障,随之而来的是依靠自己来决定命运。而组织和个人自由组合的结果就是:谁能捕捉到对生命有益的“蝴蝶”,谁就不会被社会抛弃。

  【青蛙现象】

  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启示之一是:我们的组织和社会生存的主要威胁,并非来自突如其来的事件,而是由缓慢渐进而无法察觉的过程形成。人们目光短浅,只看到局部,而无法纵观全局,对于突如其来的变化,可以从容面对,对于悄悄发生的大的变化,而无法察觉,最终会带给我们更加严重的危害!~

  启示之二是:青蛙,就好象是我们生活中的芸芸众生,我们要着眼未来,勤于思考新的问题,勤于学习新的知识,不能过“今日有酒,今日醉”和“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到头来将是非常可悲的!

  启示之三是: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也需要不断更新,所以我们不要一味的沉迷于现状、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样下去的话,肯定会被时代所淘汰,也会有面临失业的危险!

  启示之四是:我们不要单纯的,只能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而忽视那种缓慢而又微小甚微的危险,因为,那种缓慢而又微小甚微的危险,才是最可怕的!

  【鳄鱼法则】

  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鲇鱼效应】

  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这是何故呢?

  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当一个组织的工作达到较稳定的状态时,常常意味着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降低,“一团和气”的集体不一定是一个高效率的集体,这时候“鲶鱼效应”将起到很好的“医疗”作用。一个组织中,如果始终有一位“鲶鱼式”的人物,无疑会激活员工队伍,提高工作业绩。

  “鲶鱼效应”是企业领导层激发员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它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企业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把那些富有朝气、思维敏捷的年轻生力军引入职工队伍中甚至管理层,给那些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懒惰员工和官僚带来竞争压力,才能唤起“沙丁鱼”们的生存意识和竞争求胜之心。二是要不断地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管理观念,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市场大潮中搏击风浪,增强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

  关于鲶鱼效应的应用,目前已有鲶鱼效应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在领导活动中的应用,具体包括竞争机制的建立、能人的启用、领导风格的变革等等。但笔者认为鲶鱼效应的分析和应用远不止这些。思考问题的视角不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同。

  首先,如果鲶鱼本体代表领导者。

  领导者即影响他人完成任务的个体或者集体,在死气沉沉的沙丁鱼箱内,沙丁鱼就象征着一批同质性极强的群体,他们技能水平相似,缺乏创新和主动性,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整个机构是一种臃肿不堪的状态,而鲶鱼领导者的到来(或者内部沙丁鱼进化成鲶鱼),新官上任三把火,整顿纪律,规范制度,改造流程,合理配置岗位和人、财、物,逐渐组织的经营有了起色,成本减下来了,臃肿的机构简化了,无能的沙丁鱼被吃了、赶走了,有能耐的沙丁鱼得到了正面的激励,这样整个机构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在鲶鱼领导者的带领下,整个组织的活力都被调动起来,从而使集体的力量更加强大,占领市场、保有市场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从这个角度看,鲶鱼领导者应该具备如下特质:

  1-办事果断、雷厉风行:迅速发现组织停滞不前的病症所在,并能够快刀斩乱麻,迅速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说话算话、强势作风:科学地决策,并能够监督决策的执行,及时评估政策的有效性。

  3-倡导创新、结果导向:提倡创新,塑造鼓励创新的氛围,从业务流程、工作设计、人员招聘与配置、薪酬设计和考核等方面体现创新思想,体现创新的利。

  4-成就需求、前瞻视野:有短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能够预见组织发展的方向以及现存人力资源与未来的差距,能够有效地辨别未来人才,裁减掉不适合组织发展的拖后腿人员。

  5-系统视角、敢于变革:能够从系统内外观察组织系统结构的变化和功能,既要把自己当作组织的一部分(相对于渔夫,鲶鱼领导者本身也是沙丁鱼,渔夫才是领导者),又要把自己看成一个小系统中的领导者,能够带动员工队伍打开局面、打破常规,取得良好效益。

  对于在领导者领导下为了共同目标而奋斗的职工群体而言,如果领导者有鲶鱼特性,那么要生存下去的方法就是运动起来,激发自己的能量,至少要和鲶鱼同步速度,并且要保证同一方向(企业目标),这样才不至于被鲶鱼追上吃掉,或者被其他沙丁鱼挤到最后憋死。

  其次,如果鲶鱼代表团队中一员。

  那么它就意味着新、奇、异,包括观点的不一样、行为的不同、习惯的迥异,正因为不同,才会激发智慧,一个团队需要不同性格、不同技能、不同工作经历的人加盟,如果都是清一色的员工,那么这个团队产生奇思妙想、产生高绩效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在注重团队建设、致力团队沟通的今天,适当地吸引一些鲶鱼加入团队,会给整个团队带来活泼的工作气氛,带来创新,带来多赢。但是鲶鱼的数量应当加以控制,全是鲶鱼的话,整个团队就会出现“个个是英雄、整体是狗熊”的现象,因为个个鲶鱼都想坚持自己的观点,合作和沟通就不存在了,整个团队就乌烟瘴气了,所以日本有些企业信奉“一流管理者、二流员工”的用人信条,既然一条鲶鱼能够带动一群鱼翻腾搅动,那就没有必要再放第二条了,一山不容二虎也是这样的道理。从这个角度看,团队中的鲶鱼分子应注重良性沟通、影响力的塑造,其他员工对待团队中的鲶鱼,也应该在工作的基础上与其加强合作。

  再次,如果鲶鱼代表让人来劲的工作内容。

  现在在很多企业,组织结构和工作设计依然成为流程改造的一大课题,不合理、枯燥无味、没有前景、单调无聊的工作内容让人们感觉像一桶拥挤的沙丁鱼一样没有激情,不愿意在岗位上多思考多改进,以致慢慢地形成了集体惰性。如果能够把工作扩大化、丰富化的`鲶鱼效应应用到工作设计(Jobdesigning)上,那对组织的财务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把好动、充满激情的鲶鱼放到一潭死水的工作中呢?这又是一门棘手的学问,有人主张从横向和纵向扩大工作范围、深化工作内容,让员工们体验丰富的工作活动,感受努力工作的成就,让他们体现面对挑战性、来劲性工作时的激动与欲望;有人主张运用轮岗的方式增长员工的才干,让他们工作中的鲶鱼越游越欢;笔者则主张在应用以上措施的同时还要注重人与岗位性格的匹配,鲶鱼就要做鲶鱼的事情,沙丁鱼就要做沙丁鱼的事情,岗位中既要有鲶鱼性工作内容也要有沙丁鱼性工作内容,最重要的是要发现员工的偏好,看那些工作能够让他们产生鲶鱼的动力与激情,只有匹配了之后,鲶鱼效应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不然虽然设置了鲶鱼性工作内容,却发现这种工作根本不能让员工为之动容、为之奋斗,那么这条鲶鱼就成了死鱼了。

  从这个角度看,工作中的鲶鱼代表着丰富的工作内容、令人来劲的责权利、充满挑战的工作期望、新鲜的其他岗位体验等等。对于领导者和人力资源管理者而言,是否要在工作中设置鲶鱼工作、在什么层次上设置鲶鱼工作,都将是一个组织的战略问题。

  综上,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鲶鱼代表的内容是不同的,对于一个从业者,领导可能是鲶鱼,那么你的努力最好和组织保持同方向,不要往后游,否则就有被吃掉的危险,永远充满激情地向上游,也许某一天你也变成了鲶鱼,赶着一群沙丁鱼向上奋斗;你的同事也可能是鲶鱼,那就和他比拼比拼,看谁翻腾的能量更大;你的下级也可能有鲶鱼,那就在激励下属成长的同时,别忘了给自己充充电,保持强劲的势头发展,否则你也有被下属吃掉的危险;你的工作中也可能有鲶鱼,那就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分清主次,让鲶鱼工作越游越欢,最好能到上一层工作岗位上去搅动一番。

  【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羊群效应理论

  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它是指由于对信息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预期,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的从众行为。“羊群效应”是由个人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的一种非线性机制。

  羊群行为是行为金融学领域中比较典型的一种现象,主流金融理论无法对之解释。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刺猬法则】

  刺猬法则: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刺猬法则主要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法国总统戴高乐就是一个很会运用刺猬法则的人。他有一个座右铭:“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也深刻地影响了他和顾问、智囊和参谋们的关系。在他十多年的总统岁月里,他的秘书处、办公厅和私人参谋部等顾问和智囊机构,没有什么人的工作年限能超过两年以上。他对新上任的办公厅主任总是这样说:“我使用你两年,正如人们不能以参谋部的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你也不能以办公厅主任作为自己的职业。”这就是戴高乐的规定。这一规定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在他看来,调动是正常的,而固定是不正常的。这是受部队做法的影响,因为军队是流动的,没有始终固定在一个地方的军队。二是他不想让“这些人”变成他“离不开的人”。这表明戴高乐是个主要靠自己的思维和决断而生存的领袖,他不容许身边有永远离不开的人。只有调动,才能保持一定距离,而惟有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保证顾问和参谋的思维和决断具有新鲜感和充满朝气,也就可以杜绝年长日久的顾问和参谋们利用总统和政府的名义营私舞弊。

  戴高乐的做法是令人深思和敬佩的。没有距离感,领导决策过分依赖秘书或某几个人,容易使智囊人员干政,进而使这些人假借领导名义,谋一己之私利,最后拉领导干部下水,后果是很危险的。两相比较,还是保持一定距离好。

  通用电气公司的前总裁斯通在工作中就很注意身体力行刺猬理论,尤其在对待中高层管理者上更是如此。在工作场合和待遇问题上,斯通从不吝啬对管理者们的关爱,但在工余时间,他从不要求管理人员到家做客,也从不接受他们的邀请。正是这种保持适度距离的管理,使得通用的各项业务能够芝麻开花节节高。与员工保持一定的距离,既不会使你高高在上,也不会使你与员工互相混淆身份。这是管理的一种最佳状态。距离的保持靠一定的原则来维持,这种原则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既可以约束领导者自己,也可以约束员工。掌握了这个原则,也就掌握了成功管理的秘诀。

  【手表定律】

  手表定律: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使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在企业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者个人无所适从。

  猴子与表的故事

  森林里生活着一群猴子,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它们外出觅食,太阳落山的时候回去休息,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

  一名游客穿越森林,把手表落在了树下的岩石上,被猴子“猛可”拾到了。聪明的“猛可”很快就搞清了手表的用途,于是,“猛可”成了整个猴群的明星,每只猴子都向“猛可”请教确切的时间,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由“猛可”来规划。“猛可”逐渐建立起威望,当上了猴王。

  做了猴王的“猛可”认为是手表给自己带来了好运,于是它每天在森林里巡查,希望能够拾到更多的表。功夫不负有心人,“猛可”又拥有了第二块、第三块表。

  但 “猛可”却有了新的麻烦:每只表的时间指示都不尽相同,哪一个才是确切的时间呢?“猛可”被这个问题难住了。当有下属来问时间时,“猛可”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因此变得混乱。过了一段时间,猴子们起来造反,把“猛可”推下了猴王的宝座,“猛可”的收藏品也被新任猴王据为己有。但很快,新任猴王同样面临着“猛可”的困惑。

  这就是著名的“手表定律”:只有一只手表,可以知道时间;拥有两只或更多的表,却无法确定几点。更多钟表并不能告诉人们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带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

  对于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否则将使人无所适从;对于一个人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以上的人来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人无所适从;对于一个企业,更是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无法发展。

  在这方面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合并就是一个典型的失败案例。美国在线是一个年轻的互联网公司,企业文化强调操作灵活、决策迅速,要求一切为快速抢占市场的目标服务。时代华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建立起强调诚信之道和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

  两家企业合并后,企业高级管理层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两种价值标准的冲突,导致员工完全搞不清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最终,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的世纪联姻以失败告终。这也充分说明,要搞清楚时间,一块走时准确的表就足够了。

  只选择你认为正确的

  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你要做的就是选择其中较信赖的一只,尽量校准它,并以此作为你的标准,听从它的指引行事。

  尼采有一句名言:“兄弟,如果你是幸运的,你只要有一种道德而不要贪多,这样,你过桥会更容易些。”如果每个人都“选择你所爱,爱你所选择”,无论成败都可以心安理得。然而,困扰很多人的是,他们被“两只表”弄得无所适从,心力交瘁,不知自己该信哪一个。

  还有人在环境或他人的压力下,违心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道路,并因此而郁郁终生。即使取得了受人瞩目的成就,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比如两门选修课都是你所感兴趣的,但是授课时间重合,而且你又没有足够的精力学好两门课程,这个时候你很难做出选择。在面对两个同样优秀、同样倾心于你的男孩子时,你也一定会苦恼许久,不知该如何做出决断。

  择业时,地点、待遇不分伯仲的两家单位,你将何去何从?在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我们都要面对“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苦恼。

  在面对矛盾选择的时候,我们推荐使用“模糊心理”。所谓“模糊心理”,就是在一个很难决策的情况下,以潜意识的心理为主要基调,做出符合潜意识心理的选择。

  心理学研究表明,“模糊心理”实际上是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的一种心理沉积。也许你并不能说出一条明确的原因,但是通过心理的潜意识,一般情况下可以做出最符合个体心理需求的决定。这里说的潜意识,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印象。“模糊心理”在矛盾选择面前,能够提供给我们最安全的心理保护,因而是值得提倡的。

  核心理念:更多选择、更多标准会让人无所适从。

  应用要诀:明确目标、不受干扰;懂得取舍,该放则放。

  【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也称“破窗谬论”,源于一个叫黑兹利特的学者在一本小册子中的一个譬喻(也有人认为这一理论是法国19世纪经济学家巴斯夏作为批评的靶子而总结出来的,见其著名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这位黑兹利特说,假如小孩打破了窗户,必将导致破窗人更换玻璃,这样就会使安装玻璃的人和生产玻璃的人开工,从而推动社会就业。

  在这里,学者是为了说明孩童的行为与政府的行为所能产生的后果,从而彻底地否定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政策。“破窗理论”就是典型的“破坏创造财富”。把这样的谬论放之于洪灾,放之于地震,放之于战争,好像都很合适。

【职场心理哲学】相关文章:

职场哲学励志名言07-20

心理哲学名言名句10-06

职场心理问与答10-25

职场心理问题10-31

励志的职场哲学名言07-20

职场人士的人生哲学11-12

心理攻势职场礼仪07-23

带有哲学意味的职场励志名言07-21

职场心理疲劳现象探析及心理测试12-20

心理测试看出你的职场心理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