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学心理咨询的人

时间:2020-10-12 11:34:48 心理资讯 我要投稿

身边学心理咨询的人

  你的身边有学心理咨询的人吗?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身边学心理咨询的人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希望能帮到大家。

身边学心理咨询的人

  叙事疗法被称为最新也最有潜力的一个疗法,但其实挺小众的。很多人不是很了解它是个什么东西,因为它“不是个东西”。

  叙事疗法是发源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一个后现代代表疗法,因为大部分经典疗法都不是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是来自英美国家。这个疗法的根基里就带着对于地方性文化的尊重,它的创始人叫麦克·怀特及大卫·爱普斯顿。

  叙事疗法与传统疗法在以下两个问题上看法很不同:

  第一,是对于心理病理学看法的不同。

  就是对于究竟什么是心理问题以及如何应对心理问题这个最基本思考的差异。

  大家把心理咨询行业称作是“心理助人”行业,所谓助人有一个基本的方向,就是要帮助他们走出痛苦。在这样的预设下,我们会假定来访者所抱怨的问题是他们所不想要的,是坏的东西,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给心理咨询行业做了很多有趣的比喻,最经典的一个是说,“心理咨询师是来访者的垃圾筒”,它的前提是来访者讲的是“心理垃圾”。同时,我们受的教育又让我们真正地、发自内心地尊重来访者。试问,如果你面对的是一堆垃圾,你怎么去尊重他们?

  如果我们在骨子里认同这样一个比喻,再做到对来访者产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就成了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实际上,从临床工作当中能够看到,来访者分享的那些生活事件是他们真实的事件,很多是TA跟先生或太太都不会讲的秘密,但他会跟你讲,而且他还给你钱,你还说他讲的那些是垃圾……

  当然,这还会有一些后续的问题。做心理咨询工作的人,时间久了,慢慢会形成一种挥之不去的阴郁气质,即便你看到一个人高高兴兴从身边走过,你也会想“谁知道背后会不会也是一把辛酸泪”呢。如果来访者来到咨询室跟你讲了一件他特别高兴的事情,你会觉得不正常。所以,网上说咨询师的内心是很阴暗的,他总会想“你有什么伤心事吗?说出来让我高兴高兴。”

  这种态度是怎么来的?就是来源于精神病学的医疗话语。我们叫“心理医生”,是给别人治疗的,而治疗一词的特征之一就是他的病你知道,他不知道你知道。后现代思维对这点做了一些反思,当然它的背景有很多哲学基础。叙事疗法这样看待这个问题:来访者对于他的生活的了解一定比咨询师更多。为什么呢?因为那是他的生活,他一天天过过来的,不管咨询师多么聪明,你都不可能比他更懂他。当然,你可能会懂一些他不懂的东西,但你懂的那些是他要的吗?

  我们所受的训练,不管是多少流派疗法的训练,通通都在做同一件事情,就是在延伸那个疗法创始人的人格理念。任何一个疗法的创始人,对于“人”是什么会有一个基本认识,甚至对于什么叫做理想的生活、理想的人格有一套自己的理念,然后通过他的治疗技术和手段自觉不自觉地去帮助来访者变成那种人。

  每一个流派都在我们的心里种了一颗种子,关于“什么叫美好人生”的种子。如果能够比较理想、毫无阻抗地把来访者变成我们的疗法所希望的样子,就会把他治成内心中的理想人格。换句话说,“治好后,他就成了你”,你会把来访者治成你最想成为的样子,说不定你还成不了那个样子。

  这就像有个人在路上碰到你,问路。他心目中有个目的地,你不管,你的心目中也有一个目的地,你把那个目的地告诉了他,他有可能会到了那个地方,但他一定不会感谢你,因为那不是他想去的地方。

  所以叙事疗法让我们做的第一个思考就是,要首先分清楚来访者所抱怨的问题在告诉我们关于这个人的人生的什么样的故事。问题在叙事疗法治疗师的眼中,不是一个要去消灭的东西,而是一个现实,是一个我们介于理解、记录来访者生活故事的一个现实。

  首先要清楚的是,来访者所抱怨的问题究竟是朋友还是敌人。举个例子:我曾经接待过一个被辗转转诊来的年轻女孩子,她在上学路上被性侵,然后警察问她话的时候她说她没有反抗,警察觉得这是一个问题。警察是女的,她希望女孩说她反抗了,所以警察跟我讲,你就劝劝她,说反抗了就行了。对,我接到的任务是劝她说她反抗了,因为所有人都这么问她,她跟所有人说的都是,没有反抗,如果问得多了她就会很愤怒。

  我就用叙事的方式问了她一个问题,“当时是什么力量让你没有去反抗呢?”然后,这个女孩子就很激动地跟我讲,她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脑血栓,身体偏瘫,所以得要去照顾妈妈,当时那个环境没有可以救她帮她的人,坏蛋还拿着一把刀子。她说,“如果我反抗的话,我被杀死了,就没有人照顾我的妈妈了。”她爸爸很早就没有了,她和妈妈领村里的补助,补助是按照人口划分的,她家两口人,可以领两份。她说,“如果我被坏蛋杀死了,我妈妈不但没有人照顾,而且会少一份生活费。”她说,“虽然我很痛苦,但我要努力给家里做点事。”所以她不反抗。通过一个提问,症状就变成了一种承担、一种对于不容易人生的担当。我问她,“通过这件事情你怎么看自己?”她说,“我觉得我还是一个有用的人。”

  她走的时候和来的时候完全不一样。因为她来的时候还是会被很多人不停地问——你应该去反抗、你会去反抗,这些话影响了她,她觉得她不是一个好女孩。但你通过这样的方式去问,她的人生故事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事件呈现出来,她就会看到不一样的自己,是她更真实的自己。

  她跟我讲,她有一段时间就是靠“我为了我妈也要活下去”这句话支撑下来的。她对于反不反抗这件事的解读,跟大部分成年人的解读毫无关系,唯一可以了解到她这段故事的途径就是问她。

  第二,叙事疗法关于咨访关系的定位和传统的治疗方法是不一样的。

  叙事疗法认为,是咨询师在向来访者咨询他怎样过更好,而不是来访者向咨询师咨询来访者该怎样生活。换句话说,叙事疗法采用的是一种去专家化的态度,不要去当别人生活的专家。

  可能很多同行会说,我花了那么多钱学的东西你不让我用?其实学习的过程,花多少钱都值,但到最后用的时候,你得把它都忘掉,因为你学的所有东西都是去增广你的见闻,让你可以不再受制于任何一种理想化的心理学理念、心理学大师、心理学技术,心理学等等等等。当你看多了的时候,你就淡定了。当你淡定的时候,来访者才淡定得下来。所以你学的什么都不会浪费,但你不要把它当作可以卖弄的东西。

  心理咨询师如果在咨询过程当中特别有成就感,我们可以判定这个咨询师是失败的,因为咨询师在用来访者的生命成就自己的伟大。只有当你感觉到这个人真了不起,我竟然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的时候,你才是成功的。那时候,你才能够发自内心地对来访者产生尊重,因为你知道他的不容易,你知道他的人生智慧是在哪里的。

  心理咨询师这个行当不是满足心理咨询师自恋需要的。当你真的可以放下所学,不再觉得那是你可以用来保护自己的铠甲,不再觉得自己是一个咨询师,你才能够像一个人一样去面对来访的人,那才是人和人的对话。

  有没有发现,很多人学了心理咨询师的课程后就不大会说人话了?有一个说法叫,

  “如果你身边有几个学心理咨询的人,你要挺住。”

  当我们的心被束缚在这些明相、这些心理学术语里,我们就远远躲在了角色的背后。如果我们的自尊、力量来自于我们的角色,又怎能够走近来访者的生活呢?

  你把所有招式都忘掉时你才是武林高手,你把咨询的招式全忘掉时,你才是最好的心理咨询师。

  病的典型也是一个问题。读过统计学的知道那些病是咋算出来的吗?“abnormality”(变态)是“不正常”,那么“正常”是咋来的?就是经典的倒“U”型曲线。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去把所有与这个问题有关的人做一个统计,然后做一个平均值,最准确的平均值的点就在顶上。如果你这个平均值够精确,你就会发现没有一个人的得分刚好在那个点上。换句话说,咱们都变态。

  但是这样打击面就太大了。于是乎精神病学家找到了一个办法,他在中间的两边各设了一个标准,只要不在那个范围之内的,你不正常也算你正常,超过的就叫不正常,叫变态。

  至于你是从好的那面超过还是坏的那面超过,不知道。你特别聪明?“变态”;你特别不聪明,“变态”,这两类人放在一起叫“特殊教育”。鬼扯。

  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性,而叙事疗法关注的就是每个人的独特性。比如,来访者说“我要离婚了”,然后我们的内心就会像火车开始鸣笛一样,赶紧做好准备救他,可能就问他“你伤心吗?”“我不伤心。”“那你……你失落吗?”“不失落。”你就开始怀疑他是不是有点情绪倒错。然后你还想问第三个问题的时候被来访者打住了,“你不要问了,我们只是为了要两套房。”

  同一个事件,它的意义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意味着不同的东西。我们看到一个人的问题时,不要急于用问题去界定他,而要看,这个问题对他来说为什么就成了问题。比如,一个人得了抑郁症,他讲“我觉得我一无是处,我毫无用途,我觉得这是个问题”,你从这句话里听到了什么?他不想一无是处,这证明他是一个有追求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如果对一个完全没有追求的人来说,他一无是处不是挺好吗?

  我接触过一个来访者,是研究生,他跟我说,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特别高兴,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坨屎。我说怎么会那么高兴呢?他说“我就可以不用写论文了呀”,而且“我不用考博士了呀,因为屎扶不上墙呀”。讲这个的时候,他不把它当做一个症状,而是把它当成表达内心诉求的途径。

  很多人都觉得咨询师应该完全可以做到价值中立。能做到吗?如果你做到了,就是装,如果你做到了,还没啥感觉,那叫憋出了内伤。做任何一个个案的,当他跟你说了一个问题,你一定会有联想,不管是基于你的个人经验还是基于你学的疗法,你一定有个方向在哪里。叙事疗法受的最大训练是尽最大可能去“看着”你的这个方向,别让它在咨询中呈现出来,然后变成一种引导。

  女孩子不反抗的案例,我稍微换一个问法,它就会变成一种引导,比如我问“你怎么不反抗呢?”甚至根本不需要问,我只要叹一口气,就有一个方向,“唉”,就表示她应该反抗。

  所以庸医杀人还需要手术刀,二把刀的咨询师害人,只需要一个不合时宜的微笑或叹息。

  其实,只要你肯听,来访者一定会告诉你一个方向,只不过通常你不认同他那个方向,他身边所有人都不认同他那个方向。

  《孙子兵法》讲“阳在阴之内,不在阴之对”,就是光明的那一面不在问题别处,恰恰就在问题里面。当来访者讲他的人生非常黑暗时,你不要绝望,黎明快要来了。精神科大夫一定有经验,症状最热闹的时候最好治,最难治的时候就是没变化。

  不管一个人做过多么邪恶、无耻、不靠谱的事,你都要记得,在他的内心深处一定有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换句话说,邪恶是不能用邪恶的事情作为鉴定依据的。

  王阳明曾经在贵州抓了一个江洋大盗,杀人的,是出了名的恶人。王阳明有个观点是“人人皆是圣人”,这个江洋大盗读过王阳明的书,审他的时候就特别难审,很好地印证了“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他就黑王阳明,“你不是说人人皆是圣人吗?你看鄙人如何?”王阳明会怎么回答?王阳明说,“你也是圣人”。江洋大盗哈哈大笑说,“真是读书读傻了。”王阳明也挺逗的,当时贵州很热,应该比广州还热,他问江洋大盗说,“你热不热?”江洋大盗说,“热呀,当然热。”“你把衣服脱了呗。”江洋大盗就把外套脱掉,脱就脱,大丈夫还怕这个?王阳明说,“你接着脱”,“脱就脱!”这个人就把裤子也脱了,还剩下一条内裤,大概是阿迪达斯的,他愣愣地看着王阳明,王阳明说,“这个也脱了。”江洋大盗脸都红了,就跟他说,“多有不便吧?”王阳明拍了一下桌子说,“那便是圣人气象!”说了这一句之后,那个坏蛋当下顿悟。为什么?他有羞耻之心。

  王阳明的案例告诉我们,不管来访者的生活经历看上去多么悲惨,你都不要轻信。来访者的表达,永远不要从字面意思上去判断,这就是叙事疗法为什么使用叙事或讲故事的原因。我们要把来访者讲的事儿比作一个故事,那是一个版本,他跟我们讲他的人生和他跟别人讲他的人生,是不同的版本,你会听到不一样的内容。

  来访者在咨询室里跟你讲那些成就,他会觉得不太对,他觉得跟你就应该讲一些不高兴的事儿。我曾经有个来访者,每次来做咨询他就哭,哭完之后擦擦嘴,一句话都不说。这样来了好几次。我问他,你跟我讲讲是什么东西让你流泪,他说老师,咨询不就是哭的吗?我听说你们最大的耗材就是纸啊。所以,有的来访者甚至有一种成见,来咨询室转了转,竟然没哭,这钱花得不值。他会对咨询有一套自己的期待,这套期待会成为他的一个缘故,他用这个线索去组织他的生活经验,把最容易让他哭的东西拿来讲,实际上这件事他早就过去了。

  有次做咨询,他是我督导的一个研究生。他说老师你不要老调时间,一周不见非常想念。我说为啥?他说你要是再不见我,我那些事儿就过去了。他说这一星期不高兴的事儿,就准备这一小时来跟我讲。我当时心里感慨,我们这是干的啥工作?作孽呀,如果他不需要来的话他可以一周都过得高高兴兴的。

  我还有一个来访者也让我特别伤心。他嗓门儿特别大,我有时候前后两个案例离得挺近的,他刚出去,下一个就进来了,调整一下心情,要跟来访者共情嘛,我就听到他在楼道里大声说“张三呀,我已经定了一个麻辣香锅的电话,我们一块儿去啊。”你要知道他刚才在5分钟之前,还哭得稀里哗啦的,你就会觉得究竟哪一个是真的他呀?不好说。所以在这个地方碰见了存在主义的味道。人是不可以被界定的,他不可以用他悲伤的往事界定,也不可以用他成功的往事界定,人是不断被“讲”出来的。所以心理咨询确实有这么一个效果,通过“社会建构”,可以让来访者对自己有一个新的认识,“我是一个不一样的人了”,他就会活出不一样的人生来,很多时候根本不需要很多次,一次就够,只要你的方法对,你的心情对,那个人也对,就对了。这些年有很多Single session case,就是这个案例只做一次就够了。

  我曾经接待过一个个案,是医院男科大夫转诊过来的,被诊断为“心因性ED”,这个事儿对男人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他来的时候情绪很低落,不愿意说。我就等着他。他说话的声音,很娘,真的很像一个有问题的,我就问他,这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他说我以前不知道哎,结了婚以后。“你什么时候结婚的?”“差不多两个月。”“那你是怎么知道结了婚以后有这个病的?”“我看到我爱人我就发抖”。他看到爱人就躲,就怕她有要求,所以结婚之后他也没在家睡过觉,天天加班,一开始他老婆还觉得,好男人啊,太有事业心了,后来发现不对。他爱人对他印象很好,谈恋爱的时候没有婚前性行为,觉得这是一个负责任的男人,但结了婚以后也没有,就很难理解了。医生给他做了检查,但也没什么毛病。

  我就问他,“你愿意跟我讲一讲这个病为什么是‘心因性’的吗?”他说,“我其实可以的。”“你怎么知道你是可以的?”“我自己可以嘛。换个人也可以。”我说,“换谁可以?”然后他就跟我讲了一段尘封了很多年的往事。他有一个小学时暗恋的对象,暗恋到了极致的程度。在学校里面,只要他看到那个女生,他就看不到别人了。这男孩是一个三好学生,因为老师老表扬他,他可以做好事不留名,不值日也(主动)打扫卫生。他跟我讲,“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还给我发奖状,其实我是为了去捡起女孩子写错了的草稿纸,他会把它展开了收藏起来,一直收藏到来做咨询的时候。”深沉的爱啊。但他从来没有跟人家表达过。

  他很关注那个女孩子,女孩子结了婚,生了孩子,他也绝望了。家里人觉得他老是追求事业,耽误了结婚,就给他找对象,他心灰意冷,觉得随便找个人,只要是个女的就行。但是找了之后就发现过不了自己这关,觉得不能坑了人家闺女。

  然后他说,“咱是男人,咱得负责任。”请注意啊,之前他还在抱怨自己不是男人呢。我就问他,“你这个‘咱是男人要负责任’的观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他说“我从小就是这样的,我这个人直肠子,替人家出头,各种各样的事情,从来不撒谎,也不撒谎骗自己。”他做生意的,经常瞄准了就把底价告诉人家了,不过人家也不信。他就觉得这是一个美德。我们的主题就从“心因性ED”转到了“做男人要负责任”上。我问他,“你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男人,准备怎么处理现在面临的这个事儿?”“离婚。我已经想好了,我早就想好了。”

  我就列出了一系列的困难,说“你要跟她离婚,万一你老婆知道你是个负责任的男人,她不跟你离了怎么办?”他一一说了他的解决方案,可见他早就想过了。那为什么他不去实施呢?因为他会受到很多别的价值观的碰撞。在这个咨询过程中,他要做一个“负责任男人”的价值观被放大,将他过去、现在、未来的生活剪成了“我要对人家负责”这一点,他就可以去做。而且他真的去做了,而且也没啥事。他走的时候是昂首挺胸的,因为他对未来有了规划、有了希望。

  不管是力量还是问题,都是一个社会建构的结构。我们在咨询室里谈问题,是各种各样社会建构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在咨询室里,谈问题成了一个常态的状态了。我们要慢慢从这种社会建构出来的体制化的过程中把它生活化。生活化的咨询就应该是没有咨询师、也没有来访者,也没有咨询这回事。但不提心理做心理,不提治疗做治疗。大家觉得怎么可能?完全可能。

  佛教里面有一个说法,叫做“三轮体空”。布施的人、布施的东西还有接受你布施的那些人都是空的,就是你要从空性的层面去看助人行为,助人才不是一种交换。

  佛教讲缘起性空,就是一切都没有实体,因缘所生,因缘所灭。我们能够跟我们的来访者相遇、跟我们的学生相遇、跟我们的朋友相遇,是各种因缘和合而成的。关键在发心,你发什么样的心、发什么样的愿,咨询就可以往哪个方向走,我们在帮助人的时候如果发的是空性层面的愿,那么这种变化不需要你作出多少努力,他自己就会变。来访者是知道他的方向在哪里的,只是没有人跟他站在一起。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不是一个人,你从小到大,你所认识过、你所结缘过的一切人都会在你的心里面留下痕迹,他们不但会留下记忆,还会留下声音。他们会各自说着你应该怎样生活,当你出现冲突的时候不是你卡住了,是你内心的两种声音卡住了。其实人不是独存的,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很多人,就像一个社会一样。米歇尔·福柯说过一句话,“其实不是人在说话,而是话说人”,我们每个人都被各种各样的社会话语说着。只要让来访者在咨询室里让那些支撑他的话得到表达,然后赋予他力量,来访者的生活就会不一样。

  那么究竟谁在作主?没有人作主。社会建构的意思就是,没有人作主。苏轼写过一首诗,题目叫《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声音是从哪儿来的?从琴上来的还是从你的指头上来的?还是就是那个碰触?谁也不能作主。咨询师和来访者见面就像是这样的一个机制,就像一段音乐在不断地流淌着往前走,像没有目的地的旅行,不知道这段话会到哪里去,也恰恰是这种不知道创造了一种足够开阔的心理场,让来访者的故事,不管是悲剧还是喜剧,都可以灿烂地上演。都可以在你们的空间里呈现出来。

  《菜根谭》里面有句话,人要厚德,要能够包容所有人,怎么厚德呢?弘量,弘法的弘,量就是心量;怎样能够弘得了量呢?要广识,多学习、多见各种生活方式。广识、弘量、厚德,这是心理咨询的三部曲。来访者不管是什么样的人,你都要坐得住、听得进、说得出。好多咨询师做咨询坐不住,人家说一点什么事儿,自己就紧张得不得了。你怎么样才能坐得住?你要见过,如果你要见过比这个更惨烈的,不就坐得住了?

  但坐得住还不够。坐得住可能会轻视来访者的问题,还要“听得进”,尽管他讲的这些事儿你都听了N遍了,你还是能够像第一次听那样听。还要说得出来。有时候有些问题你不敢问,你为啥不敢问呢?因为你心里有答案,你担心,其实有很多担心都是多余的。

  不管是一个多么大的大师去做咨询,还是多么小的新手去做咨询,做咨询的时候都是靠着同一个东西,你的人格。你的训练究竟把你训练成了什么样的人,你是否具有滋养作用的人格,这才决定你的咨询是否生效。人本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

  “我做咨询主要就是靠人际关系,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我从来不指导来访者。”

  不要轻视了来访者。来访者看你比你看他要清楚得多哦,因为他没有受过心理学的训练。而你所受的训练都是有色眼镜,都是个框架,让你不能够完整地看待对面这个人。也正因为如此,叙事疗法的定义就是,没有好的咨询师是靠老师和教材培养出来的,好的咨询师都是来访者教出来的。你怎么被教出来的?就是来访者一天天地告诉你,你学的那些都不对。也正因为如此,你在来访者面前就不得不放下面具,以一种谦卑的心态去陪着,就够了。

  叙事疗法认为,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要去了解这个问题再告诉我们关于这个人身上的故事。我们不是专家,来访者才是专家,我们的工作就是让他知道他是专家,我们的来访者很优秀,但他不知道,我们就是让他看到他有多么优秀,而且还不能说。

  叙事疗法里的很多理念和中国传统文化都有默契,我们治疗完了不是说这个人就没有心理问题了,他的心理问题恰恰就是他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所以要全面地去看这个问题,叫观其全,知其通,你要知道它的脉络在哪里,然后取其宜,去找最适合他人生的东西。

【身边学心理咨询的人】相关文章:

需要心理咨询的人群11-11

学心理咨询的好处与坏处11-10

从小细节看穿你身边的人11-01

适合学编导制作的人09-11

适合学编导制作的人08-11

适合学编导制作的人08-09

2016心理咨询师测量学应试习题08-15

零基础的人怎么学韩语09-12

不同基础的人如何学美工设计08-09

给身边最爱的人感恩节祝福语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