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时间:2020-09-08 17:07:37 心理资讯 我要投稿

家长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家长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下文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觉得有用就赶紧收藏起来吧!

家长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一、降低自己的压力焦躁水平

  我之所以放到第一条可见它的重要性。因为如果我们的压力焦躁水平比较高,任凭我们有多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星星之火都可以燎原。

  我对这点感受特别深。记得儿子4岁那年,我先生海归回国,我公司又在变改系统中,工作加班加点精疲力尽。儿子一不“听话”,我马上来火,对儿子又打又骂、面壁、关黑屋,企图以这种方式教训制服儿子。记得一个周末的下午,收到老板的电话,系统出了问题,要我参加电话会议,几位电脑编程员和几个大老板都已在线上。平时我很注意不让儿子多看电视,那天,我把一大堆从图书馆借来的DVD 推给儿子,告诉他妈妈工作忙,自己看录像,不要来打扰妈妈。几个小时过去了,我们还在线上,这时儿子走进书房,可怜兮兮地说:“妈妈,我想我今天已经看了太多的电视了,我要你跟我玩。” 紧张的工作让我完全失去了理智,我大声对儿子吼道:“你没看到妈妈正在忙吗?” 可怜的儿子看到妈妈发火了,哇的一声哭了出来。这更让我火上浇油,我提高嗓子大叫:“哭什么哭!” (写到这里,我觉得眼眶湿润——可怜的儿子,是妈妈不好!)

  年龄小的孩子很缠人,也比较情绪化,一点小事,动不动就哭闹。带过小小孩的家长都知道,带孩子太让人身心疲惫了,上班可比带孩子轻松多了。再加上家务,所以每到星期五晚上我好像感到暴躁情绪已堵到了喉咙口,马上就要火山爆发了。注意到这个问题,我采取了一些措施去缓解自己的压力。

  照顾好自己

  每周末给自己2至3小时放松的时间,一杯咖啡加一本好书是我最享受的事。老公海归回来之后,每周星期六早上,我就把儿子扔给老公,自己去书店,一杯咖啡、一本书,一个小时之后,明显感到已经到了喉咙口的情绪在慢慢下降,然后在外面走走或商场逛逛。回到家,我有一种被充了电精神焕发的感觉,觉得又有足够的精力可以对付下一周了。而且很奇怪,精神状态好时,看儿子,怎么看怎么可爱,他的“不是”我好像也更能包容,有点“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感觉,发火点自然就高了。

  我觉得每周有2~3个小时属于自己的时间非常重要,大家可以选择做任何让自己放松的事,例如跑步、健身、做瑜伽、会朋友、美容、看书、逛商场等等。我老公喜欢打高尔夫,冬天滑雪,晚上有时跟朋友们打德州扑克。我很支持他去,他回来后情绪也好了很多。所以有兴趣爱好很重要,它对帮助调剂生活情趣、减轻生活压力、管理情绪有很大的作用。

  宾大教授Dr. KennethGinsburg 在PCE Club2015年年会上告诉家长们

  “你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就是照顾好自己。当你照顾好自己,你就是以身作则地示范一个有坚韧力的人、一个幸福、热爱生活的人、一个充满爱心的人、一个有生活意义的人的是怎样生活的。如果我们的全部生活都以孩子为中心,我们就会使自己的生活黯然失色、缺少情趣和追求,孩子也因此不会对他们的未来满怀憧憬和希望。”

  体贴对方,改善夫妻关系,减少家务压力

  老公海归期间找了个阿姨帮我打扫卫生、每天做晚餐。即使后来老公回美国了,我们还是保留阿姨每星期来一次打扫卫生,它对减轻我的压力有了太大的帮助,也给我更多的时间做我喜欢做的事,这是我认为最明智的“投资”之一。

  夫妻双方需要互相沟通,了解自己及对方的压力焦虑水平。多体贴对方,尽力帮助对方减轻压力。每星期都给对方放2~3个小时的假,让各自都有放松的时间,心情好了,家庭关系一定会有所改善。而和睦的家庭有益于改善每个家庭成员心情,由此减少发火的机率,从而走向良性循环。

  适当减少孩子的课外活动放慢生活节奏

  曾有一个妈妈告诉我,她几乎每天都在送两个孩子去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中,累的心力交瘁,自己连喘气的机会都没有,发现自己为一点小事就动不动发脾气,发完又内疚,自己会躲在车里哭。我建议她砍掉一、二个孩子的兴趣班,她说:“那些兴趣班都是孩子喜欢的啊,孩子是不同意砍的”。我告诉她:妈妈对一个家的气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不快乐的妈妈,很难有快乐的孩子。一个情绪不好有心结的孩子一定会影响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很多孩子的行动偏差,表面上是孩子表现不好,其实是孩子有情绪心结。没有良好的情绪管理的家长会影响亲子关系。权衡一下,砍掉一、二个兴趣班的利是否显而易见呢?另外也要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的身心健康也很重要,孩子在选择报兴趣班时也应该考虑爸爸妈妈的时间安排,全家不是都以孩子为中心转的。

  另外,如果孩子活动安排过满,没有足够闲暇的时间,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使得孩子易怒易焦躁。

  二、以发展的眼光看孩子的问题

  我们在想发火的时候就应该提醒自己是否对孩子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每个生物的成长都要遵循其自然规律,更何况人呢。我们回过头来看孩子的成长过程,孩子的很多我们当时认为是天大的问题,后来发现其实都不是问题,而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比如儿子在上幼儿园时,光早餐就需要半个小时,我和老公那个急啊,不断地催促:快点!快点!看到儿子还是那么不紧不慢的,我感到一把无名火直冲脑门。现13 岁的儿子,从起床到吃完早餐,15分钟搞定。回想来看这类的事太多了,很多烦恼和发火都是因为我不了解孩子身心成长的自然规律,而自找的。

  孩子大脑负责理性思维、逻辑判断、自控力的都还在发育之中,如果你要求孩子说走就走、说停就停、说做就做,你把孩子当机器人啦?因为没有一个孩子能做得到,甚至连我们大人也都不完全能做得到。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有什么理由无视孩子的身心发育局限性而去要求孩子呢?我们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已经是错了,我们因为孩子达不到我们不切实际的要求而发火就更错了,我们把发火的原因还归罪于孩子,我们是不是错上加错了呢?!

  记得国内一位很出名的节目主持人讲他小时候犯错被爸爸打的事,他说不管爸爸怎么打他让他认错,他还是不明白到底错在哪。

  孩子看事情毕竟与成年人不同。即使我们的要求是对的,我们也可以选择用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流的方式,把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分享给孩子,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去学习这些道理、在经历中去悟这些道理。

  我们经常发火是因为我们想:我都给他讲了这么多次了,他怎么还不能改呢?

  那我们问问自己,我们都知道发火不好,但这么多年下来我们又改了多少?我们都知道天天锻炼身体的好处,但我们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做为成年人的我们这么多年都很难去改掉一些坏习惯,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要求孩子在告诉他们几次之后就应该改呢?

  从“我知道”到“我能做到”是个质的飞跃,而这个飞跃需要以量变(很长的时间,很多的经历和感悟)做基础。如果我们没有做好打“长期战”的心理准备,我们就很难有耐心、有信心地坚持下去。

  做家长的责任不是命令和指责,是呵护、引导和帮助孩子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成长,让孩子按自己的人生节奏去成长。所以我们光有爱心还不够,还需要耐心、耐心加耐心。

  我是这样认为,只要儿子做的某件事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比如几天或几个星期,甚至几年)呈现出进步趋势,那么我就无需过份纠结此时此刻儿子的不足了。

  举个例,前几天儿子打篮球回家已经是晚上9点半了(平常这个时间应该上楼准备睡觉),说想吃点东西再上楼,一晃一个小时过去了,叫他上来时,他还高兴地告诉我他沒把iPad 拿上来,我表扬了他,给他一个拥抱,说声:“我爱你,晚安!”。假如我纠结于每次儿子是否严格执行制度,儿子晚了一个小时一定会让我抓狂。我很庆幸自己明智地选择了先者。

  孩子小的时候,制度可以稍微严点,让孩子知道我们的要求。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我们应给孩子更多的决定权,以调动孩子的积极主动性,即提供给孩子一个从“你要我做”到“我应该做”的思维转变的土壤。

  有时家长发火是因为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学习能力,对孩子的学习有过高的期望。

  举老公教儿子算术的例子吧。儿子一年级的时候,某一天老公也不知哪根筋抽了,突然说要教儿子加法。老公性子比较急,对自己对他人都高要求,我隐隐约约感觉到“大事不妙”。老公教儿子的第一阶段是1位数加2位数但不用进位,儿子都做对了,因为学校正在教,老公心情不错,表扬了儿子几句。第二阶段是1位数加2 位数,这次要进位,尽管学校还没教,儿子努力了一把,也学会了。老公兴致勃勃乘胜追击,开始了第三阶段,2位数加2位数需要进位,儿子明显有点吃力了,老公解释了几次,口中流露出稍有不耐烦,儿子糊里糊涂地过关了。

  第二天,老公又把儿子叫到桌前,叫儿子把昨天新学的再做一遍,儿子完全不记得了。”你昨天不是会吗,今天又怎么不会了?“ 老公有点生气了,然后涛涛不绝地用了20多分钟从各个角度阐述”数学原理”,儿子呆呆地望着老爹,看得出小家伙的脑子已停止转动了。老公继续加大难度,给出了更多位数的加法,并告诉儿子如果搞懂了数学原理,就可以举一反三,会了2位数的加法就应该会5位数的加法,做完加法之后可用减法来验证是否加对了。看着儿子那呆若木鸡的表情,知道儿子已经腾云驾雾了,儿子加法加到一半又开始用减法。老公忍不住大声吼”你怎么这么笨!“ 儿子哭了起来。

  唉,做家长真是一门学问,每个家长都走过弯路。如果家长没有耐心,请不要教孩子,因为你一定会发火。不是孩子笨,是因为你沒有找到那把让孩子开窍的钥匙。如果你发火是因为超前教育而孩子学了多次都没学会,请遵循孩子生长的自然规律。一个孩子在超前教育中学几天甚至几个星期的题,以后在合适的时候花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就会的,何苦为难孩子又苦了自己呢。

  当我们纠结于眼前问题时,想想20岁的他(她)还会这样吗?一个没有特殊学习障碍的20岁的年轻人,没有不会加法的吧?以发展的眼光看孩子,眼前的问题将不是问题,这样想是否会释然了很多呢?

  三、问自己:这件事真的这么严重吗?

  《Raising Our Children Raising Ourselves》(中文书名《完美的教养》)的作者娜奥米·阿尔多特在书中指出:

  “孩子是引爆你愤怒的导火线,而不是给你产生愤怒的原因。他不应该对你的情绪负责。孩子的行为启动了你内心的程式,要求你依照它编排的内容去做,虽然这个自动发生的反应,你无法选择,但是你可以选择不遵从它的指示。你可以倾听自己的内心,排除冲动,以便更好的关心孩子,不受习惯反应的干扰。

  家长们常常打电话给我,因为孩子的行为让他们不知所措,他们很想做出和善的反应,却发现自己无论如何也做不到。

  是我们的思想妨碍了我们去理解孩子,让我们找不到合适的应对方法。孩子的行为没有对错,他们仅仅是情感和生理需求的表现,或者是天真的游戏,然而,当我们的思想立刻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评价时,我们的反应并非来自孩子,而是来自我们自己对孩子行为的解释。

  我们的头脑总是把问题复杂化,比如,一个小孩从妹妹的手中拿走的玩具,这时家长的脑海里也许会想起一个声音,指责孩子无情或粗鲁。可是在孩子自己看来,这只是一个单纯的动作,也许他觉得好玩,想要这个玩具,而且他还没有建立起照顾妹妹的意识;也许他想看看妹妹的反应,也许他想吸引你的注意力。客观地观察孩子,不要武断地给他贴上标签,也不要过度分析,这样你就可以做出积极而平和的反应。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很多时候孩子只是本能地表达他们的基本生理需要,而我们过度分析的结果把我们推向气愤。

  我也有过这种经历。平时儿子都吃一种意大利粉,一天我想换个花样,就自做主张改变了意大利粉做法,晚餐把饭端上来的时候,还对自己的创意很得意,满心欢喜地想儿子一定会很喜欢。谁知儿子看了碗里的意大利粉说:“这是什么?” 吃了两口,放下筷子说:“真难吃。你为什么不先问我?我不要吃。”起身就走。

  老公在旁边说:“妈妈也是为了你好,想多变些花样。”我当时的感觉是我辛辛苦苦在厨房忙,你还不领情、不知道感恩,感觉到火在上升,潜意识真想把那碗意大利粉扣在儿子头上。但另一个声音在告诫自己:冷静、冷静,假如我真的做了那个愚蠢的举动,这一辈子都会后悔的。我用几秒钟整理了情绪,说:“哦,你不想吃这种做法,那妈妈今后改变,前先征求你的意见。不过如果今晚你不吃的话,我没时间再做了,你自己在冰箱看看有什么可吃的。”

  在情绪激动时,我们很容易把事情的严重性扩大化,动不动就把孩子的埋怨上纲上线到道德的层面。我们看到的其实不是事情的`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不正确的翻译和假想。这种思维方式只能让我们火上加油。

  我接受了儿子的情绪,但并没有再去做另一份晚餐。因为我希望儿子也需要尊重大人的时间。我曾经分享过,我儿子的性格是对任何新东西都有较长的适应过程。比如,他现在还在穿他5年前穿的那套睡衣,虽然又小又旧,他坚持不换新的;对于喜欢的作者,他几年都在来来回回地读这位作者的那几本系列书籍。关于饭菜一事,我后来回想了一下,儿子也确实告诉过我不要随便改变饭菜,要改也得征求一下他的意见。他说他并不介意来来回回就那个几道菜。

  我事后也与儿子沟通了一下怎样以尊重的态度来表示自己意见的交流方式。比如他可以用心平气和的语气说:“妈妈,谢谢您为了我吃上新的饭菜而尝试新的做法!但我告诉过您,变之前最好征求一下我的意见,好吗?”

  给孩子演示正确的交流方式

  PCE Club 2015年年会特邀演讲嘉宾: 宾大医学院儿科教授、著名作家Dr.Kenneth Ginsburg在年会上告诉家长们:

  “告诉孩子什么是错的不能帮助他们,但是给他们演示什么是对的却很有用。”

  我们往往爱告诉孩子错在哪里,但并没有给孩子演示对的方式又应该是怎样的,这是很多家长容易犯的错误。相反,把孩子做的不足的地方以演示对的方式告诉孩子,是一种积极、有建设性意义并且让孩子更容易接受的交流方式。孩子不仅通过事情学到了终身受益的东西,而且通过此事加深了家长与孩子之前的了解、加强了亲子关系。因此,这种以接受情绪、心平气和、通过交流就事论事处理问题来帮助孩子成长的方式逐渐也形成了我家每个成员的交流习惯。

  分享一件事:儿子每晚把碗放到洗碗机里冼碗,从一开始不大愿意到现在每天自动自觉,已经坚持了好多年了。刚开始那一、二年,儿子需要我提醒。当然,偶尔几次虽然儿子忘了,我自己也就洗掉了,然后提醒儿子下次记得。几天前的一个早上我发现儿子把碗盘放进洗碗机里但忘了洗。我叫儿子下楼,告诉他这个情况。他看了一下,说了声“哦”,就转身想离开。我马上叫回他,说:“唉,你还没洗碗呢?”

  老公在旁边说:“你要学会负责任,这样你才会有信赖度。” 虽然老公说时心平气和,可是儿子听了有点不爽,关洗碗机时动作比较鲁莽。老公终于怒火大冒,凶狠狠地批评了儿子一大顿,批评儿子态度不好,没有责任心,没可信赖度。

  这件事后我与儿子交谈了半个多小时,儿子话本来就不多,很多回答都是“我不知道”,非常不容易从儿子嘴里掏出东西来。但我依然耐心地、不加评判地、以问话的方式一直鼓励儿子讲出他的想法,然后就是倾听。儿子终于告诉我,他认为这么点小事,老爸那种说教并上刚上线的方式让他感到有点烦人。

  我告诉儿子,爸爸妈妈很爱你,爸爸妈妈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一定会犯很多错误,希望你能告诉我们你的真实想法,这样可以帮助爸爸妈妈了解哪种是你认为合适你的交流方式。最终目的是希望每个家庭成员都愿意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使家庭有个互相关爱的和谐气氛。

  我问儿子:“你觉得妈妈这种谈话形式如何?”儿子答:“Good”。我又问儿子:“在你觉得爸爸让你感到烦人的时候,你为什么当时不告诉爸爸你的感受?”儿子答了一句“告不告诉他没什么区别。”

  我问:“什么意思?” 儿子答:“告诉他,他也不会改。”儿子这一句把我推进了沉默。

  说心里话,对儿子这个年纪的孩子能天天帮助家庭做家务,并基本无怨言地做了这么多年这件事,我还真为儿子感到骄傲,并经常告诉儿子,他在这点比很多同龄人做得都好,他应该为自己感到自豪。孩子偶尔忘了做一件事,提醒一下就好了。谁没有忘了事儿的时候?!有必要提到责任心、可信赖度这个层面吗?

  这真的反映了孩子的道德水平吗?

  前几天一位家长告诉了我一件她儿子让她担忧的事:一天开车带儿子出去,路上遇到了一个人违章驾车。儿子说了句类似“这种人就应该被车撞死”之类的话。这位家长觉得儿子“不善良,他怎么可以说出这样的话。”

  我回复她:关于你儿子说的,你有没有仔细问他的意思?我想他的意思会不会是“那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只能自食其果了”?如果是的话,这句话话本身并没错啊。有时孩子说一句话,家长没有去倾听、去了解孩子到底怎么想的,就凭借自己的理解和猜测,主观地去判定孩子的想法,比如你用“孩子不善良”的思想先入为主去猜测孩子。我想你应该了解自己的儿子,他不会是那种不珍惜他人生命的孩子吧?

  这又回到娜奥米·阿尔多特在书中指出的“当我们的思想立刻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评价时,我们的反应并非来自孩子,而是来自我们自己对孩子行为的解释。我们的头脑总是把问题复杂化。客观地观察孩子,不要武断地给他贴上标签,也不要过度分析,这样你就可以做出积极而平和的反应。”

  再举了例,儿子3、4岁左右的时候,从超市回家,发觉他拿了商店的棒棒糖。孩子这样的行为,很多家长就会认为孩子不诚实,严加惩罚孩子,希望孩子记得这个教训。但我认为这么小的孩子根本还没有偷东西的概念,只是出于“想吃”这个生理本能。孩子的这种行为当然是错的,但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我们对这件事的处理方式,我们是让孩子记住我们的愤怒?还是教孩子通过这件事学到什么做人的道理?我心平气和地告诉儿子,店里的东西是需要付钱买的,不能随便就拿回家。我领着儿子回店里把棒棒糖还给店里了。

  推荐给大家一本书《E Is for Ethics: How to Talk to KidsAbout Morals, Values, and What Matters Most》 by Ian James Corlett. 这本书共有26篇,毎一篇都用孩子的小故事来教孩子一个道德观念,比如其中有诚实、责任、公平、尊重、信任、友好、正直、忠诚等。这本书很适合10岁以下的孩子读。儿子小的时候,我经常跟儿子读这本书,有时还会结合当天儿子的一些行为。因为这本书是以小故事的方式传递做人做事的道理,孩子更容易吸收,比我们的大道理好多了。

  红绿灯方法

  有些家长之所以发火点低,有时一天会发几次火,是因为没有分清事情的主次,把小事当大事看待,难怪动不动就发火。

  Dr. Janine Walker Chaffrey是《Drive: 9 Ways to Motivate Your Kids to Achieve》一书的作者,她教给家长一个把事情分为“红灯,绿灯,黄灯”三大类的概念。

  红灯:非常重要的事,比如安全、道德方面的事,家长一定要把关。

  绿灯:指小事,让孩子自己做决定,有时也可发表看法、提醒一下。

  黄灯:剩下大部分事都属于黄灯,对于属于黄灯的事儿,家长可以经常与孩子沟通,提供信息及有可能的自然结果,有时也定些规则,但要给孩子一些体验自然结果及走弯路的机会。

  结合我家的情况:

  我家红灯的例子:比如要尊重他人、帮助做家务、骑自行车一定要带头盔等。

  我家黄灯的例子:比如玩电子游戏。

  我家绿灯的例子:比如房间比较乱、字写不好看、拼字有错、小时候吃饭掉在地上、砸碎了碗、洗衣服的时间自己定、穿什么衣服、青少年时想留什么发型,虽然我也许不一定喜欢,但我不会反对,因为我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

  比如儿子有时冷天也穿很少的衣服,我提醒他到门外感受一下温度,但穿什么衣服是他的事,冷又不冷在我身上,我瞎操什么心。

  再比如洗衣服,11岁开始自己洗衣服,有时他忘了洗,就从篮子里把脏衣服拿出来穿。有时连穿几天的脏衣服,才自己决定去洗。我一开始还时不时提醒他,后来我决定这不是我的事,一定要他认为照顾自己的生活是他的责任。就这样咬着嘴唇把快要说出来的话硬给吞了回去了。要求儿子洗衣服是红灯,但他什么时候洗属于绿灯。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有些家长那是红灯的事,在我这也许就降级为黄灯甚至绿灯。属于绿灯的事都是小事,根本不值得操心,更不要说发火了。建议大家把经常发火的事记录下来,然后按红灯、绿灯、黄灯来分类,看你是否把很多属于绿灯的事都升级到黄灯甚至红灯。如果事情不分主次轻重,很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经常发火才怪了呢。

  事情轻重不一样,我们的对策也应该不一样。


【家长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相关文章:

如何管理自己的负面情绪09-22

企业总裁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10-08

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09-22

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09-25

职业经理人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08-26

如何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10-13

如何控制自己愤怒的情绪09-25

如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09-25

如何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09-25

如何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