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心理危机预防小知识

时间:2022-04-29 10:49:08 心理资讯 我要投稿

常见的心理危机预防小知识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在遇到了突发事件或面临重大的挫折和困难,当事人自己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自己的资源和应激方式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反应。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常见的心理危机预防小知识,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常见的心理危机预防小知识

  常见的心理危机预防小知识

  (一)什么是心理危机

  精神医学范畴的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帮助其处理迫在眉睫的问题,使之尽快摆脱困难、恢复心理平衡、安全度过危机。

  (二)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

  (1)防止过激行为,如自伤、自杀或攻击行为等。

  (2)促进交流,鼓励当事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鼓励其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提供适当建议,促使问题解决。

  (3)提供适当医疗帮助,处理昏厥、情感休克或激动状态。

  (三)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

  (1)迅速确定要干预的问题,强调以目前的问题为主,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2)必须有其家人或朋友参加危机干预。

  (3)鼓励自信,不要让当事者产生依赖心。

  (4)把心理危机作为心理问题处理,而不要作为疾病进行处理。

  (四)引起危机的常见原因

  对于大学生来说,产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有:

  1、成绩连续下降;

  2、学习、生活、行为反常且延续时间过长(2至6周);

  3、突发性的应激事件或长期的压力情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4、亲人、恋爱、成绩、奖励等重要需要面临危机或丧失;

  5、家庭经济条件差造成的较大心理压力;

  6、不能及时疏导心理压力而造成的极度压抑;

  7、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而产生的巨大落差;

  8、对教学、管理的极度不满。

  (五)什么时候需要专家的帮助?

  1、心情非常压抑、没有起伏达两周以上,个体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致。

  2、反复出现自杀念头或是已经打算自杀。

  3、伴随下列状况的抑郁:对从前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社会退缩、对未来绝望、注意力涣散、筋疲力尽;缺乏食欲、内疚、异常迟缓、早醒。

  4、在一个月内有四次或四次以上惊恐发作。

  5、由于焦虑而回避购物、上班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日常活动。

  (六)常见心理危机及干预

  1、躯体疾病时的心理反应:

  (1)急性疾病时的心理反应如下:

  ①是焦虑,病人感到紧张、忧虑、不安。严重者感到大祸临头,伴发植物神经症状,如眩晕、心悸、多汗、震颤、恶心和大小便频繁等,并可有交感神经系统亢进的体征,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面色潮红或发白、多汗、皮肤发冷、面部及其他部位肌肉紧张等。

  ②是恐惧,病人对自身疾病,轻者感到担心和疑虑,重者惊恐不安。

  ③是抑郁,因心理压力可导致情绪低落、悲观绝望,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言语减少,不愿与人交往,不思饮食,严重者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

  (2)慢性疾病时的心理反应:

  ①是抑郁,多数心情抑郁沮丧,尤其是性格内向的病人容易产生这类心理反应。可产生悲观厌世的想法,甚至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

  ②是性格改变,如总是责怪别人、责怪医生未精心治疗,埋怨家庭未尽心照料等,故意挑剔和常因小事勃然大怒。他们对躯体方面的微小变化颇为敏感,常提出过高的治疗或照顾要求,因此导致医患关系及家庭内人际关系紧张或恶化。干预原则为积极的支持性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以最大程度减轻其痛苦。

  2、恋爱关系破裂

  失恋可引起严重的痛苦和愤懑情绪,有的可能采取自杀行动,或者把爱变成恨,采取攻击行为,攻击恋爱对象或所谓的第三者。干预原则为与当事者充分交谈,指出恋爱和感情不能勉强,也不值得殉情,而且肯定还有机会找到自己心爱的人。一个人不仅仅爱一个人,也不仅仅被一个人所爱。同样,对拟采取攻击行为的当事者,应防止其攻击行为。指出这种行为的犯罪性质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既要防止当事者自杀,也要阻止其鲁莽攻击行为。一般持续时间不长,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劝告可使当事者顺利渡过危机期,危机期过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当事者可能认为对世界上的女人(或男人)都不可信,产生很坏的信念,但这不会严重影响其生活,而且随着时间的迁延会逐渐淡化。

  3、亲人死亡的悲伤反应(居丧反应):

  与死者关系越密切的人,产生的悲伤反应也就越严重。亲人如果是猝死或是意外死亡,如突然死于交通事故或自然灾害,引起的悲伤反应最重。

  (1)急性反应:在听噩耗后陷于极度痛苦。严重者情感麻木或昏厥,也可出现呼吸困难或窒息感,或痛不欲生呼天抢地地哭叫,或者处于极度的激动状态。干预原则为将昏厥者立即置于平卧位,如血压持续偏低,应静脉补液。处于情感麻木或严重激动不安者,应给予BZ使其进入睡眠。当居丧者醒后,应表示同情,营造支持性气氛,让居丧者采取符合逻辑的步骤,逐步减轻悲伤。

  (2)悲伤反应:在居丧期出现焦虑、抑郁,或自己认为对待死者生前关心不够而感到自责或有罪,脑子里常浮现死者的形象或出现幻觉,难以坚持日常活动,甚至不能料理日常生活,常伴有疲乏、失眠、食欲降低和其他胃肠道症状。严重抑郁者可产生自杀企图或行为。干预原则为让居丧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用BZ改善睡眠,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对自杀企图者应有专人监护。

  (3)病理性居丧反应:如悲伤或抑郁情绪持续6个月以上,明显的激动或迟钝性抑郁,自杀企图持续存在,存在幻觉、妄想、情感淡漠、惊恐发作,或活动过多而无悲伤情感,行为草率或不负责任等。干预原则为适当的心理治疗和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治疗。

  4、重要考试失败

  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的考试失败可引起痛苦的情感体验,通常表现为退缩、不愿与人接触,严重者也可能采取自杀行动。干预原则为对自杀企图者采取措施予以防止。发生这类情况的大多是年青人,可塑性大,危机过后大多能重新振作起来。

  5、晋升失败

  偶有自杀或攻击行为,主要是对将来感到悲观或觉得无脸见人,有时因愤懑情绪导致攻击行为,如认为自己的晋升失败是由于某人作梗所致,因而对其施行攻击或凶杀。干预原则为防止自杀和攻击行为,与当事者进行充分交谈,让其发泄自己的愤怒情绪,并给予适当的劝告。

  职场人士的3大心理危机

  危机一:工作依赖症

  工作成了生活中唯一,由于长期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造成一离开工作环境便觉得不适应。通常只有在工作的时候才会觉得自己很充实,认为自己只有在工作上得到承认才有存在的价值,其实这是对周围环境缺乏安全感和不自信的表现。

  危机二:“强迫症”

  因为别人觉得自己不同凡响,所以剥夺自己犯错的权利,她们对自己要求颇高,也严格要求别人达到她们的水准,根本不能接受工作中的错误。她们总是要求自己与部属“更多、更快、更好”。结果,部属被拖得精疲力竭,纷纷“跳船求生”,留下来的人则更累。

  危机三:情感隔离

  所处的高位,常使她们难以找到可以倾诉和求援的知心朋友,大部分时间处于“情感隔离”状态,负性情绪难以排解,内心的寂寞、压抑在一天天积累、蔓延。

  心理危机的后果

  心理危机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并非疾病或病理过程。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经历危机。由于处理危机的方法不同,后果也不同。一般有四种结局:第一种是顺利渡过危机,并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方法策略,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第二种是渡过了危机但留下心理创伤,影响今后的社会适应;第三种是经不住强烈的刺激而自伤自毁;第四种是未能度过危机而出现严重心理障碍。对于大部份的人来说,危机反应无论在程度上或者是时间方面,都不会带来生活上永久或者是极端的影响。他们需要的只是有时间去恢复对现状和生活的信心,加上亲友间的体谅和支持,能逐步恢复。但是,如果心理危机过强,持续时间过长,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出现非常时期的非理性行为。对个人而言,轻则危害个人健康,增加患病的可能,重则出现攻击性和精神损害;对社会而言,会引发更大范围的社会秩序混乱,冲击和妨碍正常的社会生活。如听信传言,出现超市抢购,哄抬物价,犯罪增加等。其结果不仅增加了有效防御和控制灾害的困难,还在无形之中给自己和别人制造新的恐慌源。

  心理危机的影响因素

  个体危机反应的严重程度并不一定与事件的强度成正比,也就是说个体对危机的反应有很大差异,即相同的刺激引起的反应是不同的。比如对待 SARS,有的人平静坦然,镇定自若,善于应付;有的人无所适从,惶惶不可终日。危机反应程度到底受哪些因素影响呢?个体的个性特点、对事件的认知和解释有关、社会支持状况、以前的危机经历、个人的健康状况、干预危机的信息获得渠道和可信程度、危机的可预期性和可控制性、个人适应能力、所处环境等都会影响危机反应。

  心理危机的调整方法

  1、自身的心理因素:有所成就的中年女性,她们对自己往往有着比一般人更高更完美的标准,一旦遇到某种挫折,即自己那种“高标准、严要求”目标未达到就会有很重的失落感。而此时她们好强的个性,又使她们往往难以找到可以倾诉和求援的知心朋友或者根本就不愿向别人暴露自己软弱的一面,这就使负面情绪难以排解。

  2、自身的'身体因素:中年女性正面临着更年期的问题,身体上的变化会引起心理和情绪上的不稳定。

  3、外界的客观因素: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竞争激烈的事业使中年妇女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对于中年女白领来讲,要警惕自己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不断进行自我调整显得尤为迫切。您不妨试试这样做:

  1、面对社会竞争务必量力而行。

  “人到中年万事休”显得消极悲观,“人到中年万事忙”亦似有不妥。忙要有个“度”。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社会竞争是无穷尽的,对人的时间、精力及综合素质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和估计,凡事尽力而为,保持一定的弹性,否则超负荷的运作必将导致疲于奔命,结果将会是积劳成疾,甚至壮志未酬身先衰。

  2、处理好事业与家庭的关系。

  事业与家庭并非不相容,很多名人就处理得很好。如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可谓是日理万机,可家庭还是搞得井井有条。故不可认为自己事业上出了名就可以少承担家庭义务和责任。应该了解,无论在外是多么重要的社会角色,在家庭中仍是普通一员,有责任担负起家庭成员的义务。

  3、要注意调整心态。

  人活在世上就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紧张刺激或矛盾冲突,面对这些刺激和冲突,除努力使自己保持豁达、宽容之心外,还要将内心的失衡加以调整。调整的方式一是通过努力工作,积极生活促进心理平衡;二是通过暂时脱离不良环境(如外出学习或旅游),开展体育活动等来转移注意力,从而达到缓解内心矛盾冲突的目的。

  4、要经常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

  如碰到不顺心的事,不要闷在心里,要善于把心中的痛苦和烦恼倾吐出来,把消极情绪释放出来。社会的前进,要求中年女白领具备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具有坚强的毅力和个性,才能经受住各种挫折与磨难。所以,应该积极培养自己健全的个性,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奋发向上、乐观豁达的精神风貌,使其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阴影中,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在中国的古语中,众所周知的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你认识到了你所承受的压力的强度和种类,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就已经钉住了压力的七寸。

  压力本来是一个物理上的词汇,比如气压、水压、风压……推广开来,医学上有血压、脑压、颅内压等,多属于专业领域,不料如今风云突变,压力成了高频词。

  生活有压力,经济有压力,学业有压力,晋升有压力,人际关系有压力,情感世界有压力,婚姻也有压力……人们的交谈中,无不涉及林林总总的压力。压力已经像打翻了的汽油桶,弥散到现代人生活的各个领域,散发着浓烈的气味。我们躲不胜躲,防不胜防,不定在哪个瞬间,就燃起火焰。

  其实,适当的压力,是保持活性的重要条件。如果空气没有了压力,我们的呼吸就会衰竭。如果血液没有了压力,我们的四肢就会瘫痪,如果水管子没有了压力,那结果之伤感是任何一个住在高层楼房的人士都烂熟于心的,你将失去可饮可用的清洁的水。20世纪的石油英雄王铁人也说过———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不进步的豪言壮语。

  只是这压力需适度,比如冬日里柔柔的阳光照在身上,这是一种轻松的压力,让我们温暖和振奋。设想这压力增加十倍,那基本上就成为了吐鲁番酷热的夏季,大伙只有躲到地窖里才能过活。假如这压力继续增加,到了一百倍一千倍的强度,结果就是焦炭一堆了。

  现代人常常陷于压力构建的如焚困境之中,也许是某一方面的压力过强,也许是许多方面的压力综合在一起。如是后者,单独究其某一方面的压力,强度尚可容忍,但积少成多日积月累,细微的压力堆积起来,就成了如山的重负。金属都有疲劳的时候,遑论血肉之躯?如果不减压,真怕有一天成了齑[jī]粉。

  人们常常把读书称作“读闲书”,说的是人有了闲暇,才能静下心来读书,我建议忙人更要读书。你有必要在百忙之中再添一忙,那就是抽出时间读读有关压力的书。读完之后,百忙也许就缩减成了七十忙或五十忙,你就有了喘息和伸展腰肢的时间。

  寻找压力的种种成因,为扑朔迷离捉摸不定的压力画像,澄清了我们对压力的模糊和迷惘之处,让折磨我们的压力毒蛇从林莽之中现形,让我们对压力的全貌和运转的轨迹,有较为详尽的了解。中国的兵法上有句古话,叫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你认识到了你所承受的压力的强度和种类,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就已经钉住了压力的七寸。

  我们如果深陷压力之中没把发逃脱,每天忙到昏天黑地,忘记了自己的生日和家人的团聚,忘掉了自己如此辛辛苦苦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果你想改变,就试着了解压力吧。当你明白了压力的起承转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之后,你的呼吸就会轻松一点,胸中的块垒也会松动出些微的空隙。坚持下去,持之以恒,那么也许在某一个清晨醒来的时候,你就会冲出压力的重围,轻松地飞翔起来。

  美国大学表示,对工作感到疲倦和抑郁会有很大的关系。研究者对5000多名教师进行了调查,发现存在工作倦怠感的人群中,有90%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63%的人存在非典型性抑郁症的症状。

  5年前,小孟来到北京,在一家通讯公司做销售。他满怀梦想,一心往前冲,不怕艰难险阻,好不容易从业务员干到经理,薪水涨了好几倍。但这一年来,他感觉自己越来越难做到当初那种“从零开始”的坦然。迫于业绩压力,他每天都处于极端焦灼的状态。“稍遇不顺,我的逃避情绪就滋生出来,特别不想上班。尤其到了晚上,我的脑子里就会像过电影一样,把白天遇到的挫折重演一遍,后来必须靠安眠的药品才能入睡。”小孟还发现自己对很多事情都渐渐丧失兴趣,就连发工资时的欣喜感都找不到了。在朋友的建议下,小孟来到我院就诊,被诊断为中度抑郁。

  分析与建议:小孟的初期表现是典型的工作倦怠:时常感觉工作很累,压力极大;缺乏冲劲和动力,总是被动完成自己分内的事,其他事情多一点也不会碰;对事业不再热心和投入,怀疑工作的意义;认为自己能力不够,难以胜任工作等。工作倦怠持续发展就会将压力感转移到情绪上,比如易激惹或情绪低落,工作兴趣减退,进一步发展将出现生理障碍,如长期失眠、多梦、嗜睡、食欲过好或过差以及性功能障碍等一系列身心障碍。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最新研究表明,工作倦怠与非典型性抑郁症之间存在联系。研究者对5000多名教师进行了调查,发现存在工作倦怠感的人群中,有90%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63%的人存在非典型性抑郁症的症状。非典型性抑郁症的症状包括:对现实的或潜在的积极事件出现心境好转;食欲、体重或睡眠显着增强;上下肢沉重似灌铅样感觉;对拒绝的敏感性增强,仇视他人或故意放弃重要的责任等。

  我们如果感觉到自己出现早期的职业倦怠表现,就要尽早加以自我缓解。首先要和身边人加强沟通,同时转变自己的心态,多些积极的自我暗示和自我肯定。其次,面对批评,脸皮要“厚”,不要将其视为思想负担。再次,别轻易给自己贴上病的标签,以免无端增加心理负担。最后,多在阳光充足时进行户外运动。如果工作倦怠长期得不到缓解,还出现兴趣缺失、心情低落、快感缺失等抑郁症的表现,此时一定要及时到专科医院就诊。

【常见的心理危机预防小知识】相关文章:

夏季幼儿常见疾病的预防小知识08-12

儿童夏季常见病预防小知识08-13

夏季幼儿常见病预防小知识08-12

夏季常见传染病预防小知识08-07

夏季幼儿常见疾病预防小知识11-15

常见幼儿心理健康小知识10-31

危机管理小知识08-23

夏季幼儿常见疾病的预防小知识201708-14

夏季幼儿常见疾病预防小知识201708-10

春季常见传染病预防小知识2017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