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学了心理知识会怎么样

时间:2020-11-07 11:34:17 心理资讯 我要投稿

如果你学了心理知识会怎么样

  你学了心理知识,将会怎么样?

  学习心理学知识,并不是让你去挖童年的痛苦,并把现在的不如意和童年的痛苦联系起来,如果这样做,就是自我逃避。

如果你学了心理知识会怎么样

  学习心理学的知识,让我活得更清醒了,不仅让我可以更好的感受当下的快乐,同时痛的时候,也体会得更清醒。学习心理学之后,我开始接纳自己的痛苦,如同接纳幸福,没有像从前那样想方设法去避开痛苦。

  为什么?

  给你讲个罕见的病症吧。这世上有极少数的人患有先天性无痛症,这是一种遗传性感觉自律神经障碍。此疾病类型的患者痛感的传导受到阻滞,即丧失了痛觉,但智力及冷热、震动、运动感知等感觉能力则发育正常。患者完全丧失痛觉,也就是对有害刺激丧失了警觉,无法对痛觉作出正常反应以避开危险,因此他们很容易受伤而不自知。虽然感受不到身体的痛,但他们内心难受程度不亚于我们生理上的痛。

  所以,你瞧,痛苦其实也是对我们的一种保护。

  Q:经过几年心理学知识熏陶,你有多清醒?

  A:还是有很多盲点。我能看到的,只是现阶段水平可以看到的层面。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值得耐心去阅读。接触心理学之后,我发现自己就是本需要读一辈子的书。这一页页的读下去也是我认识自己的过程,老师说:认识自己需要最大的智慧。而现在的我还不够智慧,离最大的智慧还很远。

  Q:学了心理学知识,就一定能够把自己的生活过好吗?

  A:不一定。心理学知识确实对我们的生活有所帮助,能够让我们的幸福感得到提高,但是记住知识,和真正内化吸收知识是不一样的。古往今来,很多“道理”确实好,大家也都知道,都了解,遇到什么事可以说一大堆“大道理”,但自己真正遇上时,有多少人能够去践行“大道理”?

  这也就是很多人即便学习了积极心理学,生活却依如从前,幸福感没有多少改变。太多人以为自己知道了幸福的方法,就会幸福,其实不是的,如果我们不真正在自己生活当中去运用,一切为零。

  Q:目前为止,你因为心理学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A:心态的转变吧。以前总觉得自己这辈子一定要做出点什么成就,一定要多么优秀才算没白活。后来,慢慢接受自己这辈子基本上就是个普通人这个大可能。现在更在乎当下,不像几年前,总焦虑着未来,担心着婚后会怎样,害怕着未来的婆媳关系,甚至焦虑多年后和丈夫的关系会怎样,而事实是我还没有结婚。

  现在回想,曾经带着那么多担心和恐惧,如何能走的轻松?

  前段时间,我坐公交去赶班车,心里很担心错过最后一趟车。每每遇到红绿灯,公交停下,我心里都十分焦急,不时看手表,指针每动一下,都会加速我的慌张。

  忽然,我意识到自己的担心都是多么的无用,因为不管我怎么急,车也不会因此而快一点,反而我的急,让我容易出错。是什么东西促进了我的焦虑?

  手表!想到这点之后,我立马摘下手表,放进包里。一下子,脑袋里那个不断催促的声音消失了。那一刻,我便在想,手表这东西不就是我们人类自己发明的吗?一开始发明手表的目的,和现在我们使用手表的目的,好像大不相同。明明一开始,它只是计时工具,现在我们反而被其挟持,被催着,赶着。

  再仔细一想,真的是钟表这类计时工具套住了我们?

  不,是我们自己套住了自己。就像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不自觉得把自己套住而不自知。解铃还需系铃人,能够解开套子的,也只有我们自己。心理学在解套的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是我们的解套工具,也给予我们解套思路。

  Q:那我们自己学了心理学知识,心理咨询师还有什么用?

  A:我们自己看到自己的症结,难免主观意识更多些,而心理咨询师会更客观,他们会引领我们去看到不一样的东西,看到我们自身的盲点,这些盲点很可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故意压制的东西。我们自己去面对它们的时候,可能很害怕,怯懦,但是有了心理咨询师的陪伴与积极关注,让我们觉得这一路不孤单,内心也更有力量,更有勇气。

  没错,面对自己需要最大的勇气。

  会做饭的男人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What do women think of men who can cook?在女性眼里,会做饭的男人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想我可以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有幸认识这些人。

  我的弟弟和我的两个好朋友都很擅长做饭,所以我将以他们为原型来回答。

  在我回答之前呢,我想提一下我自己。我算得上是一个极度偏执的人,因为我很爱吃。我就是个吃货(素食),我的味蕾从未被满足过,并且7×24小时不间断的寻找美食。然而,我自己对下厨一无所知,甚至麦琪面都下不好。好了,接下来让我来开始回答,在我看来男人会做饭是怎样的。

  1.他们对很小的细节感兴趣

  大部分人去餐厅时会怎样做?好吧,我来告诉你我一般怎么做。要么根据我自己喜好点几种特定成分的菜(例如奶酪),要么心情好的时候,根据菜单上的图片来点一些新菜式。是的,这就是我点菜的水平。现在当我和我弟或者喜欢做饭的朋友一起出去时,他们会这样做:大声念出菜名,同时也会念出它包含些什么(无论菜名后面的括号里写的是什么)。他们会尝试想象一下如果自己做出来会是什么味道。如果他们还不满足于念出菜名,有可能还会叫来服务员,询问各种细节,比如制作的过程,那道菜通常要提前准备什么。他们对这个太感兴趣了!与此同时,我只好不耐烦的看这看那,心想,为什么他就不能随便点任何想吃的东西呢?

  2.他们极度追求完美

  当他们为你刚做好一道鲜汁四溢佳肴,你如狼似虎的吃着,“天呐,不能更好吃了,太美味了,简直了!”但当他们尝了一下,脸上摆出的奇怪的表情,我至今都没理解什么意思,他们会然后点评了一下小的不足并记在脑子里避免将来还犯同样的错误。

  3.他们很性感

  我们很爱看一个男人在做饭,真的很难不爱上一个厨房里的男人。看着他用双手创造出精美的一道菜,如此动人。它超过了其它赏赐,他们做饭的姿态透着某种性感。看着他们为你准备一顿早餐或者一杯咖啡,绝对可以大幅度拉高性感指数。

  4.他们经常给你的生活带来新体验

  他们总乐意去发明新的菜式,也会学习各种你可能从没听过的烹饪方法。他们给你的生活带来新花样,这是可遇不可求的品质。

  5.他们觉得“做饭是女人的工作”这种想法很荒谬

  这些人理解的下厨,是没有那么多局限的,这件事不仅仅限制只有女性才能做,他们完全打破这个令人愤怒的事实(印度除外),他们乐意并且为做出爱心饭菜的行为感到高兴。

  6.他们可以时刻为你做吃的

  无论是中午还是半夜,只要你在他们面前表达意愿,想要他做东西给你吃,放心吧,他绝对不会拒绝你。甚至半夜在家里,我的胃由于饿在咕咕叫的时候,我请求正在忙其它事情的弟弟做点吃的,他从未说一个不字。相反,他总能带来你怎么也想不通他是如何利用以前一样的食材,做出完全超乎意料的东西来。谢谢老弟。

  7.他们身体比我们健康

  拥有大量关于各式食物的知识,他们知道哪种食物是健康的,哪种可能对身体不好甚至是有害的。所以他们通过推荐相对均衡、健康的饮食习惯,让自己和身边的人也安全健康起来。

  8.他们很擅长打开一个话题,特别是在陌生场合

  全世界到处遍布食物,当你以一名游客或者其它身份出现在一个陌生地点时,这些会做饭的人会很轻易的跟当地人搭上话,和他们一起旅游会感到很轻松,因为他们总知道怎样不会冷场,不感到尴尬,跟陌生人可以很友好的交流。

  9.他们是天底下所有妈妈的“菜”

  把他们介绍给你妈妈认识,并告诉说他会做饭,恐怕她听不进其它事情了。你妈妈将会对他印象深刻,甚至开始讨论关于菜式做法之类的事情。几乎每位母亲都爱这一点,你妈妈可能还会对你吼道:“向他学习!你甚至连杯茶都泡不好。”

  10.他们绝不会要求我进厨房(但最后我喜欢进)

  由于他们知道我对做饭没有一点概念,所以我可以很舒适的待在任意地方。他们从不会指指点点,也不会让你上前帮忙,依然总是会做出美味佳肴来满足我和身边的人。

  这个新时代,在女性眼里,会做饭的男人就像文中说的那样,是一个绝好的存在。难怪总听到身边妹子说要找个厨子嫁了!你还单身?那赶紧学厨艺去啊!

  

  家庭要幸福,女人要学心理咨询

  

  1.斯科特:一个有家庭暴力倾向的男人

  妻子对他说,如果不改变家庭暴力行为,她将要和他离婚。斯科特在这种情形下寻求心理咨询。在心理咨询师面前,他坦诚自己经常会处于不可控的生气和愤怒之中。在对妻子进行攻击的时候(经常时候是踢她、抓她,有时是用拳头揍她),自己感觉好像失去了知觉一样,什么也不想,不由自主的做,事情过后又非常后悔。

  像这样的家庭暴力行为经常发生,踢她或抓她这样程度稍轻的暴力行为每周都会发生多次,像用拳脚把妻子打得鼻青脸肿的情形每个月都会发生一、二次。

  斯科特的家庭暴力行为除了自己不能控制愤怒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发现当他对妻子进行攻击的时候,他能得到她想要的东西。比如安静,妻子不再向他叫喊,能够让他一个人待着。

  2. 家庭暴力的男人会有什么样的母亲?

  斯科特这样一个有家庭暴力倾向的男人,他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母亲呢?

  据斯科特回忆说,母亲嗜酒如命,经常喝得酩酊大醉,借酒浇愁,而且往往没缘由的打骂自己的孩子,自己和其他兄弟经常受到母亲的打骂。挨打后,母亲抱着自己哭和道歉,并且发誓说自己再也不打他了。可没几天这样的剧情又会重复上演。

  母亲还经常对家人威胁说,要离家出走,实际上母亲也离家出走过好几次。有一次是在圣诞节前夜,母亲喝醉了,大声地责骂他和兄弟,并且威胁说要离开家,结果圣诞节那天斯科特醒来的时候,发现妈妈已经不见了。母亲离家出走后,总是会回来的。母亲常常对斯科特和兄弟们解释说,她之所以离开,是因为爱他们,而且说,自己离开家对他们是有好处的。

  在这样母亲的抚育之下,斯科特将爱与伤害等同起来,离家出走的抛弃与家庭暴力的打骂,和母亲拥抱自己的爱和离家是爱自己的表达混合在一起,斯科特意识到“爱就是伤害,伤害也就是爱”的表达。

  3.有心理问题的女人会找一个什么样的男人?

  茫茫人海,周围男人女人无数,为什么你偏偏选择了他/她作为你的伴侣?除了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等客观原因外,心理原因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在你可选择的范围内,你会对某种类型的男人/女人感兴趣,并且产生相互的喜欢和吸引,并走入婚姻的殿堂。

  斯科特的母亲喜欢喝酒和对孩子实施暴力,他的父亲也和母亲一样,同样嗜酒如命,也经常打骂孩子作为释放压力和缓解情绪的方式。这夫妻俩有着共同的处理情绪的方式——借酒浇愁暂时回避生活中的压力,和对孩子施加暴力。对孩子施加暴力是一种挫折转移攻击方式,它被用来宣泄自身的消极情绪。斯科特的父母相互选择对方作为伴侣,体现了心理学中人际吸引的“相似律”,即人总是吸引与自己相似的人,人总是对与自己相似的人产生兴趣。有心理问题的女人找了一个有心理问题的.男人作为丈夫。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斯科特。

  一个有家庭暴力倾向的、有心理问题的男人最后也找了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女人为妻。斯科特的妻子与丈夫既相同又不相同:斯科特对妻子产生肉体暴力攻击,而他的妻子对他则采取言语暴力。斯科特是一个蓝领工人,为了养育即将出生的孩子而加班工作,他妻子则对丈夫不在家感到愤怒,对于妻子的抱怨和不满,斯科特总是希望对此进行解释和说明,可妻子好像并不准备倾听和理解,还是一个劲的叨叨,这些叨叨一直累积到斯科特感到出离的愤怒,动手殴打妻子为止,受伤后的妻子不再叨叨了。斯科特得到了安宁,家庭暴力之后,妻子离家出走。然后过一段时间又回到了家里。他的妻子对付丈夫家庭暴力的方式就是威胁:威胁丈夫说自己要离开他,威胁丈夫说不让丈夫看即将出生的孩子等等。一个有着家庭暴力倾向的男人,最终选择一个有言语暴力的女人为妻。

  4.代际传递: 不幸的子女造就不幸的子孙

  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女人选择了一个有心理问题的丈夫。这对有心理问题的夫妻通过有问题的养育方式,造就了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这个有问题的孩子,又重复了父母的婚姻模式,选择了同样有问题的配偶。继续造就有心理问题的子孙。

  斯科特的母亲,这位有着心理问题的女人,选择了同样有心理问题的丈夫,在父母都有心理问题的环境下,斯科特和他的兄弟姐妹也是心理有问题的。一个有心理问题的斯科特,也寻找了一个有着心理问题的妻子,这位妻子的心智模式复制了重复斯科特母亲。她和斯科特的母亲一样,也喜欢威胁和离家出走。作为斯科特的子女同样也会像斯科特一样,心理存在问题。

  父母的心理问题,通过有问题的养育方式而实现了代际传递,父母传递给子女,子女传递给下一代。如果不加以干预的话,心理问题会代代相传。顺便说一下,心理治疗中有一种叫做家庭排列的治疗方法,就是依据这个原理而发明的。

  5.从你开始,改变不幸的家庭模式

  如果希望这样有心理问题家庭不再延续,你可以进行干预和改变。

  现代社会中,特别是在中国,男人虽然名义上拥有家庭,女人才是家庭的实际拥有者和经营者。家庭的核心关系是母子关系而非夫妻关系,男人和女人因为要繁衍后代而结合成为夫妻,男人因为夫妻关系而间接的与自己的孩子建立了亲子关系:父子或父女关系。你可以发现,单亲家庭中母子女关系的家庭比父子女关系的家庭更像一个家庭。

  从前面叙述,我们可以看到心理不健康的女人选择同样心理不健康的男人为伴侣,心理不健康的女人养育心理不健康的子女。我们可以预期,如果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女人变得心理健康,她就会改变养育子女的方式,以更健康的方式养育子女,子女也就变得心理健康。女人一旦变得健康,就会以更健康的方式进行夫妻沟通和互动,久而久之,丈夫也会变得更健康。子女一旦变得心理健康,他们就会寻找心理健康的男人和女人为伴侣,组成心理健康的家庭。在心理健康的家庭里出生的孩子,也会是心理健康的。

  由是观之,要想不健康的婚姻家庭模式不再延续,让不健康的婚姻家庭模式变成健康的婚姻家庭模式,就需要从你这一代开始去改变。

  6. 改变,从学习心理咨询开始

  改变的最佳方式就是让女人去学心理咨询。

  女人学心理咨询可以了解自己的心理是如何受到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进而学习更健康的养育子女的方式,让子女得到健康的成长,成为心理健康的人。学习心理咨询也可了解人际沟通内容,学习以正面、积极、健康的方式进行夫妻沟通和协调,丈夫在妻子沟通方式影响下,也学习到更为健康的沟通方式,夫妻关系变得更加和谐美满。

  其实,学心理咨询是一件“一人学习、全家受益”的事。当然,受益的不仅是你的家人,还有你的后代都会因为你的改变而改变,他们会变得更加健康,家庭会更幸福。

  也许你并没有时间或精力学习心理咨询,你可以选择心理咨询服务,让心理咨询师协助你。在做心理咨询那里,你可以了解自己的心理是如何受到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你可以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加健康和心理成长;你还可以选择家庭心理咨询,让全家人在心理咨询师协助下变得更加和谐、幸福和美满。

  请记住:心理健康或不健康是会代际传递的,为了你的幸福和子孙后代的幸福,马上行动起来,去学习心理咨询吧。

  

  五大步骤让你进入心理咨询专业领域

  

  国内的心理学正在慢慢升起,也有很多人想走在行业的先锋,在心理学的领域分一杯羹,于是兴冲冲的报班,考证,考完证之后,就有点不知道路在何方的感觉。其实考证之后,路才开始。下面为你介绍该怎么样进入心理咨询专业领域。

  

   ▼

  【第一阶段:考证】

  考证就是考取劳动部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获得行业的准入门槛。这个没什么可说的。无非就是接受培训,参考,祈祷通过……跟考驾照很像,永远都有人告诉你这个证很好拿,看培训机构的后台啦,交钱就能过啦,朋友的朋友花了多少钱买了一个啦,不过你发现这种好事自己就很难碰上…… 硬考的话,这两年还是有一点难度的。甚至我知道有科班出身的师弟师妹,第一次考还被刷下来的。

  培训和考证的成本是几千元,周期大概是几个月左右,运气好的话,这一关很快就能通过了。

  

  【第二阶段:岗前培训】

  从拿到证到真正具有可以上岗的能力,其实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点比较讽刺,但恐怕也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我把这个过程命名为岗前培训。岗前培训的时间长短不等:长的,可以一辈子(那些永远在参加培训,从来没有真正做过咨询,也志不在此的人);短的,至少也需要两三年。这个过程最是磨人。大量拿了证的初学者,都是这几年被筛出局,或是走上歪门邪道。

  要度过这个阶段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念研究生,找一个临床心理学或咨询心理学方向的老师抱大腿(当然,这种老师数量稀缺,招生人数有限,竞争会比较激烈,所以也有一种曲线救国的思路是先考去这个老师所在的大学院系,再设法求带)。采用这种方法,就踏入了学院派的大门。

  好处至少有三:一是培训质量相对有保障,也容易认识业界大牛;二是便宜(很多培训和督导可以免费蹭,就算交钱往往也有学生价),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读研期间每年培训、督导、自我体验的开销也就一万多,加上其它挣补助的机会,至少我每年都保证了经济独立(学校的宿舍和食堂便宜也是重要原因);第三个好处在于永远有来访者可以练手,因为可以有机会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实习(免费的所以来访者很多)。——尤其第三条,简直是天大的福利。

  念研究生的代价在于要为了考研、做科研、写论文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个人的观点是,这些时间精力从长远来看都花得挺值的,但不见得适用于每个人。所以还是要结合自身情况考虑。

  另一种方式则是在社会机构接受培训。好处在于自由,对时间精力的占据相对较少,不耽误工作。缺点一是贵,二是不容易找到靠谱的培训和机构,容易上当受骗。为了降低上当的概率,选择流派时建议尽量选择经典的流派,否则,说不定被人带到沟里,就此与“自律”无缘。经典流派包括:精神分析、认知行为、家庭治疗(系统派、结构派、策略派,不包括别的,嗯)三种,当事人为中心疗法其实也算,但是相关培训已经不多见了。——直接点出不靠谱的流派太伤人,所以不如一次性开地图炮算了。

  别的流派也不是说不靠谱,至少是遇到不靠谱的培训几率更大。何况无论你对某些新兴流派多感兴趣,先接受经典流派的系统训练仍然会有很大好处,毕竟它们在培训体系的完整度上,要甩出其它流派若干条街。另外,系统培训的意思是:一天两天,三天五天的就别浪费钱了,那都是短期的工作坊。系统培训一般来说都是几百个小时,横跨几年的时长。相应的,成本也很高,也许是这一阶段的最大开支。

  这种培训,前些年跟老外合作开办的比较多,今年国内也有一些资深的咨询师绛帐授徒,通常是以工作室的名义,连培训带实习一块儿做,有的甚至还包括自我体验和督导。因为省了越洋机票的开销,性价比要高于外籍培训。但这也是建立在选择正确的前提下。考虑到国内鱼龙混杂的培训环境,受骗的概率也是不低的。

  我个人的建议,最好在参加一门培训前,首先买一两本相应流派的教材(最好是国外作者写的),认真读完,不管能不能读懂,至少做到对基本概念和框架心中有数。然后再从这样几个方面鉴别一门培训项目:一是看时间长短(几天肯定不行)和课程计划(跟你之前的学习是否符合),二是看除了讲课之外有没有实操的机会,如果能提供实习机会,这个培训多半靠谱,这就好比开驾校的提供了教练车,在我们这个行业,教练车是一种奢侈品……三是看伦理,当然这个要参加之后才能看到。

  如果在培训过程中,看到随意泄露来访者隐私(我给某某大人物做过咨询),炫技性地揭开受训者或来访者伤疤,令其情绪崩溃,过分强调培训师的权威,不允许受训者提出质疑,以及带有色情意味地与受训者发生肢体接触等明显让你不舒服的现象,这都是伦理问题,请毫不犹豫地退出,并要求退费。放心,这件事说到哪儿去你都是占理的。就算没有监管机构接受投诉,直接爆料给媒体好了。

  培训贵精不贵多。前面说了,靠谱的培训除了讲课之外,还要提供实操的练习,包括角色扮演、录像反馈、标准化病人练习、跟诊,甚至初步的实习。能扎扎实实地跟完这样一个长期培训项目,远比花哨地听过一百个工作坊更有用。此外,这段时间如果经济上可以承受,推荐再接受一段一年以上的自我体验——也就是你作为来访者,持续接受另一位咨询师的咨询。这样除了可以偷师学艺之外,还可以提高对自我的觉察能力,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为上岗后的进步奠定内功基础。

  这个阶段比较漫长,不少同行在这几年时间里,看不到希望就退出了,因为一直投入而看不到回报。费用是个很大的问题,不过我也说了,在学校的话基本可以收支相抵(当然你要勤快点,多帮老板干活,如果老板不给钱就去找别的兼职,每个月挣一千五总没问题),在社会上的话,一年参加培训不超过两万,自我体验按三百一次计算,也就是一万多,加在一起不到四万块钱,不便宜,但也没有高到骇人听闻的程度(跟艺术类的培训相比)。有的人说花了几十万参加培训,最后还是没有能力上岗,那多半是同时想学太多东西了。贪多嚼不烂。

  还有一个省钱的门路,就是练习英语口译,现在既懂心理咨询,英语又拿得出手的翻译还是很抢手的,如果能在培训中做翻译(机会其实不少),不但可以省学费,甚至可以小赚一笔。

  

  【第三阶段:助理心理师阶段】

  到这个阶段,在每周接受督导的前提下,差不多具备了独立接触个案的能力。有人以为到这个阶段就可以松一口气了,前期投入的成本可以得到回报了。事实上……还不可以。如果对这一点没做好思想准备的话,很容易泄气。

  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客源。这个阶段的咨询师,不会有来访者主动找上门来。——当然在学校、医院、监狱、社工等领域做咨询的除外,他们只要按部就班地积累就好了。这也是念研究生的好处之一,相对容易获得这样的职业跃迁。我们还是只讨论那些可怜的,初步具有上岗能力,却苦于无处施展的同行。他们只能选择挂靠在一个社会机构,指望获得最初的实习机会。但现在很多机构也很黑心,来实习可以,先交几千块钱实习费,然后晾你大半年:定期过来值班,接电话聊天扯淡刷微博打扫卫生,但就是接不着来访者。

  为了避免被这种机构耽误,推荐去找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评估通过的实习机构,目前数量比较稀少,集中在高校和医院,但机构数量还会逐年增加。在这些靠谱的机构实习虽然也要交钱,但至少交了钱会有回报,能提供真正的咨询机会,甚至可能连督导都帮你找好。

  在这个阶段接诊时,需要接受每周的个体督导,这方面的成本不低。督导师往往都是资深前辈,一个小时收费平均按500算。自己做一个小时收多少呢?自律一点来看,也就能收100、撑死不过200,分完成则更少。——所以这个阶段,做咨询往往还要倒贴钱。其实,如果不把这时的咨询看作谋生,而当成自己仍然在投入,倒也没什么不能接受的。

  但是,通常这一段都会浮躁,觉得自己已经开始接诊了,怎么还在一个劲儿地赔钱?——继而悲观。继而就会动歪脑筋:甩开督导自己单干?用虚假宣传招徕客户?把价格报上天,半年不开张,开张吃半年?现在不少网友尝试心理咨询之后失望透顶,花了大钱才见到一个被吹得神乎其神的咨询师,给了一堆华而不实的建议,什么效果都没有。他们遇到的,很可能就是从这个阶段叛逃的从业者(甚至更惨,可能是第二或第一个阶段的……)

  其实,大可不必走那样的歪路。经济上,这个阶段已经比上一个阶段好多了。结束长期培训后,成本可以节省好大一笔,以后培训只用偶尔参加一两个感兴趣的,跟进一下业内动态即可。督导费是大头,扣掉咨询挣的小钱,一年的赤字大概万把块。再随便做点什么小兼职,至少收支相抵不是难事。

  借用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的划分,我把这个阶段称为助理心理师阶段。从助理心理师到心理师,注册系统的标准是至少两年。我比较倾向于拿500小时个体咨询经验做标准。如果在靠谱的实习机构,两年达到500小时的积累是可行的。——这之后的日子就好过了。

  

  【第四阶段:心理师阶段】

  对一个在社会机构中慢慢积攒经验的实习咨询师来说,一切都在慢慢变好,攒到几百个小时之后,回报渐渐会变多。当然,距离最初的考证阶段,已经度过了五、六年,投入的成本恐怕也超过十万(学生没有那么多),也该熬出头了。从上一个阶段向这个阶段转化的临界点,自己会有明显的感觉:200块的咨询越做越得心应手了,跟督导越来越有默契了,点名预约自己的来访者渐渐变多了……这时候,就该享受前面几年积累换来的收入增长红利了,会有突飞猛进的一两年。

  为什么说这一段的收入突飞猛进呢?是因为之前的起点太低……假设一个咨询师的收费从200调整到300,直接就加薪了50%,时段再从每周5小时慢慢扩充到25小时……自己算算就清楚了。按这个数据计算,假设跟机构分成后,取得咨询收入的50%(取的都是行业平均水平),那么一个月的净收入差不多15k左右。之后每年都还可以提升一些,两三年内,涨到20k或25k不算太难。乘以12个月其实也挺多的。但作为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师可能也就是这些了,没有项目提成,没有年底双薪,没有隐性福利,没有带薪年假(当然,随时可以给自己放假,这个很自由)。

  跟同龄人相比,这个收入水平算怎么样呢?假设大学毕业就拿了证,一年也不耽误的情况下,到这时候差不多是28-30岁。一个月收入2万左右的自由职业者,在这个年龄段,大概还算中等偏上的位置,甚至可能让人很羡慕,因为每周工作的时间短啊。但是再往后十年,羡慕的人恐怕就会越来越少。——当然,既然你的职业技能已经达到这个阶段,应该也不会太计较别人的看法了。

  这之后,收入再提高的空间会渐渐缩小。十年之内,收费水平再翻一番是可能的,工作时间则很难再增加,整体收入也就只有一倍的增长空间。 如果选择自己开业,同时做做培训之类,收益可能还会更高一些,但也就是七八十万顶天。再高,我就看不到了。而其它行业的从业者,打工也好,创业也好,在30-40岁这个阶段,收入超越甚至碾压这个水平的,会越来越多。这就是为什么说从长远来看,心理咨询师仍然称不上金领职业的原因。

  当然,值得欣慰的一点是,每周二三十个小时的工作量,确实是很轻松的。

  

  【第五阶段:督导师阶段】

  等到咨询经验已经颇为丰富(五千小时吧至少),在业内也已经积累出相当的声望、人脉、地位之后,一些人的工作重心可能会从做咨询转向做培训、做督导,带领更多的新人进入这个行业。至于职业状态和收入水平,因为我也没有亲身经历,所以没有发言权。就我看到的来说,也有忙得不可开交的:讲课、开会、带学生、接受采访、上电视……也有比较悠闲淡定,给自己留出不少空余时间的。不管怎么样,生存压力基本都摆脱了,但要说挣出一辈子够用的钱了,可能也还谈不上。

  我能看到的心理咨询执业之路,大概就是这样。我对它的总结是:前期投入大,日子难熬,坚持五六年之后可以熬出头,但回报也不算很高。从经济收益上来看,不划算,更不要说这条路上还有形形色色的陷阱和风险。所以入行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是否值得。如果是冲着经济回报,还是趁早另谋出路的好,否则很难坚持自律。有十几万的成本,就算开一家普通的网店,用心经营十年八年,也不止做心理咨询师的这一点回报了。

  心理咨询师这份职业的好处主要体现在其它方面,比如时间比较宽松,自由,工作比较轻松,有尊严,可以深度地体会人生的种种况味,也比其它职业更容易获得幸福感。但这都是冷暖自知的事,祝愿想要在心理咨询这条路上发展的人,走得顺利。

  心理咨询需要多长时间

  对于有的来访者,我会告诉他,咨询是一个过程,每次都会有一点效果,一般可能做6-12次就会有一定效果,如果要走得更远,则需要更多时间。

  有时候我会反问来访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呢?我当然可以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比如上面的那一款。但某些时刻,来访者提出这样的问题背后其实有一些话想说,这个提问是为了帮助他们把背后的话说出来,而不是用问题搪塞他们。

  心理咨询需要多长时间

  答案当然不止上面的两个,不同的情况下我可能会说出不一样的回应,其他咨询师也会有自己的回应方式。但作为一名咨询师,我们不可避免地去思考这个问题:心理咨询需要多少时间。如果一定要说一个通用一点的答案:大概最少也需要20小时吧。心理咨询一般一周一次,除了第一次面谈需要的时间长点(1-2小时),其余一般是每次1小时。也就是整个过程下来最起码需要将近5个月的时间。

  为什么需要这么长的时间

  我思考过后,认为有三句话可以简单解答这个问题,这三句话分别是:“日久见人心”、“交浅不言深”以及“路遥知马力”。

  先从第一句“日久见人心”说起。“日久见人心”很传神地呈现了心理咨询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来访者的内心逐渐呈现的过程。我们常常说,来访者的生活会在咨询室中再现。比如因为亲密关系问题求助的来访者A,他的问题可能是在亲密关系中总是担心被抛弃,在关系中反反复复地试探伴侣,要求伴侣承诺,一方面对于引起被抛弃感觉的刺激过度敏感而发脾气,在行为上使伴侣无法跟自己亲近。又如因为职业问题来求助的来访者B,他的问题是常常对工作赋予了很高的期待,总是带着幻想中的完美进入工作,经历了失望后就辞职,随后又带着幻想进入下一份工作,之后再次辞职,周而复始。这样的关系模式也会在咨询中呈现,而且是反复地呈现,比如A会非常关注咨询师的反应,万一咨询师表现出一点不耐烦、愤怒等负面情绪,A就会担心咨询师不喜欢他,会抛弃他;B则会带着对咨询师的理想化期待进入咨询,期待咨询师能够很快地治愈他,一旦在咨询中发现原来咨询并不如自己预期中的那么神奇,则会非常失望,然后中断咨询,寻求下一位“神奇”的咨询师。正是这些在生活以及咨询中反复出现的模式,帮助我们理解来访者。但所谓“日久见人心”,这种内心的呈现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呈现出来的,需要一些时间,其次,呈现出来后,咨询师也不一定能够第一时间就识别,只有类似的情况反复出现,足以称为模式时,咨询师才会推测这可能是来访者内心的呈现。因此,无论是呈现还是识别,都需要一些时间。还有一些来访者,对咨询不放心,会先抛出无关轻重的话题,试探一番,摸到咨询师的能力或者相信咨询师的专业性后,才把真正的问题和盘托出,这也会是耗费时间的一种可能。

  再来说说“交浅不言深”。交浅言深这话是苏东坡先生说的,但原话是:交浅言深,君子所戒《上神宗皇帝书》。这可不是鼓励人们古道热肠,交浅言深,而是说交浅言深是君子所戒。上面说过,内心的呈现与识别需要时间,那当内心呈现了,咨询师识别了之后,是不是直接说出来就药到病除呢?当然是没那么简单的,有另一句话叫做“忠言逆耳”,这就是道出了在咨询师说出有利于来访者的“忠言”时的风险。因此,咨询师在说忠言时,一定是先评估了来访者是否能够承受接下来听到的话,彼此的关系是否能够承受忠言带来的冲击。一个不慎,出了点问题,来访者不再来了,那可就得不偿失了。因此,有时咨询师虽然已经识别到了问题,但却一直没有点破,甚至也没往那方面引导,而是在陪来访者聊东聊西,一会生活,一会工作,一会爱情的漫无边际,就是为了让彼此的关系更加稳定而在等待着。

  最后说说“路遥知马力”。内心已经呈现了,问题也识别到了,关系建立好了,咨询师的忠言也说完了,咨询难道还没完吗?确实没完。但也相差不远了。到了这里,来访者对于自己已经更加了解,知道希望解决的问题跟自己到底是个什么关系,自己又在问题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出了几分力。这会让来访者感到放松一些,也更加有力量。所以这个时候,讨论的话题就变成了“如何改变”。看到了旧模式的问题,自然就要摸索出一套新模式。来访者是活在关系中的,这就意味着他的改变会影响到其他人,这个时候可并不是如心理治疗电影一般一帆风顺的,而是会受到来自身边的阻力或助力。咨询师就需要陪伴来访者度过这其中的曲折。此其一。另一方面,有的来访者的问题比较严重,需要的是持续、稳定的陪伴,通过这种关系体验逐渐修复内心的创伤。这时候需要的就是咨询师持续保持马力工作了。

  因此,总体而言,心理咨询确实是一个需要持续一段时间的过程,甚至有的来访者持续了超过十年的心理咨询。但是我想这是一个很值得的过程吧,否则为何人们愿意花费金钱以及更加宝贵的时间在其中呢?

【如果你学了心理知识会怎么样】相关文章:

心理测试:你是怎么样的人08-29

心理测试题你是怎么样的人?07-26

心理测试你会傍大款吗12-17

如果松手,手上的杯子会怎么样创业故事07-07

你处理能力怎么样心理测试题目07-26

如果改变让你不安11-26

心理测试《秋季你会遇到哪种艳遇》09-12

心理测试题:你通常会怎么样设置你的密码呢08-01

你会如何面对爱情危机的心理测试07-22

心理测试—你会爱上什么类型的男生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