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的知识

时间:2023-04-02 18:44:02 心理资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心理咨询的知识

  性心理咨询针对哪些人群?

关于心理咨询的知识

  据研究数据显示,在生活中需要性心理咨询的人群很多,也是形形色色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需要性心理咨询为婚姻生活中性行为或性态度发生障碍的人。如性冷淡、性亢进、性恐惧、性罪恶感等。

  第二类需要性心理咨询:性变态者

  有个别人因早期经历的原因或其他诸种原因,在性行为或性爱方面发生了病态,偏离了正常人,比较常见的有恋物癖(即借助收藏异性的贴身衣物获得性的满足)、虐待狂、露阴癖(即在异性面前裸露生殖器,以获得满足),窥阴癖(偷看异性的裸体或性行为以获得满足),等等。其中较严重者非咨询能解决问题,需附以其他治疗方法。就像最近的杨紫琼哥哥偷窥千余人事件。

  第三类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性困惑的人。如有的儿童性早熟,对性问题格外感兴趣,以及中学生的早恋问题等,这些都需要找心理医生咨询,特别推荐一些专长青少年性心理咨询的专家。此外,一些老年人的性困惑、女性特有的性困惑等,也都属于性心理咨询的对象。

  总而言之,无论什么人,只要在性心理方面出现了障碍都应及时求教医生,都可接受心理咨询。

  有些青年人对性的问题羞于启齿,或者不知道如何与咨询医师就性问题进行交谈,那么,我们就应配合咨询进行一些说服、教育、宣传工作。首先,我们可以对这些人进行劝导,一旦发现他们在性的问题上出现非正常倾向,我们应及时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认识到性乃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我们人类的遗传和身体结构所决定的,是一种传宗接代的需要,性行为、性生理、性心理早已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某些性偏常、性心理怪异并不一定意味着个人良心道德的堕落,而是因童年经历或某些至今尚未为人了解的遗传因素决定的,是一种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现象,只有早日接受心理咨询才能早日解除心理上的压抑和痛苦,才能尽快地恢复健康:其次,我们应告诉性心理不太健康的人要大胆地、开诚布公地与咨询医师交流,只有彻底地暴露自己的性苦恼,包括每一个细节,咨询师才会帮助你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最后,在与咨询医师谈论自己的问题时,最好能按时间顺序从具体事例说起,切忌含含糊糊,似是而非,欲言又止,也不要停留在抽象的、空泛的一般议论上,应就事论事,就问题细致深入地分析。

  小编的话:当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性”出现问题时,我们与其选择自己独自承受心中的痛苦不堪,还不如勇敢一次,倘然的接受科学的性心理咨询的治疗。

  心理咨询能给我们什么?

  不是的,心理咨询师不会给你任何答案,也不会帮你解决这些问题,心理咨询师唯一能做的是让你认识你自己。

  心理咨询师内心往往都极单纯。复杂的本性和情绪,可是他们能够剥去社会所带给他们重重的面具,内在完整纯粹。做一个纯粹的人和做一个社会期望的社会人之间总是有那么点儿差距。这些特别勇敢地去追随自己内心的人,往往显得不那么“成熟”,我也无法绝对化其好坏,总之心理咨询师,除去人社会性的需要之外,其内心善良单纯通透的那部分,总是极可爱,简直要从人的躯壳里面汩汩冒出来。

  由此看来,一个通透的心理咨询师其实很难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或者一个政治家。出于对自己那部分人本性的认识和保护,他或她很难愿意牺牲自己哪怕一丁丁点的本性,去交换其他的舒适。我想我在慢慢变成一个这样的人,越来越珍贵自己的性情,在这几年过程之中,我像是走进一个长长地、黑暗的通道,缓慢地打开自己内心的一扇一扇门。越来越笃定踏实,我开始知道我终于走近自己,能够体贴自己,温暖自己,给自己力量,从自己处寻找温暖和安全感。

  我想,这是心理学,或者心理咨询,真正能够带给人幸福感的一部分。帮助人了解自己,像个仙女棒,咿呀咿呀,变得更有力量,更笃定自信。

  人们常常问,我什么时候应当去做心理咨询?心理咨询究竟能够帮助我解决什么问题?我是不是能够从心理咨询师那里寻找到我生活的答案? 心理咨询师是不是坐在椅子上听个没完,然后扶扶眼镜,说出个一二三四?

  如果要简单地给一个答案,我想告诉你,心理咨询不帮助人们解决任何问题,你听的没错,它不解决任何问题。心理咨询师无法告诉你你究竟是否应当辞职,你是否应该跟你的前女友复合,或者你怎么做才能上台不紧张。心理咨询师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帮助你了解你自己,帮助你接纳自己,帮助你接近你自己内心无尽的能量宝藏,让你有勇气、有力量,去用你自己的方式,去过好你自己的生活。

  心理咨询只和你的情绪工作,无论是认知行为,还是精神分析,都是为了把你从你的脑袋里面拖回你的内心。情绪没有好坏对错,也正是因此,咨询师不会对你指指点点说三道四,不会评价你的好坏,亦不做道德审判。心理咨询师会为你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陪你一起去探索你内心的黑洞。无条件接纳你的存在,陪你一起面对内心最羞耻、最痛苦的那部分,帮助你去理解自己,亦理解他人,理解世界。

  你看,这是这样纯粹、真空的环境。心理咨询师会帮助你,将你受伤的、有害的那部分,带进咨访关系之中。在同咨询师的互动之中,练习、重塑经验、修复。也因此,心理咨询有自己严格的设置。比如说咨询师无法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做咨询,咨询必须有严格的界定,固定的见面时间和地点,诊断和治疗方案。这就像你要允许一个人同你裸身跳一支舞,你要深深地知道你可以裸身暴露于他,而你丝毫不必担心你会被嘲笑、攻击或是受伤,你知道这个人会像个温暖的大手掌,陪你跳完一整首温暖的舞蹈,他给你支持,亦温暖地陪你经受挑战。那些现实世界留给你的伤痕,他陪你缝合。而你同时能够相信,你暴露给他的这些伤痛和体态,永远不会对你外面的世界有丝毫影响。你可以如此自在地、安全地、在和咨询师的舞蹈里面,暴露自己,经受滋养。

  因此,尽管人面对自己是一件带着撕裂般疼痛的事情,但是一个好的咨询师的陪伴,会让整个过程,温暖地像场爱恋。让人充满能量和希望,带着点儿婴儿早期“无所不能”的色彩,去创造自己的生活

  所以,如果你问我,你是否需要一个心理咨询师?我的答案会是,是的,因为你会恍然发现,自己的内心原来是如此地丰盛富饶,你会发现和成为一个如此美好的你自己。

  心理咨询师原来也是一个人,一个真实的,与自己内心很贴近,一个了解和悦纳自己的人。所以学习心理学,心理咨询,首先是做自己的咨询师,去了解自己,悦纳自己,助人自助。真正走近心理学,才会发现如此的美好!

  为什么心理咨询比心灵鸡汤更有效果?

  几曾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书摊上,微信圈里,QQ空间里,微博里,各个各个网页里都飘荡着心灵鸡汤的各色文章和警句子,配上美图,可谓香味四溢,人喝人爱。

  不管是15、16年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还是股市天天过山车,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快到人们都感受适应起来很吃力。这心理压力是随之而来,几乎人人难逃,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这样的形势下,按理说,心灵鸡汤的“市场份额”会扩大,应该是越来越有卖像。事实上却正好相反。

  最近,我还发现一个意思的现象,新加进朋友们的各种讨论群,主题圈里,群主都会跳出来说,别发心灵鸡汤的文章,不听劝者,将移出群,T出圈。这心灵鸡汤,不存在保鲜的问题,原来人见人爱,现有倒有点过街老鼠的味道了。我感觉有点好笑,我其实也不好这一口。

  为什么心灵鸡汤没有变质,但是味道却不受欢迎了呢?

  心灵鸡汤的主料都是一些励志小故事,主人公不管是Mike,还是Jack,都在各种险境,一咬牙一跺脚,就挺过来了,还有很多成长,收获了良多的精神食粮。故事里的道理很容易读出来,因为心灵鸡汤的“厨师”们生怕大家消化不良,一般都会点题,搞个醒目的结论。

  如果我们依照心灵鸡汤的步骤来煮自己眼前的这锅汤,要不然是配料不齐,要不然火候把握不好,往往会发现此汤非彼汤,完全不是那个味道。

  在我的心理咨询室里,我的不少来访者(那些来找我心理咨询的人,我们不叫他们“病人”,专业术语是“来访者”,即来拜访我的人)也有类似的经历。他们说,自己遇到过不去坎,想不通的事,也曾买过不少心灵鸡汤的书,心理自助的书来读。读的时候意气风发,但真正应用到自己身上时,就发现不太灵光,最后还是来求助心理咨询。

  是啊,鸡汤“厨师”写的故事,如果用冰山来形容,心灵鸡汤仅仅是粹取“的浮在水面上最小却最耀眼的“尖尖”,暗藏在水面之下的“暗黑”部分往往隐去,或者没有愿望或机会。这就是如果我们缺少对于自身问题或困难深刻的分析,难以确定符合自己个性的策略,仅有一个空泛的“理论指导”,很难摆脱我们面临的心理困境。

  我很喜欢有一句话: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心理鸡汤即使读起来很美,很有道理,但作用相当有限。而心理咨询之所以有效,除了有咨询师帮助来访者分析,其实意义最大的部分是咨询过程中,带着有生命温度的理解和陪伴。这样的理解,我们叫同理心;这样的陪伴,我们叫生命影响生命。

  我为什么选择成为心理医生

  我为什么会选择成为心理医生?是因为这个职业能奉献爱心?是因为这个职业能带来高收入?还是因为,这就是我钟爱的东西,我内心深处深深爱着它?

  为什么人们选择成为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或者其他这类的精神治疗师呢?是什么吸引着他们投入到这么个又复杂又模糊不清的领悟疗法里来?

  不考虑那些高收入的私人心理医生和精神病医生,大部分人在这个领域里不能赚大钱,绝大多数的精神治疗师收入都很低,从中多多少少也能看出我们社会对精神健康的看法。有些人会说他们是乐于助人,这也许是真的,但是这么讲也太单纯了。

  其中,有些人可能在长大后成为家里的“帮手”,在父母和兄弟姐妹间扮演着顾问和调停者的危险角色,只期望能够平复别人混乱的情绪而不顾他们自己的感受。对他们而言,精神疗法是第二天性,相当于他们交际风格的延伸,将这些作为“工作”倒是能获得一份额外的报酬。

  另一些人成为医生的原因则不同,也许是他们需要地位和权利。毕竟,如果有人来找你提供建议,那至少说明你是聪明的;如果别人是有病的,那至少说明你是健康的;如果有人期望被治好,那也说明你一定身怀治愈的魔法。总而言之,这也算是一种全知全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内心深处的无助感。

  另外,精神治疗师能够探进他人生活中的私密空间,而这恰恰能满足每个人都潜在的偷窥癖。

  在整个初中和高中阶段,我一直喜欢理科,或许只是我觉得自己喜欢,因为在那段大家都觉得它们很重要的日子里,我总能获得好成绩。我常常想象自己会是个生物学家,或者是医生,甚至更加浪漫点,南极地质学家。就在我进入大学的第一年——就是那种庞大的、毫无人性的大学——我迅速地陷入了对医学预科所有一切的狂热中。

  每天,我都把计算器绑在腰带上,口里含着糖,匆匆往返在微积分学、生物化学和物理学之间;在学院里,我也总是力争上游以获全“A”的成绩。大多数时候这样做都是成功的,但是渐渐地,成绩不再能满足我,我慢慢对这些所谓的硬科学感到厌倦和失意。除了些永生难忘的科学术语,它们根本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就像是坦塔罗斯【随文注=希腊神话中主神宙斯之子,起初甚得众神的宠爱,获得别人不易得到的极大荣誉:参观奥林匹斯山众神的集会和宴会。但坦塔罗斯因此变得骄傲自大,侮辱众神,因此他被打入地狱,永远受着痛苦的折磨。后遂以其名喻指受折磨的人;以“坦塔罗斯的苦恼”喻指能够看到目标却永远达不到目标的痛苦。】那样,我被获得完整解释的希望所玩弄,每每手指就要触及时,它就会如幻觉般从我指间溜走。就拿物理举例吧,能量究竟是什么?物质的本质是什么?物理学家们并不清楚答案,他们只会把原子分割成越来越小的部分,他们甚至不明白物质究竟是离散的还是连续的、是实体还是质量。从这点来看,距离古代希腊人提出了同样的争议以来我们并没有什么进步。

  课前课后,在办公室的时间,学校里的偶遇,我无时无刻不在用问题炮轰我的教授们。一开始他们很高兴能有个聪明的学生对他们这个领域感兴趣,但后来他们就对我坚持要他们给出明确答案感到头痛了。他们要么用晦涩难懂的解释来打发我,要么就用一些温和的像是“还需要更多研究”或者“这只是理论”之类的话题转移来搪塞我。到最后,只要是我敲门,他们都不开。

  就在我大学第一年快结束时,我的父亲去世了。我母亲发现他时他正躺在后院地上,旁边的割草机还在工作,刀片依旧旋转着,马达也仍在隆隆作响,它们好像对眼前宿命的处境无动于衷。他的死很突然,所有人都没有意料到,虽然霍顿家族的心脏与常人无异,总有一天还是会停止跳动的。那段时间,悲伤的气氛笼罩着我的家庭,除了我之外。我也曾经悲痛过,但是这种感情慢慢淡去,然后消散,就像我的一部分从身体上脱离出来。我像一个局外人那样站在身后观察着他们。无论我多么努力尝试,都无法将自己投入到发生的一切当中。

  那个夏天,我不知道该干什么,最后我决定参加一个心理学的课程。现在回想起来那也是种反抗,对静默的、抑制的、绝望的反抗——尝试着去理解自己的问题,去寻找出生命的意义。那时的我仍不知道,想通过一个入门的心理学课程寻找到个人问题的答案,就像是查询《读者文摘》来治好老年痴呆症一样可笑之极。

  不过我仍然学得很快乐,所以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我转了专业。我深深被心理学那些似是而非的论点所诱惑,虽然它努力想要成为一门客观科学,可惜最后仍然卷入了主观经验的蛛网中。既不是彻底的理科,也不是彻底的文科,在客观事实主导与经验主导间摇摆,介于理性和非理性之间。

  “psychology”这个词本身都让我着迷,将它按构成拆成単个部分解释:它是对“psyche”的研究。“psyche”是从希腊语而来,意思是“思想”、“灵魂”或者“精神”。讽刺的是,心理学家们一想到他们研究的是灵魂或者精神就会毛骨悚然。可以说,不管是“灵魂”还是“精神”,这些说法都不太准确。许多心理学家拒绝承认他们研究的是“精神”,因为它看不到,也无法被客观测量,所以干嘛烦心去研究它呢,说不定它根本就不存在。所有确实存在的是行为,只有行为才是可以观察的,精神只是某种幽灵般的附属现象。所以人们骄傲地申明,心理学,那是一种研究行为的科学。当然,仍有些心理学家想要研究大脑里发生的事情,同时又想说他们的研究是客观和科学的,为此他们扩展了定义称心理过程也是一种行为——虽然这么说在我看来有那么点蠢。你不可能既留着你的蛋糕,同时又吃掉它。

  心理咨询与普通聊天的区别之二

  这就涉及到几个层面的问题

  首先,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是心理问题?我们以最常见的成瘾为例子:假设一个人过度进行某样行为的习惯,象过度购物,过度上网等等,他只是停留在“家人和朋友叮咛提嘱一句便会停止”的程度,这能不能说是一种病态呢?当然不能,因为这种偏好显然还处于自我控制范围之内。靠周边的人劝说就可以解决的困扰,我们不定义这是心理问题,假如只是这种问题,本身便不需要找咨询师处理。

  第二,假如你的一个朋友看过很多的专业心理学书籍,他能够根据书上的描述分析别人的内心活动,那他是否能够帮自己的亲朋好友做心理咨询?

  答案仍然是不行,最浅显的理由是,心理咨询很大一部分的工作是厘清与摆脱各种各样的关系投射上,这就要求咨询师必须保持一个与来访者一切人际关系抽离的超然地位。我们知道,即便在咨询师与来访者只存在工作关系的情况下,依然有很多人会陷入移情与反移情之中,导致治疗无效甚至咨访关系恶化。这是因为当精神分析触及到问题实质时,人的自我防御机制会启动,否定咨询师的话是正确的,而碍于咨询师的权威身份,这种否定很难从意识层面进行(我们假定咨询师的分析是准确的,那么用理性辩论辩赢的可能性的确不大),只能进入情感层面,对咨询师产生强烈的反感与厌恶。

  话说回来,如果双方只是朋友聊天而不是正式的咨访关系,倒不必担心会有感情恶化的现象,因为“朋友”这一身份几乎不具有精神压力,自我防御机制用不着强力否认,你很可能根本就不相信,或者即使相信也只是打个哈哈,说“都被你说中了”,然后抛诸脑后,不进入深层的反思与改进。

  一个人生活方式与思想方式的改变,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越是严重的问题越是需要有强大的外力督促。咨询师的身份、咨访关系的建立就是两个使人发生改变强大的外力——你自愿花钱请人分析自己的问题并解决它,对方是你自愿委托的受过长期训练的权威人士,然后你们基于自愿原则建立了彼此信赖的咨访关系,一起花费了大量时间讨论自己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这样当问题被厘清时,你便没有任何理由与借口不去改变自己。试想想,朋友间的关系是否可能达成如此强大的自我改变压力?你是否会因为好友而改变自己一向以来的生活习惯?我认为可能性不大。

  我们回到咨访关系的话题上,前面说的“强针对性”和“权威身份”实际上是同一件事,就是咨访之间建立了专业的委托关系。你“出钱”委托“专家”“分析并处理自己的问题”,这几个关键词实际上代表着你自我改变的强烈决心,“花钱咨询”的行为本身就唤醒了你自我成长的能量,这种自我发展的动机和决心越强,咨询的效果就会越好。在某种程度上,花钱越多来访者的决心就下得越大,退路就越少,建立专业咨访关系就变得越简单。

  家庭要幸福,女人要学心理咨询

  1.斯科特:一个有家庭暴力倾向的男人

  妻子对他说,如果不改变家庭暴力行为,她将要和他离婚。斯科特在这种情形下寻求心理咨询。在心理咨询师面前,他坦诚自己经常会处于不可控的生气和愤怒之中。在对妻子进行攻击的时候(经常时候是踢她、抓她,有时是用拳头揍她),自己感觉好像失去了知觉一样,什么也不想,不由自主的做,事情过后又非常后悔。

  像这样的家庭暴力行为经常发生,踢她或抓她这样程度稍轻的暴力行为每周都会发生多次,像用拳脚把妻子打得鼻青脸肿的情形每个月都会发生一、二次。

  斯科特的家庭暴力行为除了自己不能控制愤怒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发现当他对妻子进行攻击的时候,他能得到她想要的东西。比如安静,妻子不再向他叫喊,能够让他一个人待着。

  2. 家庭暴力的男人会有什么样的母亲?

  斯科特这样一个有家庭暴力倾向的男人,他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母亲呢?

  据斯科特回忆说,母亲嗜酒如命,经常喝得酩酊大醉,借酒浇愁,而且往往没缘由的打骂自己的孩子,自己和其他兄弟经常受到母亲的打骂。挨打后,母亲抱着自己哭和道歉,并且发誓说自己再也不打他了。可没几天这样的剧情又会重复上演。

  母亲还经常对家人威胁说,要离家出走,实际上母亲也离家出走过好几次。有一次是在圣诞节前夜,母亲喝醉了,大声地责骂他和兄弟,并且威胁说要离开家,结果圣诞节那天斯科特醒来的时候,发现妈妈已经不见了。母亲离家出走后,总是会回来的。母亲常常对斯科特和兄弟们解释说,她之所以离开,是因为爱他们,而且说,自己离开家对他们是有好处的。

  在这样母亲的抚育之下,斯科特将爱与伤害等同起来,离家出走的抛弃与家庭暴力的打骂,和母亲拥抱自己的爱和离家是爱自己的表达混合在一起,斯科特意识到“爱就是伤害,伤害也就是爱”的表达。

  3.有心理问题的女人会找一个什么样的男人?

  茫茫人海,周围男人女人无数,为什么你偏偏选择了他/她作为你的伴侣?除了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等客观原因外,心理原因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在你可选择的范围内,你会对某种类型的男人/女人感兴趣,并且产生相互的喜欢和吸引,并走入婚姻的殿堂。

  斯科特的母亲喜欢喝酒和对孩子实施暴力,他的父亲也和母亲一样,同样嗜酒如命,也经常打骂孩子作为释放压力和缓解情绪的方式。这夫妻俩有着共同的处理情绪的方式——借酒浇愁暂时回避生活中的压力,和对孩子施加暴力。对孩子施加暴力是一种挫折转移攻击方式,它被用来宣泄自身的消极情绪。斯科特的父母相互选择对方作为伴侣,体现了心理学中人际吸引的“相似律”,即人总是吸引与自己相似的人,人总是对与自己相似的人产生兴趣。有心理问题的女人找了一个有心理问题的男人作为丈夫。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斯科特。

  一个有家庭暴力倾向的、有心理问题的男人最后也找了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女人为妻。斯科特的妻子与丈夫既相同又不相同:斯科特对妻子产生肉体暴力攻击,而他的妻子对他则采取言语暴力。斯科特是一个蓝领工人,为了养育即将出生的孩子而加班工作,他妻子则对丈夫不在家感到愤怒,对于妻子的抱怨和不满,斯科特总是希望对此进行解释和说明,可妻子好像并不准备倾听和理解,还是一个劲的叨叨,这些叨叨一直累积到斯科特感到出离的愤怒,动手殴打妻子为止,受伤后的妻子不再叨叨了。斯科特得到了安宁,家庭暴力之后,妻子离家出走。然后过一段时间又回到了家里。他的妻子对付丈夫家庭暴力的方式就是威胁:威胁丈夫说自己要离开他,威胁丈夫说不让丈夫看即将出生的孩子等等。一个有着家庭暴力倾向的男人,最终选择一个有言语暴力的女人为妻。

  4.代际传递: 不幸的子女造就不幸的子孙

  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女人选择了一个有心理问题的丈夫。这对有心理问题的夫妻通过有问题的养育方式,造就了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这个有问题的孩子,又重复了父母的婚姻模式,选择了同样有问题的配偶。继续造就有心理问题的子孙。

  斯科特的母亲,这位有着心理问题的女人,选择了同样有心理问题的丈夫,在父母都有心理问题的环境下,斯科特和他的兄弟姐妹也是心理有问题的。一个有心理问题的斯科特,也寻找了一个有着心理问题的妻子,这位妻子的心智模式复制了重复斯科特母亲。她和斯科特的母亲一样,也喜欢威胁和离家出走。作为斯科特的子女同样也会像斯科特一样,心理存在问题。

  父母的心理问题,通过有问题的养育方式而实现了代际传递,父母传递给子女,子女传递给下一代。如果不加以干预的话,心理问题会代代相传。顺便说一下,心理治疗中有一种叫做家庭排列的治疗方法,就是依据这个原理而发明的。

  5.从你开始,改变不幸的家庭模式

  如果希望这样有心理问题家庭不再延续,你可以进行干预和改变。

  现代社会中,特别是在中国,男人虽然名义上拥有家庭,女人才是家庭的实际拥有者和经营者。家庭的核心关系是母子关系而非夫妻关系,男人和女人因为要繁衍后代而结合成为夫妻,男人因为夫妻关系而间接的与自己的孩子建立了亲子关系:父子或父女关系。你可以发现,单亲家庭中母子女关系的家庭比父子女关系的家庭更像一个家庭。

  从前面叙述,我们可以看到心理不健康的女人选择同样心理不健康的男人为伴侣,心理不健康的女人养育心理不健康的子女。我们可以预期,如果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女人变得心理健康,她就会改变养育子女的方式,以更健康的方式养育子女,子女也就变得心理健康。女人一旦变得健康,就会以更健康的方式进行夫妻沟通和互动,久而久之,丈夫也会变得更健康。子女一旦变得心理健康,他们就会寻找心理健康的男人和女人为伴侣,组成心理健康的家庭。在心理健康的家庭里出生的孩子,也会是心理健康的。

  由是观之,要想不健康的婚姻家庭模式不再延续,让不健康的婚姻家庭模式变成健康的婚姻家庭模式,就需要从你这一代开始去改变。

  6. 改变,从学习心理咨询开始

  改变的最佳方式就是让女人去学心理咨询。

  女人学心理咨询可以了解自己的心理是如何受到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进而学习更健康的养育子女的方式,让子女得到健康的成长,成为心理健康的人。学习心理咨询也可了解人际沟通内容,学习以正面、积极、健康的方式进行夫妻沟通和协调,丈夫在妻子沟通方式影响下,也学习到更为健康的沟通方式,夫妻关系变得更加和谐美满。

  其实,学心理咨询是一件“一人学习、全家受益”的事。当然,受益的不仅是你的家人,还有你的后代都会因为你的改变而改变,他们会变得更加健康,家庭会更幸福。

  也许你并没有时间或精力学习心理咨询,你可以选择心理咨询服务,让心理咨询师协助你。在做心理咨询那里,你可以了解自己的心理是如何受到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你可以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加健康和心理成长;你还可以选择家庭心理咨询,让全家人在心理咨询师协助下变得更加和谐、幸福和美满。

  请记住:心理健康或不健康是会代际传递的,为了你的幸福和子孙后代的幸福,马上行动起来,去学习心理咨询吧。

【心理咨询的知识】相关文章:

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知识题12-11

对心理咨询师与心理咨询的误解03-28

2017心理咨询师知识点: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03-29

如何对待心理咨询师与心理咨询03-29

2016三级心理咨询师理论知识全真模拟试卷03-10

三级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历年真题与答案03-29

心理咨询的作用03-28

对心理咨询的误解03-30

2017年三级心理咨询师《理论知识》仿真试题及答案03-01

心理咨询室口号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