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有32%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时间:2020-09-03 17:22:50 心理资讯 我要投稿

有关中小学生有32%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32%的中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北京市卫生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邓小虹做客《健康播报》时表示,北京市32%的中小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有关中小学生有32%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据邓小虹介绍,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突出表现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等几个方面。北京的一项调查发现,32%的中小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究其原因,邓小虹分析说,50%的儿童精神障碍问题来自家庭。调查显示,本市有70%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上不合格,主要表现在对自己孩子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没有进行全面的了解,存在违背教育规律、盲目攀比、模仿、“拔苗助长”等现象。

  邓小虹呼吁市民要尽量了解儿童心理特点及心理知识,多给孩子“松绑”。一旦发现孩子出现情绪、心理及生理异常,应及时带其到正规的精神科专科医院就诊。

  ■链接 儿童心理异常的一些表现

  1.情绪表现:恐惧、焦虑,不愿上学,容易生气,有敌意,想轻生等;

  2.生理表现:头疼、恶心、呕吐、厌食或贪食,早醒,入睡困难,耳鸣、尿频甚至全身不适,但医生检查又没有发现躯体疾病。

  3.行为表现:离群独处,不与同年龄小朋友一起玩,沉默少语、少动;或者表现为过分活跃,有暴力倾向,有逃学、偷东西等强迫行为;

  小学生的橡皮综合症

  橡皮是一种很常见的文具。所谓“橡皮综合症”,是指现代小学生的一种坏毛病。有这种毛病的小学生,喜欢不停地使用橡皮擦,直至将作业本擦破为止。还有的孩子离开了橡皮就无法做作业。据了解,这一被心理学专家称为“橡皮综合征”的现象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中比较普遍。

  心理医生认为,橡皮综合征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独生子女的不良心理行为,是学习习惯不良的表现。与小学生心理压力太大有关。患有此症的孩子智力没有问题,有些孩子还很聪明,但往往精力过剩、坐立不安、做事分神、经常写错别字。如“手拉手”写成“毛拉毛”,拼音中“P”写成“q”,家长、老师指出后,一下子又改不了,需要多次用橡皮擦掉重写。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顽固的坏习惯。

  这种“橡皮综合征”其实是小学生心理焦虑的反映,其原因是小学生心理压力太大。尤其在城市,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导致孩子学业负担过重。上海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几乎百分之百的家长认为,最高兴的事情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好,而最恼火的事情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差。现在的一些家长只有当孩子在做功课时,才最放心。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家长总是一顿训斥。有时还要拿别的孩子的优点来比自己孩子的缺点,在孩子的心理压力上加码。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异常心理。

  另一方面,现在的家长在生活上对孩子呵护有加,为孩子尽可能创造最好的生活条件,孩子的任何要求都很容易得到满足。在舒适、方便的环境中,孩子的某些生理、心理功能退化。如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自立意识差,依赖性大,做事被动、胆怯,显得十分幼稚,甚至出现心理倒退现象,情绪波动大,易走极端等。“橡皮综合征”仅仅是他们心理问题的一种表象。

  对“橡皮综合症”,关键是预防。家长在平时要注意不要给孩子施加太多的压力,对孩子成绩不理想时,不应该大骂,而应该与孩子一道找出原因。如果孩子的“橡皮综合症”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地步,应该寻求心理医生的治疗,同时家长对孩子也要多加鼓励,这样才能有效缓解这种症状。

  小学生考试心理辅导

  考试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每个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小学阶段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心理辅导成了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1)准备性考试,俗称摸底考试。考试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小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及准备状态,为切实有效地安排教学活动提供客观依据。

  (2)形成性考试,也叫检验性考试。其目的是了解小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检查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有效地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一般来说,形成性考试主要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实际需要灵活掌握,随时进行,如单元考试、随堂考试和期中考试等,以便充分发挥考试的反馈一调节作用。

  (3)总结性考试,也叫期末考试或结业考试。总结性考试系指一学期或某一学科学习活动结束以后进行的验收性考试,其目的在于从总体上对整个教学活动作出全面的评价,以检验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从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以便在较大范围内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在小学阶段,不管什么形式的考试,其目的都在于通过考试来检查小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技能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以便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实现教学活动的最优化,以达到激发和调动小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考试也是知识、智能、生理和心理上的激烈竞争和对抗,容易引起小学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劳,反应迟钝,精力涣散,导致恐惧、焦虑及畏难情绪等不良心态,这不仅影响考试成绩,也不利于身心健康。因此,为保证小学生考试成功,维护其身心健康,对小学生进行考试心理辅导是十分重要的。

  识别小学生的性格缺陷

  小学生常见的性格缺陷的表现有:

  1)敏感: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叛逆: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3)嫉妒: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失落: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它是一种印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6)孤独: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由性格缺陷导致的心理疾病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在实践中,可从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入手,与孩子多沟通交流。比如,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磨练自己的思想意志,树立正确“三观”,多从积极层面去开导孩子,让他们从心理上自己说服自己,而不是一味的说教式的灌输孩子心理健康知识。如果孩子因为性格缺陷导致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应尽快接受专业心理治疗。

  小学家庭教育:尊重和平等是教育的关键

  家长换位思考,才能得到孩子的理解

  现在,家长碰到一起,只要一谈起子女的事,都是满肚子的苦水。仔细一推敲,许多家长都经历过这样的心理变化过程:先是望子成龙,因而十分宠爱。但是,时间不长,就发现孩子并不感激父母的好意或苦心,也没有照父母的要求或愿望去做。于是,恨铁不成钢,家长在失望阴影的笼罩下向孩子施加压力,恐吓、威胁、打骂现象不断发生。最后,似乎有所发觉,孩子不是那块料,无可救药,终于一怒之下,随他去吧!

  与这种心情相对应,这些家长在教育子女时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上,起初总是引诱、给钱,而且给很多,接着就是惩罚,最后是放任。

  这些家长总是埋怨孩子不争气,埋怨孩子不听话,埋怨孩子不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亲子关系僵持,对峙严重,但很少反省自己。

  是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家长的失败是由于孩子不理解他们的好意,才没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但是孩子为什么不理解父母的好意呢?

  寻根究底,还是父母不理解孩子,是父母提出的要求没有从孩子的心理出发,是父母以自己的思路、以自己的标准来理解孩子的言行、来要求孩子。所以,孩子理解不了父母的好意。

  那应该怎么办呢?很简单,要孩子理解父母,父母必须首先理解孩子。要理解孩子,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来个“返老还童”,换位思考,父母把自己放在孩子的地位上,凡事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想一想自己在孩童时遇到这件事会怎样对待,就可以和孩子说到一块儿去了。

  只有换位思考,才能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才会明白孩子为什么会那样说话、为什么那样做事,才能理解孩子的意图,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和孩子说话。

  比如,有一天晚上,东子写作文,一时写不出来,在那里直烦躁。我就过去和东子交谈起来,并给他构想了好几个思路。可是第二天,我发现,前一天晚上讲的好几个思路,东子一个也没有用,他还是照自己的思路,一直写到深夜。

  当时,从内心讲,我确实有点不高兴,觉得这孩子也太不听话了。不过,我没有发脾气,也没有批评他不听话。因为我转而又想:孩子好胜心强,认为只有自己想出来的才是自己的东西,这种素质是很重要的,他能做到这一点,我应该感到高兴。想到这里,我立即合上作文本,对孩子说:“卫东,你这个题材选得好,这样写很好!”而对前一天晚上辅导他的事只字不提。

  尊重和平等,是最重要的教育关键词

  换位思考解决的是如何理解孩子的问题,想解决问题还要“尊重孩子”。因为只有尊重孩子,平等相处,才可能获得孩子的认同,亲子关系才能融洽。

  “尊重孩子”并不难。我把它简化成一句话:既不要把孩子看成是孩子,又要把孩子看成是孩子。

  这样说,并不矛盾。我说“不要把孩子看成是孩子”,是因为孩子已经长大了,是一个独立的人,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心理上强烈要求自作主张、自作安排,尤其是男孩,表现更为突出,对于父母还把他们当成小孩子非常反感。这个时候,父母的打骂、毫无道理的斥责、不容分说的批评,只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反感。久而久之,亲子之间就会越来越对立,以致家庭教育不见效果,或者孩子会养成一种难以挽救的懦弱的性格。所以,家长一定要尊重他的人格,你不能把他还看成是小孩子,而要把他看作大人,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

  我说“又要把孩子看成是孩子”,是因为他确实是孩子,要从孩子的特有心理出发去理解孩子的言论和行动,而不能以大人的标准来要求他。

  我是这样说的,在家里也是这样做的。

  首先,我十分注意在和孩子谈话时尊重孩子。比如,我在同孩子谈话时,总是语句简短、亲切,说话时不时停顿一下,让孩子有机会插话,而不是长篇大论,一个人说个没完;孩子在说话时,一时没接上话头,要等一等,让孩子接下去讲完;孩子正在说话时,从不打断孩子的讲话。我讲话时,总是用商量的口吻,不用命令的口气。我想让孩子去买斤盐,就说:“东子,去买斤盐,好不好?”如果孩子确实有事不能去,我就自己去买。

  当然,有时候我与孩子之间也有矛盾,在某一个话题上争论起来,相持不下。这个时候,我很少提高嗓门去大声斥责孩子,只要问题不是很急,可以暂时回避争论,再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孩子讲清楚。

  比如有一次,女儿晓春说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要根据题目给的材料,写一篇既是议论文又是说明文的作文。女儿问我这种作文怎么写。

  我说不会的,不可能既是议论文又是说明文。我还找出一本高考复习资料,找到那一年的高考作文题,就是给材料作文,写一篇议论文或者说明文。

  女儿坚持说老师布置作业就是那么说的:必须既是议论文又是说明文。

  我一看,意见没法统一。我心里很清楚,肯定是孩子在老师布置作业时听错了,但是我没有批评女儿,而是问:“这篇作文明天交不交?”

  女儿说:“明天不交,下周一才交。”

  我说:“那好办,我们不要争了,反正明天不交,你今晚就不写,明天到学校再问一下老师,看老师究竟是怎么布置的,好不好?”

  结果,第二天中午放学时,女儿一进门就说:“爸爸,是我听错了,老师说写一篇议论文,或者是说明文。”

  这个时候,我也没有去批评孩子前一天晚上和我争论的事,没有借此机会显示老爸正确,只是淡淡地说:“行,那你就照老师说的去写。”

  其次,我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注意和孩子平等相处。

  所谓“平等相处”就是不摆架子,不搞家长制。做父母的有了错,就要承认错,不要文过饰非,更不要恼羞成怒地强不知以为知,甚至打骂孩子。

  比如,我经常要写一点科普作品,于是,就经常让两个孩子做第一个读者。这样,一方面可以问孩子们看懂没有,如果孩子看懂了就可以发表;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孩子检查作品有没有错误,孩子指出错误后,立即改正,不仅保证了作品的科学性,也是尊重孩子的有效方法。

  东子就曾指出过我把铀的原子序数92误写为原子量的错误,女儿就曾指出过我把南极洲的最低气温-88℃写成-90℃的错误。我表扬了他们。

  我记得有一次,那是女儿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们一家四口围坐在小方桌边,正在吃午饭。只见哥哥一会儿轻轻捅一下妹妹,一会儿又轻轻捅一下妹妹,妹妹扭扭身子,摇摇头,眼睛瞟了我一下。

  我知道孩子们一定有什么事,就平和地问:“什么事?说吧。”

  “小妹,快说吧,不要紧的。”哥哥说。

  女儿就怯生生地说:“我们老师说你说错了。”

  “我说什么说错了?”我不明白地问。

  “你昨天告诉我,说北斗星绕着北极星转,是一年转一圈,我们语文老师说你说错了。”

  也不知道是因为一个小学二年级老师说我这个大学老师说错了,还是因为孩子说老爸说错了,我的脸一下子火辣辣的。我想起来了,前一天吃晚饭时,女儿问过我这个问题,当时我也不知道,还是查了一本科普书《四季星座》之后,看到那本书的开头有四张星图,春、夏、秋、冬,北斗星正好在北极星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这不就是一年转一圈吗?所以我告诉孩子是一年转一圈。

  于是我赶紧问:“你们老师说多长时间转一圈?”

  “一夜转一圈。”

  “你们怎么讲到这个问题?”

  “我们有这一课。”说着,女儿就把小学课本递给我,我接过来一看,上面有一课“数星星的孩子”,说的是沈括观天象、数星星的故事。课本上清清楚楚写着:一夜转一圈。我当即放下饭碗,查找了有关资料,没有答案;又把那本《四季星座》查阅了一下,书上也没有说。当天夜里,我睡得很晚,每个小时出去观察一次,直到凌晨4时,确信“一夜转一圈”是对的。

  第二天一早我就告诉女儿:“晓春,爸爸昨天晚上看了,确实是一夜转一圈,你们老师说的是对的。”

  女儿高兴地一把抱住我的脖子:“爸爸,你真好!”

  我心里很高兴,女儿的话是对爸爸的最高评价。我也深刻地体会到,在孩子面前认错,并不会掉价,只会赢得孩子的信任。

  这使我想到2011年3月我到广州讲课时,遇到一位老师,他告诉我他姐姐对待孩子的故事。他说,他姐姐和5岁的儿子一起共读《弟子规》。读着读着,遇到一个字,妈妈不认识了,就停了下来。儿子这个时候调皮地、以一种讥笑的口吻说:“查字典!查字典!”

  看来,以往当孩子遇到不认识的字时,妈妈就要求孩子查字典。本来,如果这位妈妈能放下架子,不认识的字就去查字典,正是一次增进亲子关系的极好机会,可是这位妈妈没有这么做,可能是被孩子调皮的话语激怒了,她伸手把书扔到孩子的脸上。孩子一惊,很生气地说了一句:“你不过就是我妈妈!”然后一面嘴里嘟哝着“有什么了不起”,一面转身回到自己的房间去了。

  宽容以感化,训斥求奏效,以理服人

  当然,孩子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在孩子有了错之后,家长应该怎么对待呢?做家长的,这时应该和孩子共同寻找错误的原因。找到原因后,心平气和地给孩子指出来。对于犯了错误的孩子,轻者骂、动辄打,显然是错误的;而不帮助、不教育,听之任之,也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是区别不同的孩子,或宽容以求感化,或训斥以求奏效,但要有理有据。宽容和训斥是相辅相成的两个办法,既不要只讲宽容不作训斥,也不能一味训斥不讲宽容。

  宽容比责骂有力量

  对于那些自觉性强、性格内向的孩子,他们或者是初次犯错,或者是偶然出错,并非有意为之,均可宽容相待。

  宽容,表明允许孩子犯错误,希望孩子改正错误。恰当的宽容是很有力的教育,因为宽容能够从情感上感化孩子,有利于孩子接受教育。宽容是告诉孩子,允许孩子对错误有一个认识和改正的过程。

  比如,放学了,孩子高兴地背起书包往家跑。在楼道门口,只顾低着头拼命往里跑的孩子和正在往外走的邻居张奶奶撞了一个满怀。年逾古稀的张奶奶被撞倒在地,手里的东西撒了一地,孩子见状,手足无措,呆若木鸡。

  爸爸闻声从屋里出来,大声训斥:“没长眼睛啊,往张奶奶身上撞!”一位路过的叔叔也厉声批评:“怎么把老奶奶都撞倒了,还是个小学生,太不像话!”被碰倒在地的张奶奶慢慢爬起来,一手捂着被撞痛了的肚子,一手拍拍孩子的肩膀,微笑着说:“没事。下次当心点儿,去玩吧。”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三个人的话显示了两种教育方法。在这个例子中,孩子无意中撞倒了张奶奶,是孩子好动性格的反映,并不是有意为之,应以宽容为好。

  再比如,我们家亲子对话最常用的方式是利用吃饭时间说一些有趣的故事。这一天中午吃饭时,我们一家四口人围坐在小方桌四周,我就借机讲了一个中国古代的“白马不是马”的哲学故事。

  我说:“马,是对所有不同种类的马的总称,世界上只有具体的白马、黄马、红马,没有什么东西叫马的。”

  我看着孩子们不太明白的眼神,继续解释说:“这就好比人,世界上只有具体的爸爸、妈妈、老师、校长……世界上也没有什么东西叫人。”

  我的话刚落,女儿就蹦出一句:“照你这么说,那爸爸不是人。”

  她妈妈一听,马上说:“你在瞎说什么?”

  我也为之一震,孩子怎么骂人?

  但是,我马上意识到这是孩子对概念的理解非常快、非常准确,只不过她是孩子,毫无顾忌地就说了出来。“爸爸不是人”的话虽然错了,但是这并不是孩子有意识地犯错。所以,我并没有批评孩子,而是表扬女儿说得对。

  但是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他们一时还分不清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因此,恶作剧、错误会不断地出现。加上孩子的自我要求不严,自我控制能力弱,只是依靠宽容,有时也难以奏效。有时孩子也可能不理解父母的宽容,反而会以为“自己的错误不严重,所以没有批评”,这在客观上等于起了怂恿的作用。所以,必要的`训斥还是不可缺少的。

  必要的训斥是盐,不可或缺

  所谓“必要的训斥”是指在不训斥则不足以教育孩子时,讲究方法、以求奏效的训斥。对于那些调皮捣蛋、没有自觉性的孩子,他们或者屡教不改,或者故意为之,则应以训斥为主,伴以宽容。

  训斥的关键在于要有理有据,“有理”就是训斥地有道理,“有据”就是训斥的事由符合实际情况。还要从孩子的心理出发,让孩子感受到有理有据。

  有效训斥必须注意以下几条:

  首先,孩子的行为有可能危及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安全时要严加训斥。比如,一个人在马路上玩耍,或者一个人到河里游泳,或者手里拿着刀子玩耍等。

  其次,在孩子真的犯了错误、需要训斥的时候,务必了解清楚孩子错误的客观事实、前因后果,分析孩子实际应该承担的责任。因为只有了解清楚,训斥才能有理有据。不能不问青红皂白,胡乱训斥一顿。

  做家长的,在孩子犯了错之后,要和孩子共同寻找错误原因。有时候是由于他们幼稚;有时候是由于他们并不认为错;有时候则可能是因为误解。家长应先找到真正原因,再心平气和地给孩子指出来。

  如果孩子的错误是由家长的错误而导致的,那就更不能责怪孩子了,家长应该主动作自我批评才对。

  比如,少年大学生田晓菲的妈妈,一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就非常尊重孩子,遇事首先从严要求自己、检讨自己,亲子关系十分融洽,家庭教育的效果非常明显。结果,田晓菲13岁出版了两本诗集,14岁考进北京大学英语系。

  当然,晓菲的爸爸妈妈对此认识也不是一开始就十分明确的,有两件小事对他俩触动比较大。

  晓菲的家里藏书很多,晓菲又非常喜欢看书,这本来是件很好的事,让晓菲随便看好了。可是不然,爸爸妈妈竟然用封条把书柜封上了。因为爸爸妈妈认为书柜里有一些书不适合晓菲看,比如有一本亨利詹姆士写的小说,书里面有关于性的描写,他们认为不能给晓菲看。所以,爸爸妈妈每天下班回家,只要看书柜上的封条还是原样贴着,就放心了。其实,晓菲早就揭开封条,悄悄地把书偷出来看过了。后来,爸爸妈妈知道了,晓菲笑着说:“你们别以为我不懂,我全知道!你们那么防着我干什么!”

  还有一次,晓菲发现妈妈拿着一个大信封,神秘地交给爸爸,悄悄地说:“明天快点把书给还了!”听说是书,又这么神秘,逗得晓菲心里痒痒的。于是,晓菲趁爸爸不注意时,用一本《代数》书把大信封里的书换了出来。一看,是《西厢记》,她高兴极了,于是很快把书看完了。

  在这两件小事中,从道理上讲,晓菲的行为有错,要说也可以批评几句,但是,爸爸妈妈并没有责备孩子,相反却责问起自己来,觉得自己不应该不信任孩子、不应该不尊重孩子,晓菲的错误行为是父母的错误行为导致的。

  所以,对孩子的错误要力求判断准确,区别孩子是有意犯错,还是无意为之;是不愿避免,还是无力避免;是重犯,还是初犯;是父母的原因,还是其他原因。力求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分析孩子错误行为中有无合理的正确因素,准确辨清孩子应负的责任。只有这样,训斥起来才有针对性。错误事实准确,责备合理确切,孩子才会心服口服。

  做家长的一定要清楚:训斥的目的不是显示家长威风,而是帮助孩子改错。

  最后,家长要做到“三要三不”

  “三要”是:一要在出错现场批评,效果较好。尤其是对幼小的孩子,如果不当场训斥,早上发生的事情等到晚上再训斥,小孩子早就忘在脑后了。二要狠抓初犯不放。对于儿童初犯错误,一定要及时训斥。让孩子第一次有这种行为时就感到错了,以后就不会再犯或只会少犯。如果初犯不予制止,形成了习惯,就难以纠正了。三要全家人意见统一、态度一致。同样是撒野、淘气,家里有的人训斥,有的人不管,有的甚至护着孩子,说不该训斥孩子,这会使训斥失效,教育失败。但是,意见一致并不是全家人一起讲,也不是大家七嘴八舌地一齐训斥,那样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不知听谁的好。应该以一个人为主,进行批评,其他人表示支持、赞同就可以了。

  “三不”是:一不动手打人。训斥应当是摆事实、讲道理的批评,不是大发雷霆、大动肝火,更不是动手打孩子。因为发火、打人会使孩子无法理解被训斥的原因,不知道自己错在何处。二不当着外人的面训斥孩子。比如,有客人在场时,孩子有了错处,不要当着客人的面训斥孩子,但客人走后一定要及时予以批评。同样,不要当着孩子的同学、朋友训斥孩子,因为那样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不利于教育孩子,但同学、朋友走后一定要及时批评,并指出之所以等同学、朋友走后才批评是为了照顾其面子,让孩子体会到温暖。还有吃饭之前,不要训斥孩子,以免影响孩子的食欲,特别是不要用不给饭吃的办法来体罚孩子。三不要无休止地训斥。要先表扬,后训斥。对孩子行为中合理的部分,要表扬;对不合理的部分,就应该批评,坚决反对那种不问青红皂白只知道训人的做法。训斥时要直截了当,干脆利索,观点明确。不要训斥起来没完没了,把其他与此次问题毫不相干的事也联系起来,那样会使孩子搞不清楚究竟错在哪里;也不要重复语言,同样的话讲好多遍,使孩子听得不耐烦,失去教育的效果。

  读《小学教育心理学》之后个人的见解

  大学期间我学习了很多心理学的课程,参加工作以后,老师继续教育又学习了心理学的课程这学期学校让老师重读心理学的书籍,在教学之余我认真阅读了 《小学教育心理学》,读后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下面是我对书中内容的吸收和思考: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

  归纳书中的观点:

  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书中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

  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书里对此作归纳和概括:

  1、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但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正确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

  3、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这就是说,教师了解了“雪上加霜”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4.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如果我能将教育心理学切实的应用到我的工作中去,无疑的,对于教学工作,我想这本书能够提供很大的帮助。

  5如何让学生更快乐的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呢?《小学教育心理学》给了我很多启示:除了用因材施教的手法来塑造孩子之处,我们还得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深入挖掘每个心灵的闪光点,完全融入到孩子的世界里来教育他,感化他,也只有这样做我们的良心才会更坦荡,也只有这样做我们的文化也会更有生机活力。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深刻指出:“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赞美。”欣赏、赞美和鼓励便是助孩子飞向成功彼岸的翅膀。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父母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作为老师,最大的愿望莫过于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为学生的成就就是自己的成就。赏识学生就是让他们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或许你认为不经意的一句话或是一个微笑,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

  最后我要说的是:赏识你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并真诚地帮助他们,那么,奇迹随时都可能发生。

【有关中小学生有32%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相关文章:

心理测试:你会有钱到什么程度12-19

婴儿也会有心理问题01-12

心理问题谁都会有介绍01-06

心理问题每个人都会有11-14

44岁男人会有什么心理问题10-08

不同的心理类型有哪些08-21

关于长期单身的女性会有心理问题01-13

心机的女人的心理健康程度有多高06-12

教你应对人生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