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情感心理问题调节专家建议

时间:2020-09-03 11:02:49 心理资讯 我要投稿

青少年情感心理问题调节专家建议

  研究发现青少年14岁时叛逆指数最高

青少年情感心理问题调节专家建议

  英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青少年最容易出现打架、叛逆、学坏的年龄是14岁。

  研究者对9~35岁的男性参与者进行了调查记录,受试者被要求玩电脑游戏。通过记录参与者对游戏结果的满意或者失望程度,科学家对他们每一个人的情绪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青少年更热衷于能够让他们感到刺激的危险行为,其中14岁的少年最为突出。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神经科学家斯蒂芬妮·伯内特博士表示:“与儿童有所不同,青少年能够权衡自身行为的好坏利弊,但他们更关注这些行为能否给自己带来快乐和刺激,而不是安全与否。”因此,他建议家长要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给予适当建议和引导,以防他们误入歧途。

  “恋师情结”是种心理障碍吗

  作为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师生恋经常会在平静的校园里激荡起阵阵涟漪。尽管类似鲁迅与许广平等师生恋终成正果的例子也不少见,但更多的师生恋则是尝尽酸甜苦辣最终不了了之。

  心理学专家认为,某种意义上来说,“恋师情结”也是种心理障碍,对于一些心智尚不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来说,需要专业人士为他们指点迷津。

  学生易对老师产生移情

  号称 “校花”的少女菲菲身边不乏暗送秋波的男孩子,但她内心却喜欢着自己的语文老师,以至于每到语文课经常走神。

  这位老师是中文系毕业的大才子,瘦瘦的个子,忧郁的表情,肚子里装满了雨果、斯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川端康成、海明威等名家的作品和故事,写得一手好诗,朗诵起来也是声情并茂,喜欢文学的菲菲和班级里另几名少女都被他吸引了,女孩子们甚至都喜欢找他单独请教,甚至为他而争风吃醋。

  心理专家认为,当代青少年的性心理转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易将爱恋转移到年轻的异性老师身上。因为师长是青少年首先熟悉、效仿的楷模,学生对老师的感情往往会由尊敬、爱戴进而转向爱恋。然而爱上老师的学生往往又是惶恐不安的,假如他们得不到正确对待,便会走向极端,导致心理障碍或疾病。

  暗恋老师导致抑郁迷惘

  高一男生小可英语(论坛)成绩一直在班级下游,温柔秀美的英语老师天天单独开小灶为他补课,让小可的成绩突飞猛进。

  与老师单独接触的时间长了,小可不知不觉从内心喜欢上了自己的英语老师。他喜欢老师微笑时翘起的嘴巴,喜欢她披散的长发散发出的阵阵清香。后来有一天,他忽然听到老师要与未婚夫结婚的消息,小可顿时感觉如雷轰顶,内心世界愈加迷惘和抑郁。

  毫无疑问,在“恋师情结”中迷惑的青少年需要指点迷津,而教师的楷模作用、教育方式和青少年心理的理解是预防、解决他们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

  青春期的困惑远不止这些,然而可以说这些是重要的、较常发生的困惑。假如家长、教师和青少年自身都注重学习基本的心理知识,进行正确的青春教育,包括接受性心理和性道德教育,将可能大大减少青春期的困惑。

  恋师源于校园接触面窄

  青少年学生轻易“恋师”的原因除了因为自己处于生理非凡时期外,跟在校园内接触面窄有一定的关系。

  如正处情窦初开年龄的女生,身边围着的却都是一群傻头傻脑的幼稚小男生,受言情小说和影视剧的影响,她们无一例外幻想自己的白马王子是高大英俊有经济基础的成熟男子,可身处校园中,与社会的人少接触,自然就没有遇上。所以学校里的单身男老师就成为众多女生目光追随的对象。

  对于年轻的男老师来说,大学毕业不久,刚开始自己的事业,就被年轻漂亮的女学生频频放电,这当然是件有面子的事情。心无杂念的男老师笑笑就过了,而不是很受得了诱惑或是还没有女朋友的男老师呢,就可能很受用,三番五次下来,就走到一起了。

  身处青春期性意识萌发的阶段,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老师是很正常的,但假如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势必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还可能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究竟老师们多数都已进入恋爱阶段,有自己的意中人,还有的已成家,有自己的配偶。因此,学生在此方面假如感觉不能自拔,应及早调适自己的心理。

  多数“师生恋”不了了之

  同“老少恋”一样,“师生恋”绝大多数不会有好的结局。这是因为少女此时的思想和情感尚处于幼稚不成熟的阶段,对老师的背景、性格等各方面缺乏了解和判别,多半是一时感情冲动,盲目性很大。

  也许恋情来得的确热烈。但由于缺乏实在的基础,很难持久。加上读书时代谈恋爱轻易分散精力,影响学业。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少女有可能由于和老师谈恋爱又不为四周的人接受,感情受到挫折而无心学习,使学习荒废,甚至辍学。

  假如遇上老师已有家室,那么扮演不光彩的“第三者”角色,更是遭到家庭和学校反对、社会舆论谴责、老师妻子的怨恨,这几种压力会使她难于在社会上做人。

  假如你的心灵深处也产生了对老师的崇敬、倾慕,那么请你珍惜,不要用非分的欲念和失误的行为去玷污它。一旦师生友谊变为师生恋或越轨行为,也许就失去了它的美好与纯洁性。随之而来的则是无尽的尴尬和烦恼。

  恋师学生需调节性心理

  恋上老师的少男少女需要调节自己的性心理。首先应想到,老师再优秀,但究竟是老师,大多与自己是两代人;其次,还应明白,自己看到的究竟只是老师的一面,对老师的全部并不了解。

  青少年男女正常的异性交往对性心理的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假如与多个异性同学保持友谊关系,就能更客观地看待对方,也能通过比较来明白异性真正的优点是什么。这样的少年男女,心态比较平和,内心充实,精神生活比较丰富,不太轻易钻牛角尖。

  反之,性格内向,朋友较少或根本没有朋友的人,轻易陷入对某个特定对象的情感之中,而且易走极端,不轻易从情感旋涡中走出来。

  由此看来,让青少年学生意识到“恋师情结”的危害,为他们创造更多与异性交往的机会,鼓励男女同学间发展友谊,消除对异性的神秘感,对他们性心理的健康发育实在是有益而必须的。

  女孩需要富养吗?

  如果你自身感觉富足,你就能给出“有你这个女儿,我很富有”的信息,那么,当她手里捏着一根糖水冰棍,她会无比珍惜地吸了又吸;而不是,眼睛死盯着别人手中的哈根达斯不放。电视剧《蜗居》中,海藻妈对女儿说:“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我吃亏就亏在这辈子没钱,没为你们姐妹两个提供好一点的生活环境,但凡你们从小经历过富裕,也不会为眼前的小恩小惠所迷惑。”

  乍听这话,好像极有道理。

  女孩要富养?到底富在哪里?

  其实很多人不太赞成“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的说法,是孩子就要“富养”。只是富在哪里,如何才是真正的富,相信越来越多的妈妈知道,它不单单停留在物质的层面。

  2013年开始,我先后去了近三十个地方,给一万多名家长讲《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安全感》。为了帮助家长们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安全感和“富养”,我常常举新闻曾报道过的“完美女孩”的故事:20多岁的女孩,家里条件好,衣食住行都给的是高规格。连文化教育上,也是最好的。进国际学校,到国外留学,孩子习惯了一切都要“最好的”。然而,这个世界上不可能事事完美,当女孩发现这一点后,因为无法面对现实,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其实,如果一个人内心不满足,给她再好的物质、文化、教育,她也不会感觉到“富”,即使她穿着PRADA,进出纳斯达,她也会有“贫困感”,总觉得还有更好的东西在等着,更好的东西去追求。无法真正的安静下来,去品尝已有的一切。

  反之,那些内心安足自在的女孩,即使住在贫民窟,也会显示出富足盈余的状态,你没看见,她总是面带微笑,还会顾及到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吗?

  这些不是说教,也不是出现于电影里。这样的事实,我亲历了很多。

  去年我去一家寺庙,探访那里收养的孩子们。这是一家古庙,造在半山腰上,车子很难进去,所以很幽静。我去的时候,看见很多衣物、用品和米面堆积一处,我当时想,那些传闻是真的吗?怎么不将这些捐赠用到孩子们身上呢?因为外界有流言,说这里的法师让孩子们饿着冻着。

  等我见到了那些孩子,与法师静心交谈,我才理解他的用心。这些孩子都是弃婴,大多重度残障。刚收养的一名婴儿,出生才五天。孩子刚出生就被放在纸箱里扔在寺庙门口,差点冻死。庙里的阿姨日夜守护,用2只奶瓶喂养,一只喂奶一只喂萝卜汁,才把他救活。

  虽然孩子们大多重度残障,然而那眼神,清澈、安宁,看不到丝毫的不满和怨恨。连同法师和几名义工,寺庙里仅有4个大人,但就是这4个人,给这些孩子创造出一个清平的世界。法师教导他们,饭食七分饱,衣留三分寒。看到孩子们清明的状态,我立即明白了法师的智慧:人对物质的需求,确实只需七分就够了,其余三分,喂养的是贪欲。

  我进去时,正好遇到一对有善心的夫妇,怕孩子们冻着,他们送来了20多床冬被。放下被子,他们就准备离开。但法师一再示意他们留下,听听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也许,不仅仅是被子?——大多数捐赠者,留下衣物就匆匆走了。法师说,现在寺庙里缺的不是金钱,不是物资,而是能陪伴这些孩子的人。如果有人带着善心来这儿,他希望不是代替孩子洗衣做饭,而是教孩子们怎么做,教会他们如何去生存、去生活;希望善心人只为孩子们传播善知识、而不是被外界多余的信息污染;希望他们能耐心地听听,懂得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捐赠。

  但很显然,这是最难的。

  匆忙的时代,大多数父母都鲜有时间,低下头去听听孩子内心的真正需求,更何谈对着这些残障的孩子。

  曾有人看到部分孩子可以通过手术恢复正常,就免费资助去医院手术,但寺庙里的人似乎不太热心,这引来资助者们强烈的不解……和法师一交流才知道,在他眼里,这些孩子本身就是圆满俱足的,和正常人没有什么两样!即使他们缺胳膊少腿,在他眼里,也是造物的精华。

  对于这些孩子,人们通常用眼睛在看,而这位法师,是用心在看!他用一颗慈悲透明的心,看到孩子圆满富足的`样子。难怪孩子们的眼神,如此清亮,因为他们的心,没有被匮乏不满污染过。

  这次拜访确实给了我很多启示。

  到底什么叫“富”?富并非拥有更多,而是懂得珍惜。更多会刺激贪欲,反倒产生更多“贫困”感:当她有2条裙子,她会想:为什么我只有2条,隔壁小丽有3条!

  而教会孩子学着珍惜,她也许会想:我竟然有2条裙子!小丽没裙子穿,我可以分一条给她!

  当你不惜花取重金,不管孩子是否愿意,带着TA奔走在舞蹈、钢琴课上,培养孩子的文化修养和气质时,你是否想过,这是否因为自己心头的不满足感——因为你不会,所以你希望女儿能有修养和气质?或者,你觉得女儿不足,需要通过这些,才能实现你所认为的圆满?

  如果你内心带着“匮乏感”、“饥饿感”,即使你花费再多金钱,付出再多代价,你也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富养”孩子,所以要想真正富养,父母要做的,恰恰是看到,并填补好,内心的匮乏感。

  当你自己觉得自己圆满、富足了——即使拥有的很少,有两件裙子,会觉得太好了,还能分一件给别人;而不是如果有两件裙子会想着,为什么我不能像别人那样,拥有三件?——你就会觉得女儿也是圆满的:即使她长相不如意、考试有失误、性格有些调皮……你都能接受,都会给出“有你这个女儿,我很富有”的信息——那么,如果她手里捏着糖水冰棍,她会无比珍惜地吸了又吸,而不是去紧盯着别人手中的哈根达斯。

  青春期叛逆是一种成长的需要

  青春期是一个过渡期,既属于儿童,也属于成人,身体发育和思维能力几乎和成年人一样,但在经济和情感上还需依赖父母,同时又渴望独立。青少年是“边缘人”,意味着青少年想要回避成年人的责任时,言行举止往往就像是一个儿童。有时候他们提出成年人的权利要求时,又像是成年人。

  青春期家长的任务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帮助他们找到“我是谁”的答案。青少年的叛逆行为,也是他们寻找自我的一种方式。当然,这并不代表鼓励青少年用暴力和激烈的言辞与父母相处,而是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渴望被尊重的心理。帮助青少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给出建议而不代替他们决定,帮助他们得到自己所需要的,而不是给予家长认为重要的东西。青少年开始更关注同伴的交往和对自己的评价,这代表他们正在发展情感的自主性。青春期成熟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孩子和父母情感纽带松弛。可以说青春期最痛苦的心理上的完成,就是脱离父母的权威,通过撤回对父母的感情,并把感情转向同伴来实现这个过程。而在成年期,人会转向自己的伴侣而彻底完成与父母的分离,成为情感独立的人。青春期的孩子有了自己的世界,不那么依赖父母了。如果有的父母鼓励过度依赖,补偿自己孩子时代的遗憾,或者婚姻不愉快的父母试图从孩子身上获得情感的满足,情感上过于依赖孩子,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情感独立,甚至影响到成年期寻找伴侣和正常的婚姻生活。

  所以请理解孩子的反叛行为是一种成长的需要。注意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尊重孩子能有效地传递家长的意见,帮助孩子把握成长的方向。

  青春期异性交往的5大原则

  青春期,是一个美好而懵懂的年纪。原本幼稚的孩子思想和心理在逐步走向成熟,经历的事情也开始变多;然而,青春期又还不到走向社会的时刻,身上也少了成人的压力。但是,青春期的懵懂,更多提现在与异性交往的时候。下面,就来看看青春期与异性交往的原则吧。

  (1)在交往的范围上,广而不狭。爱情具有排他性,而友谊则具有包容性,所以,要广泛交往。

  (2)在交往程度上,淡而不深。淡交就是没有所图和索取,不奢求对方过多的情感给予,也不求单一的深交。因为中学时代,各方面还不稳定,对事物的理解还很肤浅,且随着自己身份地位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如果感情陷得很深,一旦中断,将给自己带来很大的伤害。

  (3)在交往关系上,疏而不远。疏就是两人交往要保持一定距离;不远就是交往要亲切、随和,不要给人一种高傲不可接近的感觉。

  (4)在交往关系上,奋而不颓。交往能给人以发奋和积极向上的动力,能促进自己立志、立德、立学。颓,为颓废,即意志消沉,行为放纵。

  (5)在交往感情上,喜而不痴。中学生择友多以好为标准,但需要把握的心态是:交朋友,建立健康的友谊,而不是对“恋人”的痴情投入。

  增强女孩的自我保护意识

  很多进入青春期的女孩自我保护意识差,比如,很多女孩会抱怨“为什么哥哥晚回家就可以,我回家稍晚一点儿都不行”。很多女孩认为,在这个问题上,父母对男生要求与对女生的要求不一样,就是对女生的歧视。

  通常情况下父母对女儿的行为会有更多的一些限制,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孩子。因为孩子往往缺少对行为后果的预见能力,并不懂得哪些做法有危险,因此,她们往往会误解父母这种监护和限制,并且把保护视为父母对自己的控制加以反抗。

  因此,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时,父母在限制被孩子某些行为的同时别忘了还要耐心地告诉孩子父母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并教给孩子与异性交往的尺度,让孩子知道哪些事情是女孩子不能做的。

  例如,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单独与异性独处一室、与异性去成人娱乐场所、身体的敏感部位的接触以及做这些事情可能会带来什么样后果等都要让孩子知道。通过对危害性的剖析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孩子也不例外,当孩子懂得了自我保护的意义,在没有父母的监督时也会主动约束自己那些危险的行为。

【青少年情感心理问题调节专家建议】相关文章:

青少年心理问题探析12-02

关于青少年心理问题剖析01-16

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对策12-26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研究12-03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11-02

常见的青少年心理问题11-02

关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该怎样调节02-07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案例分析01-11

化解青少年心理问题需要时间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