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问题

时间:2022-12-21 12:31:17 心理资讯 我要投稿

大学生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普遍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正处于青年中期。心理是否健康一般采用量表测量,其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欢迎参考。

大学生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问题 篇1

  1.环境变化引起的适应不良问题

  大学生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往往容易出现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使对现实的失落感。由于中学时学生对大学充满了憧憬,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惟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但当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原来所想象,进而怀念起过去的中学生活。而且一部分学生发觉自己在高手如云的新集体里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到相对自立的生活,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2、异性交往引起的情感心理障碍问题

  大学生性发育已经成熟,恋爱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且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多学生根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还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地处理好异性之间的交往和双方的感情问题出现爱困惑、性困惑,少数学生还出现异常行为,有的因理解的恋爱观与现实的具体问题发生矛盾和冲突,便陷入痛苦、迷茫、消沉之中,为情所困而不能自拔。

  3.人际关系困扰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入大学后,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冲突、交往恐怖、沟通不良。

  4、学习负担引起的紧张焦虑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由于大学学习与中学存在很大的不同,课业专业化、难度大、要求高,学习压力和竞争也相应增大,引起紧张焦虑。

  5、求职择业方面引起的心理障碍问题

  高校扩大招生圆了很多青年学子的大学梦,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就业的困难。就业的压力使很多大学生看不到现实的出路,找不到理想的方向,对前途深感迷茫。而如今社会竞争激烈,用人单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很多大学生在校时一心只读书,与社会接触少对社会缺乏真正的了解,生择业时出现一些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恐惧、自傲、怀疑等。

  大学生心理问题 篇2

  1、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

  “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述说衷肠。”这句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导致大学生交际困难有以下几个原则: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对其教育不当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由于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生子女上大学之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

  2、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

  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了网瘾,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

  3、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

  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大学不统一,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这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4、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生活的压力主要在于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还有生活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大学生心理问题 篇3

  (1)高中与大学时代管理模式的不同造成的心理落差。

  在高中时代,学生的主要活动方式为高压状态下的学习;步入大学,书本知识的学习知识其中的一个方面,注重的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相比于高中时代,学习方式较自由、更灵活多样。学习成绩好与坏不再是评价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让大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落差,容易造成新生适应问题,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以至于逃课。

  (2)与父母及教师关系的疏远

  1)高中时代生活在家乡,而大学生活一般会远离父母。心理上的不成熟会造就大学生在做决定时会产生“考虑不全面、感情用事,想学就学,不学也无所谓,反正我的行为我负责”的思想。

  2)大学的师生关系教高中时期,关系更疏远、更僵硬。大学时代科任教师只会在上课时间与学生见面,教与学的关系多于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以上两种关系的疏远都会造成学生对课堂缺乏兴趣。

  (3)大学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学生的逃课。

  “60分万岁”代表了很多当代大学生的新生。60分与100分,最后都能够毕业。而且大学考试知识往往是平时上课时的笔记,很多情况下临考试之前老师会对考试内容进行重点复习。很多学生会通过考试时的“突击、作弊”来应对。这就造成了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主动学习的能力降低,逃课现象就越发严重。

  (4)大学教师授课水平的差异

  调查中显示,30%多的学生认为教授讲的知识过快过难,40%多的同学认为助教讲的偏易,学生认为大学教师授课“照本宣科”的比例达39%,教授与助教上课的逃课率明显高于讲师授课的逃课率。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在说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為此,就要确定儿童的发展水平。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考虑授课知识的内容与学生接受水平之间的关系。太易与太难都会让学生失去兴趣,从而造成逃课现象。

  (5)缺乏学习动力,导致逃课。

  造成缺乏学习动力的原因有很多。

  1)所选学校或专业不是自己所喜欢的;

  2)思想认知的问题,认为读大学就是混个文凭;

  3)部分学生认为学习不是为自己学的,是为父母学的,是为了实现父母的愿望,本身并不想上学;

  4)当代社会存在太多的物质诱惑;

  5)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好成绩不如硬关系;

  6)个性心理作怪,认为逃课很时髦等等,学习没动力,上课无心力。

  (6)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大学生投毒事件”等等问题比比皆是。同一班级的学生来自天南海北,文化差异、贫富差距都会让同学之间产生攀比心、自傲、自卑等心理。家庭背景好的学生可能自律性差一些,不认为读书是走向成功的唯一道路,逃课现象会更明显。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可能依靠兼职来完成学业,不可避免会发生逃课现象。心理自卑的学生看到逃课的学生也会毕业,难免会产生读书无用论。

  避免学生逃课的应对措施

  (一)备“学生”。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操作与激动水平之间的曲线关系,随着操作的难易和情绪的高低而发生变化。操作困难的代数问题的最佳状态,处于较低的激动水平;操作初步算术技能的高峰处于中等水平;操作简单反应的高峰,处于较高的激动水平。这说明,学习内容越困难,学内容越困难,学习效果越容易受到较高激动水平的干扰。如高度愤怒或过分高兴时,解答难题的效果不佳,简单地操作高度的激动水平效果较佳;而一般操作,适宜于中等激动水平。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上好一门专业课,不仅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应该“备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能力是不同的。教师教授的知识要在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之内。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是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高发区。新生的适应、就业的压力、恋爱的困扰等等产生的焦虑、抑郁,要及时地进行疏导。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开展对身心有益的活动。

  (三)加强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从大学生逃课的心理机制来看,课堂知识乏味是造成学生逃课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提高课堂的趣味性,首先学校要采取奖惩措施,能够促使授课教师把重心放在教育教学上。其次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敢于创新,让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学习的兴趣。

  (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基本素质的主要内容之一。大学生逃课根在心理。应该从“心”入手,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大学不是知识的终点,而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起点。

  大学生心理问题 篇4

  1.社会方面

  从学校方面来说,高校的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应该顺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不应一味盲目扩招,导致部分专业毕业生无业可就。从政府方面来说,政府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鼓励大学生到中小城市就业、自主创业,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与择业机会,完善就业市场和人事制度,建立真正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从企业方面来说,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大学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在为其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的同时,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聘用制度。为每一个有才华、有能力的毕业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使毕业生能真正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学校方面

  (1)根据市场需求,科学设置专业。

  高校应把握就业市场动态,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培养学生,优化专业设置,努力提高办学质量。锻炼招生和就业问题上的超前意识,深入调研、实时追踪就业市场的动态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开设具有潜在竞争力的专业。为未来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行业培养专业性人才。

  (2)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不仅要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也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就业、创业竞赛等,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为毕业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创造条件的同时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从而能够合理定位自己的工作目标。

  (3)开展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应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整个大学教育,采取分年级的就业指导体系,针对不同年级设置相应课程内容。比如:一年级以“目标教育”为牵引,重点开展就业形势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二、三年级重点开展以培养职业化精神与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拓展训练方面的指导,四年级侧重政策与择业方面的指导,同时应构建就业指导课群,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4)高度重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注意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坚忍不拔的心理品质,尤其要关注毕业生群体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针对毕业季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展开专题教育,定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咨询。另外,要加强心理咨询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化人才,定期为心理咨询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培训,不断提高心理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3.家庭方面

  家庭不仅是大学生的休息场所,也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目标和价值观的主要引导地。家长在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孩子本人的意愿和爱好,鼓励孩子从事自己喜欢的行业。当孩子在就业过程中受挫,陷入抑郁、烦恼情绪的时候,家长要及时了解情况,采取措施安抚孩子情绪,帮助孩子重获信心。

  4.学生个人方面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的核心是坚持立足于社会的择业取向,大学毕业生要正确认识个人价值和社会需求的关系,把个人的理想和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利益紧密结合,以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和人民需要为重。深入基层,到人民群众最需的岗位上工作。先就业后择业,在就业过程中不断充实、丰富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力争在实践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2)合理规划职业发展,全面提升个人素质。

  大学生一入学就应该培养自己的规划意识。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和兴趣爱好,制定分阶段生涯发展目标。在每个阶段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自己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提高个人素质,为步入职场奠定基础。

  (3)培养抗压能力,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积极地面对困难和挫折,敢于面对失败,认真总结失败的原因,及时调整目标,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心理问题时,要不断地自我暗示、自我鼓励,可以通过如跑步、健身、游泳等方式进行适当的宣泄,必要时也可以向心理专家求助。

  在当今社会中,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会引发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而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存在的问题和它带来如今的严峻就业形势。为了减轻就业压力,缓解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我们应该在实践中深入分析原因,不断总结经验,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大学生心理问题 篇5

  1,适应困难

  大学是一个进入社会的平台,然而有多少人能意识到这一点,努力适应大学生活带来的一切呢?一些学生不适应集体宿舍,只能在学校周围租房子住;更有甚者,把攒下来的脏衣服作为一个学期的“成果”带回家……自理、自立能力的欠缺,使很多大学生面对生活问题时手足无措。

  2,对专业不感兴趣

  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敢兴趣,不喜欢,缺乏学习兴趣,因而情绪低落、烦躁的现象并不罕见。这种失落感和缺乏信心的态度,使一部分学生对大学期间的学习产生了厌烦和抵触心理,成为影响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心理压力。

  3,不善处理人际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而人的心理适应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的适应上。大学校园里聚集了四面八方的学子,性格、背景、习惯各有不同,交往上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使关系紧张,从而导致心理压力,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同学更是如此。这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

  4,情感问题

  大学生普遍早熟,已具备了生物学所谈到的求偶行为的各项条件。特别对于一些背景离乡的学生来说,精神上的空虚和寂寞,形成了潜意识中对异性的强烈渴求。可由于缺乏经验和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常为感情纠葛而头痛,于是焦虑、紧张、偏执、愤怒就成为了恋爱的伴生品。因失恋而出现抑郁和失眠问题的大学生并不是少数,严重者还会擅胜自杀等心理危机。情感问题是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所面临的最大陷阱之一。

  5、自卑心理:

  自卑的人悲观、忧郁、孤僻、不敢与人交往,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

  6、孤独心理:

  孤独者往往表现出萎靡不振,并产生不合群的悲哀,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

  7、嫉妒心理:

  嫉妒者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但却没有竞争的勇气,往往采取挖苦、讥讽、打击甚至不合法的行动飞他人造成危害。

  8、报复心理:

  报复是在人际交往中,以攻击方式发泄那些曾给自己带来挫折的人的一种不满的、怨恨的方式。

  9、交往困惑:

  有一些学生在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下,与异性交往时总感到要比同性交往困难的多,以至于不敢、不愿、甚至不能和异性交往。

  大学生心理问题 篇6

  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大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训的力度。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不少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部分学生甚至存在严重的心理疾患。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往往会给缺乏生活阅历和经验的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而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际关系紧张

  交际困难已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受长辈溺爱,常常任性自私,做事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周围人的立场和感受。而家长和老师的保护使得一些学生上大学后仍然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一些大学生遇事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当他人的看法、想法等与自己不一致时,他们甚至采取“以牙还牙”、自我封闭等方式予以解决。交际困难,一方面导致大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则因没有倾述对象而使得有问题的学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二)情感困扰

  大量案例表明,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大学阶段,老师和家长在学生生活中所占份量越来越低,许多学生在心灵上感到迷茫,找不到真正的归宿,因此有些学生为摆脱孤独寂寞或是出于攀比的心理而急于谈恋爱,种种恋爱心理的不成熟导致大学生恋爱成功率较低,从而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使其陷入自卑、焦虑的消极情绪状态

  (三)学习压力大

  很多大学生对个人的成功和自身表现要求过高,过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自己方方面面都很完美,都比别人略胜一筹,却往往忽略自我真实的内心感受和需求,无法从外在的成功中享受到快乐和喜悦。一旦发现别人比自己优秀便不能接受,继而感到压抑和自卑,诸多压力无从排解

  (四)就业和前途危机

  部分大学生在入学后,没有明确的生活和奋斗目标,不知道如何完善和发展自己,不愿尝试创造性的思维,终日随波逐流,无所事事。而另一部分大学生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在择业前表现得盲目乐观,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际水平,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又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一旦就业失败就出现情绪低落、烦躁、焦虑等心理状况,最终导致心理疾患的形成

  (五)心理期望与家庭不符

  部分大学生读大学不只是为了自己的前途,更是为了“光耀门楣”,满足父母的期望,这种现象在强势父母与弱势子女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因此,在择业时,这部分学生一方面要考虑自己的意愿,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顾及父母的感受,当自己的期望同父母的意愿相违背时,往往会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因此势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对策

  大学生群体虽不是一个问题群体,但其所面临的特殊压力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确实值得关注。对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不应仅限于对有问题和困扰的个体,更应关注整个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对不同环境做出良好的适应,而各个高校也应做出相应的干预政策,更多地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拓宽交际范围,提高相处和交际能力

  在与同学相处时,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有效的协调与控制情绪,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带着一颗包容的心,友好、主动的与同学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要积极主动参加学院和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和技巧,扩大自己的交友圈,在真诚、友善的基础上主动沟通交际,增加彼此的信任感,以提高相处和交际能力

  (二)要有自己的职业规划

  大学生要尽早设计明确的职业倾向,在对自己正确定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要正视理想与现实、专业与兴趣的冲突,要学会在现实中重新认识自己,找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分析自己,不要整日为了忧虑而忧虑,要学会未雨绸缪,利用有限的4年时间达到自己预设的目标

  (三)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当前大学生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因此大学生在找出自身差距的同时,更要找到自己发展的潜力,通过不断丰富自身的综合素质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时常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善于从学习中寻找乐趣,并时常带着愉快、自信的心情微笑地面对每一天。当自己的学习、生活出现问题时,不要只顾着伤心、苦闷、彷徨,适当的时候来一点阿Q精神,继而保持自信乐观的态度,尽量减少挫折感,缓解外部环境带给自己的种种压力

  (四)改变观念,及时寻求心理帮助

  过去,由于历史文化等传统原因,对人的个性心理问题的关注、认识和研究不够,往往把心理问题神秘化,甚至把有心理障碍的人看作是不可理喻的邪恶之人或洪水猛兽,致使有心理疾患的人也不敢张扬、不能就医。大学生作为一个高学历群体,要转变观念、更新认识。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去就医,以求得咨询、疏导,也就是说,对待心理问题要有一颗平常心

  (五)学校要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

  1、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机构

  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在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许多高校已将其作为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机构。此外,学校应将其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育。同时各高校应经常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以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调节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2、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大学生数量庞大,而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人员有限,致使心理咨询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要建设一支素质较高、责任心强、专兼结合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以加大对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疏导的力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者应积极主动与学生联系,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并创造条件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全面反馈学生状态,以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大学生心理问题】相关文章: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12-25

困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08-12

住宿大学生心理问题12-25

大学生普遍心理问题12-25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2-27

大学生心理问题原因12-27

大学生有心理问题12-27

常见大学生心理问题12-27

现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12-25